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国际财经 > 正文

市场认低估了!美国德州暴风雪 已演化全球经济风暴

美国德州一场破纪录的暴风雪,已成为了全球危机!初时金融市场以为仅为短暂天灾,惟目前愈益发现其带来的影响难以快速解决,更扰乱了世界能源、芯片、汽车供应链,预示着一场“超级通胀”可能因此随时杀到,债息率先上扬,拖累股市调整,同时惹起新旧能源发展的激烈辩论。

【全球能源危机】

美国多个地区出现极寒降雪天气,以页岩油重镇德州灾情最严重,更可能演变成全球能源危机,消息刺激布兰特期油周四突破每桶65美元,为去年1月以来首次;美国中部地区的天然气现货价格,更较上周爆升超过100倍。市场注视美国石油供应锐减,会否左右石油输出国组织及盟友(OPEC+)下月放松各成员减产配额的决定。

据业界估计,现时每日损失的供应超过400万桶,相当于美国原油产量约40%,花旗之前预期,到3月初前的产量损失约1,600万桶,交易员现时估计有关数字可能增加近倍。

的确,交易员及顾问最初预期德州石油供应受阻只会历时2至3日,但现时估计至少周末前难以恢复。商品交易巨头Trafigura的石油交易主管Ben Luclock指出,市场低估了德州恶劣天气造成的产油损失。渣打商品研究主管Paul Horsnell进一步提到,虽然有证据显示德州的页岩油生产,过去在严寒天气后很快恢复,但对炼油厂的影响时间会较长。

华侨银行经济师Howie Lee称,冷锋是石油市场的完美风暴,但并非油价冲高的唯一催化剂,还有沙特阿拉伯支持油市及美国库存剧降。

OPEC+将于3月初举行会议,沙特能源部长周三于论坛中警告,石油市场前景十分不明朗,呼吁其他盟友对进一步增加产量保持审慎,并提到去年冧市的教训。不过,有报道指,早前单方面宣布额外减产100万桶的沙特,考虑未来数个月把产量回复正常,但不会在4月前,因之前已对2、3月减产作出承诺。

无论如何,美国大量原油生产及炼油厂运作暂停,开始波及消费层面。美国全国汽油价格周三升至每加仑2.54美元,较年初涨28美仙,市场揣测未来可能冲上3美元的2014年水平。据报,纽约是目前汽油库存最紧张的地区之一,美国汽车会(AAA)发言人称现时情况与墨西哥湾遭遇飓风相似。

此外,酷寒天气亦重创德州的天然气生产,当地每日正常产量约230亿立方呎,占美国本土四分之一,该州两个液化天然气(LNG)输出港每日处理量则达40亿立方呎。德州州长艾博特宣布紧急措施,限制天然气输往其他州份,直至2月21日,虽然被指违反宪法中商务条款,但他声称早前发出的灾难声明,赋予实施有关限制。

据Dynasty Power交易员David Hoy指出,俄克拉何马州天然气枢纽的现货天然气价格,由周二每百万英国热能单位(BTU)的999美元,涨至周三1,250美元,更较上周仅9美元狂飙逾百倍。

至于纽约天然气期货基准采用的路易斯安那州天然气,现货价格周三早段曾见20美元,较周二收市16.13美元高出近两成,而一周前仅3.73美元。IHS Markit北美天然气高级董事Charles Nevle预期,美国天然气生产要到3月过后才回复之前水平。

【全球更忧“芯”】

作为工业重镇之一,美国德州是其中一个受罕见寒流吹袭而面对庞大经济损失的州份。因气温过低,当地发电厂无法正常运作,导致大规模停电。奥斯汀能源公司已要求当地多家芯片工厂完全暂停营运,势令芯片短缺情况进一步加剧。

最新报告指出,奥斯汀停电将影响全球半导体供应,著名大厂三星、恩智浦半导体及Skorpios Technologies在当地皆有设厂,专家指出,突然断电会对晶圆厂产生重大影响,生产中的晶圆可能要统统报废。

三星在奥斯汀的晶圆代工厂产能为10万片,占该公司12吋产能30%,巨企英特尔、高通均是其主要客户;恩智浦有两座8吋晶圆厂,主要涉及车用微控制器(MCU),是汽车关键芯片之一,估计碍及全球车用MCU供应达15%;英飞凌在当地拥有一座8吋晶圆厂,主要生产汽车/工业MCU和NOR Flash记忆体,约影响全球供应量达5%。简而言之,最多20%全球车用MCU料受累,将加剧车用芯片短缺,带动相关价格上升,汽车制造商的产量势进一步受打击。

由于8吋晶圆产能大受影响,亚洲供应商将从中受惠,尤其在原本就缺货下,会拥有更好的议价能力,包括台厂联电、台积电,以及 大陆的华虹半导体等。

美国芯片供应受挫,亦可能进一步加深对亚洲区的依赖。外电报道,美国总统拜登的高级经济顾问德泽(Brian Deese)与美国汽车公司及供应商举行会议后,去信 中华民国政府,寻求协助解决美国半导体短缺问题。德泽在信中感谢台湾经济部部长王美花在芯片短缺问题上亲力亲为,同时转达美国汽车公司对“缺芯”的忧虑。

