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找回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机缘,慢慢找回自己的使命。

一、缘起

那个阳光柔媚的午后,我一如既往的在爬上爬下的嬉闹间隙,溜到大殿里偷菩萨座下的供点吃,住持大和尚自后殿转出,叫住了嘴里已经塞满、手里还拿着两块、正往殿外赶紧跑的我,虽然知道自己的做法似乎不应该,但也并不怎么害怕,师父们都慈眉善目、笑意盈盈,顶多是明显宠溺的假意呵斥,只是觉得被抓个现行有些不好意思。

就在殿前的小院里,师父眉目清和,莹莹一层宝光,说:“从前有位童子,和你差不多8、9岁年纪,发愿追求无上智慧,受菩萨点化,采用的办法很有意思,四处找有智慧的人请教,就像你在各大庙里游玩,都有所求,人家是智慧,你是点心”。

“那个童子去请教智慧就可以有点心吃吗?”

我还念念不忘于手里拿着的两块红糖饼,师父笑笑回身进了客堂。

即便时隔将近三十年,这一幕依然清晰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是我一切因缘的发端。

此后我便更加频繁的往寺里跑,在点心之外似乎多了些更本源的心灵召唤,就那么放肆的满山疯玩、殿前穿梭,爬栏杆,骑石狮,玩累了就在堂外的大青石板上睡觉。终于,在我十三岁那年,又是一个午后,还是在殿前,师父再次叫住了我,说:“四万八千法,你只修一品就够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你要多向有智慧的人请教”,那一刻,我听进去了。

大德只讲家常,师父一个淡淡的、浅浅的点化,在万千智慧宝藏中拣出最适合我的一点灵慧,在一个最和合的契机,种进了我的福田,穿越时光,温润着整个人生。

二、世间苦旅

世间有万法,哪一种才是属于自己的?

所有人的归处都一样,无论在世间身处何等样的地位,富可敌国,亦或是是一贫如洗,都指向同一个终点,生命的意义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绽放、以及将灵魂安放于何处。我的机缘从出生在五台山就已开始铺陈,童子时种下,注定要在求索中寻找自己的生命意义。

后来在社会上打拼,现实当然不如殿前的阳光那般和煦,以生存为首务,“向所有人学习”的准则让我颇为迅速的站稳了脚跟,虽然受过很多打击、苦楚,但总的来说,吃苦亦有回报,学的是社会的运行法则和诸多机巧,我以为自己理解了师父让我“向外学习”的意义,因为确实很有效。

国家在草长莺飞、一片生机勃勃的大发展阶段,我没有按部就班读书、上大学,过早的接触社会,反而在穿梭阶层、跨越行业中见识了更多的可能,师父仿佛明了我的人生,早已种下的“童子法”让我永远谦卑、甘于处下,发现别人的闪光点,以及最重要的向每一行都有的规则学习。

从东到西,走南访北,孜孜不倦,没有考学、上学、求职的循规蹈矩,反倒是激发了我上下求索的人生驱动力,哪有什么应该或者不应该,人生有无数的可能性,最不应该的是只有一种活法。

那时的北京城地铁还只有一号线和二号线,皇城边上有我独自徘徊的身影;隐在光明下的黑暗中,也曾内心纠结、左冲右突;异国他乡的文明碰撞中,我眼界渐开,思维逻辑有了包容的气象;世间历练,回山拾阶而上,在自己曾经放肆、最觉放松的殿前冥想,渐渐圆融,隐隐觉得师父传我的“童子法”应该是有比现实更高维度的意义。

三、破而后立

肉身苦难其实算不得什么,亲人好友在半年内接二连三的去世才是难以承受之恸,父母自有哀痛需要时间缓解,我一人躲在异国开始叩问活着的意义,痛不可当之下选择纵情声色,一年多点时间身体便在麻木和放纵中崩溃,以为必死的瞬间看到的是父母的痛苦,以及还是童子的我在山门外的石狮上。

不同于市井乡野和社会底层的那些经历,也有险象环生,也有重大打击,这一次是自己作出来的,那一年,我25岁,正是风华。

以生命为代价的体悟总是更加深刻些,童子发愿,不仅仅可以参访善知识,一切苦痛、经历、磨难、心伤皆是道场,万物皆备于我。

死过重生,从身体恢复开始一点点复起,用自身的谦卑与勤奋换取一切可能的帮助,世间所行,倒是再次顺势做出了一些成绩,只不过内心有些迷茫,缺失有分量的承担以及方向。

四、传承

遵循一贯上下求索的人生准则,放弃安逸,选择回国,虽然竞争激烈,但有无限可能性,在处理国外将近十年经营的同时,迎来了儿子的诞生,孩子对父母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可以为他做的一切。

走过了无数路,见了无数的人,经历了无数事,在怀抱孩子的那一刻抵达自己的内心,世间一切机巧不足为贵、不足为恃,原来,所有的经历都是为了在血脉传承的瞬间回归原点:如何活的有意义?

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希望他怎么活?自己最初的梦想是什么?自己原本可以活成什么样子?

原来所谓传承便是自己的映像,最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便是自己活出来给孩子看。

我可以给他讲生存的故事,讲突破的契机,讲心伤的哀痛,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并不怎么循规蹈矩的读书人,一个有着丰富经历和喜怒哀愁但总在成长的父亲,只要活着便在求索,努力把生命演绎的不太一样。

五、精神回归

遭遇过无数危机,为什么一次次总有贵人相助?

在无数的沮丧、彷徨、迷茫中,总是相信前方必有出路,在艰难的人生旅程中总是一往无前,就连濒死的关头,看到的也是殿前的阳光,虽然说起来有些神异,但上天就是会特别眷顾勇于承担、不曾放弃的人。

一生之中,一定至少会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与宿命安排的天雷正面相抗,绝无可能凭借聪明和机巧蒙混过去,也不可能逃得掉(日后必然会加倍回来),拿出全部的心力和智慧,咬碎钢牙、寸熬寸进,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实现生命的涅槃,由内而外焕发新生。

我们的选择,旁人会看到,更重要的孩子会看到,正如上天也一直看着。

一念之间,便是两重天地。

六、瑚琏之器

子贡问孔子曰:“赐何人也?”

子曰:“汝器也”。

“何器也?”

子曰:“瑚琏也。”

精神气象穿越亘古一脉相承,肯担当方为君子,有重量才可成器,有使命才是瑚琏。

而我,出走半生,生命的意义强烈而饱满,却依然是那个明媚阳光中纯粹的童子。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胡钦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331/1575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