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道德经》:虚伪是人生的祸患;忠诚才是手段

当一个人说了第一个谎话的时候,接下来可能需要一百个谎话来圆,但是当他用谎话不断累积叠加的同时,真相一定会浮出水面。

因为在这个世上,虚伪的东西都不会长久的存在。

01、

从前有一个村庄,村里的人偷了一头牦牛,合伙吃掉了。

丢了牦牛的人就追到村子里面,便跟村子里的人打听情况,丢牛的人问:“你住在这个村子吗?”

村子里的人回答:“我们这里没有村子。”

失主又问:“你们村里面有个池塘,你们是不是在池塘边把牛吃了?”

村里的人说:“这个村没有池塘。”

施主又问:“那池塘边上是不是有一棵大树?”

村里人照样回答说:“没有大树。”

失主又说:“那你们是不是住在村子东边?”

村里人回答:“这村子没有东边。”

失主又说:“你们是不是在中午偷的牛?”

村子里面的人回答说:“我们这里没有中午。”

这个时候失主诧异的说:“你们可以没有村子,没有池塘,可是天下哪里会没有东边,没有中午的时间呢,所以由此可知你们说谎了,这个牛一定是你们偷的。”

村子里面的人被识破了谎言,不得已才如实招供。

错误的东西是难以立足的,因为“错误”是因为违背规律而存在,而“虚伪”的也是如此,“虚伪”就是拿错误的方式呈现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即便这个东西能够立足一时,但却不能立足一世。

而且当事情败露时,最后惩罚的必然是这个企图制造虚伪的人。

所以这个世间最不划算的事情,就是企图以自己的狡诈手段去获利,因为结局必然自食恶果。

所有的虚伪狡诈,走到最后一定不会让你获利,或许会让你得到短暂的利益,但从人生长久的长远的角度或者另一面来看,他让你损失的会大于你所得到的。

02、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古代遵循大道的人不是使民众明察,而是让民众纯厚朴实,老百姓之所以难治理,就是因为民风伪诈。

对于一个群体来说,虚伪必然是这个群体的灾难,因为民心狡诈的群体必然多出事端;而对于一个人来说也是如此,虚伪必然是人生祸患的根源,与人相处,忠诚是最好的手段,因为在这个世上没有比忠诚更容易得到别人信任的了。

而虚伪,轻则失去别人的信任,往重了说,也是拿自己的手段去挑战世间存在的天道。

人的认知,相对于自然天道来说狭隘的不值一提,如果你以忽略天道的基础,一味凭自己的狭隘认知去思考与谋事,结局可想而知。

所以《道德经》之中说: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常知法则,这叫做玄德,玄德是深不可测的,远不可及的,和万物一起复归于道的质朴状态,才是极大地而生乎自然的智慧。

齐桓公派兵攻打鲁国时,鲁国战败,齐桓公答应和鲁侯在柯地会盟。

在会盟台上,曹沫突然冲了出来,手持匕首劫持齐桓公,逼着他归还侵占鲁国的土地。

齐桓公在危急之下,答应了曹沫的条件,曹沫对于齐桓公的话毫不怀疑,放下匕首,面朝北站在臣子的位置上。

齐桓公的危难解除之后,突然后悔,又不想归还鲁国的土地了。

管仲这个时候对齐桓公说:“你答应了别人,又反悔杀掉了他,满足的不过是自己小小的愿望,但是在诸侯面前却背信弃义,这样会失去天下民心的,不能这么做。”

于是齐桓公把曹沫放掉,又把侵占鲁国的土地归还给了鲁国。

其他诸侯听到之后,都信服齐国,而心甘情愿的来归顺他,齐桓公这个时候开始称霸中原。

一时的虚伪和狡诈会让你得到短暂的利益,但是也会因此失去大的人生;而保持正直和忠信,或许会让你失去短暂的小利,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他让你得到的一定会大于你所失去的。

“人无信,而不立”。

放下自以为是的手段,用简单纯粹的状态面对看似复杂的事物,会有意料之外的收获,这就是淳朴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国学书舍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1016/1512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