为何“缺芯”事大?皆因工厂一旦停工,哪怕是一颗芯片,背后是数千万工人的饭碗及其家庭生计问题。不过,分析师估计,车用芯片的短缺问题至少会持续半年以上。策略分析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执行董事Neil Mawston表示,疫情混乱、中美之争囤积及民众在家造成大量需求等,形成完美风暴,任何芯片相关产品都会受影响,包括汽车、智能手机、游戏机及各类电脑,料今年全年供应将会减少或价格更贵。由于三星及台积电是全球主力代工商,一场暴雪已打击了三星产量。

【汽车厂房被迫关闭复常无期】

美国遭遇暴风雪吹袭,极端天气导致多个州份经济活动陷于停顿,汽车产业供应链亦不敌天灾。福特汽车(Ford)、通用汽车(GM)等汽车制造商至今尚未能化解缺“芯”危机,现在又因雪灾而关闭多家厂房,全球汽车业近期实在多灾多难,恐怕要更长时间才可恢复正常。

由于上游零件缺货,福特于本月初才宣布,旗下全美国最畅销的车款F-150农夫车要削减产量。而今次暴风雪突袭,更迫使其位于堪萨斯城的F-150组装厂临时停工超过一周,预期同月22日复工。福特表示,有关决定是“为了确保公司将天然气用量减至最低,以免牺牲当地居民的暖气用量。”该厂房雇用了约7,300名时薪工人,在停产期间,他们可获得约为平常75%的工资。

为了节省能源用量,避免影响居民,多家车厂相继宣布在受灾地区减产或停产。GM亦证实,于受雪灾影响的德州、田纳西州及肯塔基州共4座厂房,已接连暂停每日首轮的生产运作。公司续称,正研究是否扩大停产时段。这些厂房主要生产雪佛兰的农夫车Silverado和Escalade等畅销车款。

此外,丰田汽车位于德州、肯塔基州、印第安纳州、密西西比州和维珍尼亚州的厂房将暂停每日首轮的操作;日产亦关闭了田纳西州及密西西比州共3座厂房。

全球产业一体化的情况下,多家汽车生产商停摆,势影响整体产业供应链。除了美国雪灾外,日本的汽车厂此前亦已因为福岛地震的后遗症而被迫减产,可谓雪上加霜。值得注意是,当前全球汽车芯片短缺情况仍然持续,雪灾引发的芯片厂停产,也会进一步拖累车用芯片的供应,继而使供应链情况更恶劣。

遭遇天灾的同时,人为因素亦阻碍了汽车产业供应链的运作。德国近日在边境实施更严格的检疫措施和移民法规,以防范变种新冠病毒传入。然而,此举也导致汽车零件过关延误,波及当地整个车厂。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指出,检测与法规要求导致边境交通严重堵塞,预计不久后便会冲击汽车厂供应链,并造成国内厂房生产停滞。欧洲最大汽车厂福士汽车(Volkswagen)表示,虽然目前情况尚未对工厂造成严重影响,但公司当前的库存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若情况恶化,不排除会影响生产。

宝马(BMW)则表示,旗下组装厂目前供应和运作如常,强调将注视情况发展,与供应商和物流伙伴密切合作。

【全球炼油厂有商机能源发展掀激辩】

暴风雪引发美国德州大停电,数百万户家庭在无电可用的情况下面对寒潮。导致停电的部分原因,是由于风能、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设备在雪灾下无法如常运作。同时,大量美国炼油厂亦因停电而停止运作,全球炼油厂亦迎来供应缺口所带来的出口机遇。

美国以外的炼油厂成为今次灾情的最大受惠者。全球能源谘询机构FACTS Global Energy(FGE)发表报告称,由于天灾停电影响,导致当地许多炼油厂不得不采用紧急手段迅速停止运作,这意味着恢复生产所需的时间可能比正常情况长得多。

FGE指出,虽然美国的汽油和柴油库存很高,短期内能满足需求,但这场危机也带来了潜在的套利机会。因为市场预期当地用于发电的柴油需求量将增加,不少贸易商已经争抢油轮,以便将大量欧洲柴油运抵美国销售。

据外媒估算,目前美国炼油业每日减少300万桶的处理量。近日欧洲最少已有8艘大型油轮受聘进行运输,总规模相当于280万桶,相信当中多数汽油都是运往美国。

供应缺口很可能推动美国炼油产品价格飙升,也鼓励了各地炼油厂将化石燃料运至美国东岸,但具体情况取决于美国本土炼油企业复工时间。

雪灾来袭,负责德州供电网络、占当地9成电力供应的“德州电力可靠度委员会”(ERCOT)表示,目前该州约270万户家庭无电可用。美国改革派人士将停电原因归咎于新能源发电系统,引发“化石燃料转新能源”政策孰好孰坏的反思。

美国总统拜登曾指,要在2050年时让实现“碳中和”。新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基本上已成大趋势,但今次雪灾引发的大停电,暴露了新能源发电系统的一些缺陷。共和党籍的德州州长艾博特表示,今次事件显示出化石燃料的必要性,他亦借机批评绿色能源政策。

不过,另有报道指出,风力发电仅占德州整体发电的7%,天然气才是主要电力来源,而这次冰封断电,最大问题在于极度低温导致天然气管线急冻,运输生产停顿所致。

全球能源行业洁净化的大趋势固然难改,但舆论显示民众对新能源的可靠度仍存疑,意味化石燃料底于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仍能与新能源并存。对于传统能源企业、石油巨擘而言,也意味着有更长时间去布局转型。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东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219/1558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