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艺术世界 > 正文

四川桃坪羌寨:古羌神韵,神秘的“东方古堡”

在四川的西北部,聚居着一个叫做“羌”的民族,3000多年前殷商时代甲骨文中记载的中国最古老的部族!

《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

东周时期,西北的羌人迫于秦国的压力,进行了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宋代以后,南迁的羌人和西山诸羌,一部分发展为现在的羌族,保留了羌的族称。

氐羌族群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桃坪历史悠久,据史料记截,寨子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西汉时即在此设广柔县,桃坪作为县辖隘口和防御重区便已存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神秘的“东方古堡”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杂谷脑河畔桃坪乡,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至今仍然保持着古朴风情的原始羌族村寨。

羌族的先民们尚武,村寨大建于险要的地势,或依山势,居高易守;或于河溪岸坡,据险而抗敌。在动荡好战的年代,安全是首要的。

从建立之初,就被赋予了关隘要塞的军事功能。羌族利用高耸的碉楼,观察四周敌情,利用羌寨的多层次、多空间,建立独有的防御体系,并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脉络流传至今。

桃坪羌寨,羌语“契子”,依山傍水,土沃水丰,人杰地灵,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自村而过。它是羌族建筑群落的典型代表,寨内一片黄褐色的石屋,顺陡峭的山势,依坡逐坡上垒,其间碉堡林立,被称为最神秘的“东方古堡”。

寨子是石碉与民居合二为一的建筑群,碉楼为每个羌寨必有的建筑,碉楼和碉房在第二层通过木结构连接起来,形成碉房合一的整体。

巨大碉楼雄浑挺拔,高高低低,从数米到数十米,建筑形式有四、六、八角,以土、石、麻筋、木为料,有的仅用土木。各层四方开有射击窗口,顶楼的钟孔是作为传递消息用的。

桃坪羌寨一反传统古城设东、西、南、北四门的建筑形式,筑成了以高碉为中心的放射状8个出入口。而8个出入口又以13个甬道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

墙体和墙体之间的巷道深幽而神秘,因一些巷道上搭建了房屋,于是有了无数暗道。寨内人进出自如,而外来人却如入迷宫,非本寨人指引,不可通行。

桃坪羌寨的选址不仅依赖了后面的大山,而且还充分利用了面前的河流。两河交汇处形成的这片平整的阶地,在峡谷地带较为罕见,是建造大面积村寨的理想之选。

而冲积扇大多分布于山前,在它的下面,往往都蕴含着丰富而稳定的地下水资源。桃坪羌寨之所以可以修建出四通八达的地下水网,与这里丰富而稳定的地下水资源息息相关。

古堡内的地下供水系统独一无二,从高山上引来的泉水,经暗沟流至每家每户。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众多的引水暗渠,上盖石板和土,一定距离间,留有活动石板,揭开即可取水。

作为消防设施,一旦有战事,还是避免敌人断水和逃生的暗道。地下水网既可调节室内温度,净化空气,是名符其实的“绿色空调”。

桃坪羌寨古民居房间宽阔、梁柱纵横,底层圈养牲畜和堆放农具,中间一层住人,最高一层称为“罩楼”,用于堆放粮食和杂物,房顶平台用于打青稞、晒粮食。

房顶垒有“小塔”,小塔上摆放白石,为羌人供奉的白石神。房顶互相连接,便于在敌人侵犯时互相支援。桃坪羌寨古民居的建筑艺术充分体现了羌人“人在畜上、神在人上”的传统习俗。

桃坪羌寨罕有的军事防御体系,历经三次7级以上大地震不倒,堪称奇迹,是古代军事防御史的典型范例。完善的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艺术,是世界保存最完整的羌族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

桃坪羌寨浓缩了羌族千年历史,仍完整保留古羌神韵,古朴浓郁的民风民俗、天然地道的羌族刺秀和奔放的羌族歌舞,展示着古朴迷离的羌族历史。

责任编辑: 宋云  来源:古建中国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429/1586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