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王赫:中国制造业升级 难上加难

—2020中国经济回顾之三

作者:
笔者以为,习当局在现有思维框架下,无法解决中国经济的如下四大问题:制造业升级困境;经济“脱实向虚”;“国内大循环”不畅背后的利益固化格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内在矛盾。

大陆经济下行带动汽车业市场下滑,车企通过卖房、卖资产求得生存

2020年,中共画的最大的一张饼,是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重心是所谓“加快构建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也真难为习近平了。

经济“烂摊子”,八年来更烂了

2012年末习上台时,接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就经济而言,长期性结构问题、体制性问题再也藏不住了。接下来这8年,经济增长率持续下坠(直到今日仍不见底),各种矛盾此起彼伏,国际环境根本性逆转;习的“经济新常态”判断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远没有达到他的预期效果,中国经济困境越发严重;宣传“十三五”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是自欺欺人。

习曾经主持制定了“十三五”,现在又布局“十四五”和二〇三五年,可惜思路上没有根本变化,“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今年8月《求是》刊发的习2015年11月23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的迷梦未醒,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笔者以为,习当局在现有思维框架下,无法解决中国经济的如下四大问题:制造业升级困境;经济“脱实向虚”;“国内大循环”不畅背后的利益固化格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内在矛盾。本文仅谈制造业升级困境问题,其它三个问题另篇论述。

“制造业牌”的局限与《中国制造2025》野心

在中共眼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是“现代产业体系”,欲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产业族群。

中共这个构想,不仅是出于经济考虑,背后更有政治与军事野心。中国号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这是虚的,存在很多致命短板。在国际关系里,中共经济方面唯一能拿出来的一张牌,是制造业。

目前,中国不仅是全球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覆盖所有联合国对制造业的分类(分为39大类,191中类和525小类),220种以上的产品产量是世界第一;而且,制造业增加值位列全球之首,占全球比重长期稳定在26%以上,约是美国的2倍、日本的4倍、德国的5倍(以2018年为例,据联合国统计司公布的数据,中国占全球制造业产出的28%,美国占16.6%,日本为7.2%,德国为5.8%)。此外,中国已融入全球产业链,2009年起,中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2013年起,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2013年度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的关口)。

可是,这张牌也不多么硬,因为中国的制造业总体上属于中低端,主要在于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跟美、德、日相比,差距很大。中共官方专家也说:“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具体体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基础薄弱、质量效益不高、信息化水平不高等五方面。”

对于全球制造业形势,中共官方组织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认为:美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属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紧随其后,属于第二方阵;中国与韩国、法国、英国等,还处于第三方阵。

据此,中共2015年出台《中国制造2025》,目标是2025年跨入第二方阵。但即使2025年中国迈入第二方阵,还是第二方阵的较低水平,因为日、德制造业这段时间里也会迈进一大步。《中国制造2025》构想是,争取2035年和日本并驾齐驱;到2049年,争取进入制造业的第一方阵,综合实力接近甚至和美国并驾齐驱。

两大因素,坍塌了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科技基础

2015年中共出台《中国制造2025》,有些踌躇滿志的意气。哪料,从2015年至今,短短5年间,形势剧变,现在连《中国制造2025》都不敢公开提了(当然,中共实质上还在推进,只是做而不说)。

中国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相应的相应先进科技支撑。但是如下两大因素,坍塌了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科技基础,从而使中共“迈进世界制造强国行列”的目标,可望不可及了。

第一,随着中美关系逆转和开打新冷战,国际战略格局向中美两极对抗快速推进。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虽然中美(以及由此带动的中共与西方国家)不可能在中短期内完全“脱钩”,但“脱钩”却是不可遏制的,而且可以分层次“脱钩”;相对而言,科技、教育“脱钩”比较容易,事实上正在迅速展开。

也就是说,不论是明面上的购买、引进、合作,还是暗地里的偷窃、巧取豪夺,中共大规模获取美国和西方先进科技的来源基本被截断了。没有美国和西方的先进科技来源,中国制造业升级的科技基础就坍塌了一大块。

第二,众所周知,中国原创性的科技严重不足。这已构成中国经济真正长期根本性的困难。“山寨”的甜头吃得太多、太久了,中国经济的根基——诸如“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不说荡然无存,也是寥寥无几了,科技自主研发的经济环境残破不堪。

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华为号称投入巨资研发,但“华为18年无一项原创发明”;第二个例子,上世纪90年代联想走技工贸路线,主张自主知识产权的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出局,被人称为“中国商业史上永远的痛”(与此情形类似的索尼,当初做的选择恰恰相反,这才成就索尼世界品牌)。

总之,中国没多少人愿意去做“从0到1”的工作,制造业升级的科技基础就又坍塌了一大块。

结语

中共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洋洋洒洒写了十五大条,其中第三条、第四条分别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不可谓不“重视”,但历史负重太大、牵扯因素太多,中共除了知道烧钱外,拿不出什么实质性的、有效的措施。

但是,烧钱就能使制造业升级吗?根本不可能。制造业升级是要打许多硬仗的,要进行长期艰苦工作。国际环境如此,中国风气如此,创新如何成为第一动力?制造业如何升级?光喊政治口号、只知道烧钱是没有用的。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中文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0/1120/1525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