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北美新闻 > 正文

川普正在规划“复仇之旅”【阿波罗网编译】

美国左翼媒体《政客》指出,在参议院宣布川普无罪之后,川普总统现在把行动的重点放在了改造国会,他开始审查初选候选人。《国家档案》认为,川普总统此举的目的是,在共和党内的初选中,用自己无人可及的号召力,让支持美国优先的真保守派,击败不代表或已经背叛“美国优先”的建制派共和党人,最后把真保守派议员候选人送进参众两院,替代麦康奈尔之流的建制派假共和党人。

阿波罗网李文波编译,美国左翼媒体《政客》指出,在参议院宣布川普无罪之后,川普总统现在把行动的重点放在了改造国会,他开始审查初选候选人。《国家档案》认为,川普总统此举的目的是,在共和党内的初选中,用自己无人可及的号召力,让支持美国优先的真保守派,击败不代表或已经背叛“美国优先”的建制派共和党人,最后把真保守派议员候选人送进参众两院,替代麦康奈尔之流的建制派假共和党人。

根据《政客》网站的报道,"其他共和党高层试图哄骗川普总统,在明年中期选举之前和共和党现有的议员合作,不推荐川普选择新候选人,原因是新人可能会使初选复杂化,让共和党失去关键席位。"川普周围的人员也建议,在认真寻找可能的初选挑战者之前,最好先看看那些已经来找过川普的共和党人,是否会在在明年秋天寻求竞选连任。

就是在这种被掣肘的背景下,川普计划了复仇之旅。一位高级顾问告诉左翼新闻媒体,"我们正在为想要获得川普支持的候选人,制定一个更正式的时间表。"

《国家档案》评论说,川普总统开始考虑在初选中和建制派对阵的候选人,是在履行炮轰参议院少数党领袖麦康奈尔(Mitch McConnell)声明中的承诺。川普总统在声明中表示,麦康奈尔是"阴沉、闷闷不乐、不苟言笑的政治黑客",如果不加以制止,麦康奈尔会带领共和党人永远成为少数党。

川普总统在声明中承诺:"在必要和适当的情况下,我将支持那些拥护“美国再次伟大”和“美国优先”政策的候选人,我们要的是出色、强大、深思熟虑、富有同情心的领导层。"

川普总统也有可能考虑建立未来的国会议员组成的联盟,这些联盟成员将真正支持川普总统的美国优先议程,而不是像福克斯新闻高管、前众议院议长保罗·瑞安和麦康奈尔之流,在川普政府的第一个任期内就阻碍了“美国优先”议程。

美国历届前总统在卸任后就远离公众视野,不再参与任何政治活动,甚至很少就国家的政治状况发表评论。然而川普总统是个例外,这位74岁的超级富豪兼政治家,在卸任并经历了第二次弹劾审理后,吸粉能力有增无减,对选民的号召力天下无敌。

川普总统对选民的号召力已经被证明是对竞选人有支持效果的。川普总统的支持,让亚利桑那州共和党主席凯利·沃德(Kelli Ward)在最近的党内领导职位连任竞选中赢得了胜利。川普总统还支持前新闻秘书萨拉·桑德斯(Sarah Sanders)竞选下一届阿肯色州州长。

川普总统此前承诺将前往佐治亚州,与建制派共和党州长布赖恩·坎普(Brian Kemp)进行竞选对阵,川普还表示,很遗憾曾经支持过坎普的竞选。前众议员道格·柯林斯(Doug Collins)被广泛预计将与坎普在竞选中对阵,并获得川普总统的支持。

在最近接受新闻极限(Newsmax)电视台的格雷格 凯利(Greg Kelly)采访时,川普总统不排除2024年竞选总统的可能性,但也不会承诺竞选第二任期。

据悉,川普总统接受了美国保守派联盟(American Conservative Union, ACU)的邀请,会出席一年一度的美国“保守派政治行动大会”,并发表讲话。这次保守派的全国性会议将在2月25-28日在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举行。

《北美保守评论》指出,国会两院的共和党建制派是站着共和党席位的“民主党”,他们的利益是与民主党结合在一起的,他们对保守派的伤害要比民主党严重百倍。川普总统实在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深切体会到,如果不彻底排除建制派沼泽,没有一个真保守派政治家能够实现政治抱负。即使他使用非常手段夺回被盗窃的总统职位,他会照样处处受制掣,时时遭背叛,政策无法推行。

《北美保守评论》认为,很明显,川普总统应该已经放弃了建立新党的设想(他本人从来没有公开表示要建立新党)。建立新党很容易,但是要把绝大多数共和党人拉进新党却不容易;改造共和党很不容易,但如果改造好了,大象就会重振雄风,踹翻驴子,将美国的政治车轮带入持久的正轨上。川普总统选择了艰难但更有效的方式。

https://nationalfile.com/trump-now-planning-revenge-tour-to-challenge-establishment-republicans-with-america-first-candidates-report/

责任编辑: 宁成月  来源:阿波罗网李文波编译综合报道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221/1559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