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韦拓:桂冠落地 北京鄙视诺贝尔奖得主

作者:
有网友评价,当年一再抱怨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歧视中共国人才的北京当局,对得来不易的几个诺奖获得者并不珍惜。“四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流亡他国(华裔法国人、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一个死于狱中,一个落选中科院院士,一个刚被踢出百年名作家之列。

2012年12月10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左)与夫人杜茵兰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后展示获奖作品

7月,中共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被当局踢出“百名作家”行列,引发朝野议论,加之中国几个诺奖得主的情况都很特别,显示北京对诺贝尔奖的喜爱度已经大打折扣,即宁肯不要脸面,也要政治正确,排除杂音,不给“反华势力”钻空子。

莫言被“百名作家”扫地出门

6月22日,党媒《光明日报》发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吴义勤的文章《中国文学的红色基因》,罗列了百年来中共党员作者创作的上百部红色基因作品,同时不忘表扬几个党的“同路人”作家鲁迅、巴金、老舍、冰心、叶圣陶、闻一多,甚至称他们“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与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党的事业彼此呼应、彼此配合”。吴文说,“他们虽然没有党员身份,但在革命者队伍中,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革命队伍不可或缺的一员”。

外界发现,中国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和他的被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大作全都不见踪影,人也被剔除出局。知情人称,莫言落选是因为他被批“媚外”。甚至有爱国粉红表示,莫言获得诺奖是“中了海外对中国不怀好意人的下怀”。这个观点得到了党媒倾向性的证实。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引述吴义勤的话说,讲好党的故事是中国新文学的神圣使命。他表扬郭沫若写的《女神》最早表达了共产主义摧毁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精神;贺敬之、丁毅执笔的《白毛女》揭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文艺报》总编梁鸿鹰发文列出大量红色作家和作品,莫言也榜上无名。党媒几乎同时发表重磅文章,强调凡是抹黑新中国,诋毁社会主义的作品都缺少红色基因,最终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莫言的作品被党媒批判说,没有一部是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几乎都在揭露“黑暗面”:干部粗俗不堪,百姓愚昧无知。他之所以能得诺奖是因为他彻底否定了49年之后30年的历史,抹黑了中共取得的“重大成就”。

莫言被党媒盯上、下架“百名作家”,大概还因为他有一个当局反感的发言。据新头壳报导,莫言2013年因出书宣传到过台湾,他说,从大陆电视看台湾,觉得台湾“一团混乱”,来了之后才发现,台湾“乱只乱在立法院”。他反而赞扬“台湾处处是雷锋”。

党媒定位莫言不是红色基因,除了因为要为习中央唱赞歌,不容杂音之外,也在于莫言要坚守自己的作家操守。莫言本名管谟业,他开始创作时起笔名“莫言”,是为了提醒自己不要“放炮”说真话,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但后来他宣称,“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莫言早期代表性作品《天堂蒜薹之歌》就是这一体现。中共改革开放初期,数千农民响应县政府号召种植蒜薹,后来蒜薹全部滞销,县政府却充耳不闻,酿成震惊全国的“蒜薹事件”,莫言阅读新闻后,放下正在写的《红高粱家族》,用35天写出了这部长篇小说,“为民请命”。

莫言2012年在瑞典诺奖颁奖台上发表感言,特别提到这部作品说:“我在写作《天堂蒜薹之歌》这类逼近社会现实的小说时,面对着的最大问题,其实不是我敢不敢对社会上的黑暗现象进行批评,而是这燃烧的激情和愤怒会让政治压倒文学,使这部小说变成一个社会事件的纪实报告。⋯⋯小说家在写作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做人来写。只有这样,文学才能发端事件但超越事件,关心政治但大于政治。”

有评论说,这部长篇小说体现了莫言的良知,也反映出中国大陆老百姓的弱势和生存艰辛,同时抨击了中共当局对“人”的漠视和生命尊严的践踏。

莫言还在他的作品《生死疲劳》中写道,“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能真正产生“大悲悯”。他在一次采访中坚称:文学艺术绝不是唱赞歌的工具。

莫言在瑞典获奖感言的结尾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因为讲故事我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获奖后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莫言这个有思想的另类,正是中国共产党所忌惮的。他获得的诺奖桂冠,在党的眼里当然也就不值钱了。

其他几位诺奖得主的命运

除了莫言,中国大陆还有两位人物获诺奖。2010年,刘晓波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第一位获得此奖的中共国公民,也是第二位在服刑期间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第一位是1935年获奖的纳粹德国的卡尔·冯·奥西茨基。刘晓波2017年7月13日因晚期肝癌恶化导致多重器官衰竭病逝,终年61岁,他是史上唯一至死也未能恢复人身自由的诺奖得主。

刘晓波的获奖也备受争议。2009年12月23日,刘晓波在狱中发表文章《我没有敌人—我的最后陈述》,称他“没有敌人,也没有仇恨”,应“善意对待政权的敌意”、“以爱化解恨”,虽然他长期被中共迫害关押,却认为中共对不同政见者的迫害之力度也大幅度下降,“创建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共执政理念的进步。此说和他主导起草的《零八宪章》引起包括海外民运人士、六四勇士在内的不同声音。但刘晓波的影响包括其家人至今被中共压的死死的,是不容涉猎的敏感词,连名字也只能由“刘晓B”、“刘XB”、“LX波”、“L晓B”、“LXB”等代码代替。

屠呦呦也是仅有的一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2015年10月5日,因其发现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与威廉·C·坎贝尔、大村智共同获授该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为表彰屠呦呦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小行星中心在2015年12月25日,将第31230号小行星命名为“屠呦呦星”。

获诺奖,以名字命名行星,让中国民众备感自豪,因为时年已85岁高龄的屠呦呦还是首位接受中共国高等教育、在中国大陆进行研究工作的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但令中共备感尴尬的是,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被别人挤掉,至今还是“三无教授”(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无两院院士头衔)。

有意思的是,2015年12月4日,屠呦呦乘机前往瑞典领取诺贝尔奖,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等前往送机,卡罗林斯卡学院院长兰达、诺奖参赞威克斯亲往机场迎接。但屠呦呦却低调不走贵宾通道,走普通通道登机,避开了记者和官员。

有网友评价,当年一再抱怨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歧视中共国人才的北京当局,对得来不易的几个诺奖获得者并不珍惜。“四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流亡他国(华裔法国人、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一个死于狱中,一个落选中科院院士,一个刚被踢出百年名作家之列。

看来中共国根本不稀罕诺贝尔奖。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723/1622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