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气质,是一个人最好的门面!

人们常用“梅、兰、竹、菊”来形容谦谦君子、遗世美人,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么华丽的外表,多么馥郁的香气,而是因为它们有别具一格的气质。

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个个绝代,但“气质”这个词,曹雪芹只给了妙玉,连清丽脱俗的林妹妹,在她面前都成了俗人。

气质,是一个人由内而外流露出的神韵。也许,它不能让你第一眼就惊艳世人,但绝对可以令人对你念念不忘。

芳华容颜终会老,唯有气质留心间。气质,正是一个人最好的门面。

01

气质,是岁月的容颜

白发戴花君莫笑,岁月从不败美人。

星河流转,天地悠悠,远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气质。

中国版“唐顿庄园”大小姐郑念,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名媛。她明艳照人的气质,不是源于显赫的家室,而是脱胎于岁月的洗礼。

51岁时,她被怀疑通敌叛国而被捕入狱。因为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她在狱中双手被反扣在背后十几天,手铐嵌进肉里,磨破了皮肤,化脓流血。

送饭的人看她可怜,劝她服个软,但她拒绝了。她害怕一旦乞怜,就会不自觉地暗示自己“我不行了”。

之后,她申请了清水和面霜,保持身体的洁净;故意找看守辩论,保持头脑的清醒;小声背诵唐诗,保持灵魂的平静。

六年半的监狱时光,她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完成了自我的救赎,在岁月中翩翩起舞。

有人说,真正的气质不在皮相,而在灵魂。

正是岁月的浸染,才让灵魂有了别样的韵味,能够在时光的缱绻中,始终保持向上的姿态,不受任何枝蔓的牵绊。

这韵味,便是抹不开的气质,是岁月精修的容颜。

02

气质,是文化的外衣

古有四教,诗书礼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晚清学者梁鼎芬曾说:“诗书传世泽,礼乐启人才。”金城魏氏更是将“礼乐传家、诗书启后”作为家训写进族规。

古往今来,圣贤们都很注重文化的熏陶,因为它不仅能涵养一个人的底蕴,更能提升一个人的气质。

息影多年的林青霞,在耳顺之年,竟跻身文坛畅聊人生。重回荧幕的她,纵使美人迟暮,神韵却愈发隽秀,浑身散发着浓浓的文艺气息。这一切,都离不开她二十多年的读书之路。

她的客厅、书房、卧室,甚至洗手间和镜子上,随处都是书。读书,已然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的她,依然在书海中徜徉。尽管光阴无情,但她的脸上只见岁月,不见愁云,眉眼间尽显从容。

书籍犹如一泓浸润心灵的清泉,润物无声,潺潺不绝,打磨人们的思维,冲刷人们的谈吐,使眼光更温柔,胸襟更宽广,思想更高远。

不读书的人,即使外表打扮得再精致无暇,内心也是空洞荒芜,经不起时光的特写,终将黯然失色。

而读书之人,灵魂更加厚重,穿过尘世的琐碎,气质泛着墨香,那是文化赋予的外衣。

03

气质,是生命的剪影

林清玄在《生命的化妆》中写道:“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一个人最刻骨铭心的美态,一定是来自于生命的华彩。

“在北京出生,在上海长大,在北大求学,到敦煌工作。”这是樊锦诗81岁生命最简单的概括。这简单的背后,是她50余年身处大漠戈壁,面对漫天风沙和落日后无边黑暗的坚守与付出。

从小钟爱历史的她,深知考古是野外作业,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但樊锦诗“什么都不怕”,因为,在她心中始终有一个敦煌梦。

为了圆梦,她舍弃了北京、上海的安稳,暂别了身在武汉的恋人,只身前往大漠深处,那个黄沙洗面的地方。

后来,她与恋人结婚了,说好的夫妻团聚,未曾想,竟从三年变成五年,又变成十年,最后变得遥遥无期......

樊锦诗从满头青丝,到年过八旬,始终痴守在敦煌,将一生献给了莫高窟里云蒸霞蔚的佛国世界。她曾动情地说:“如果死时让我留一句话,我就留这句:我为敦煌尽力了。”

山河大美,美不过璀璨的生命;日月流光,掩不住无悔的深情。

当一个人,将毕生都献给钟爱的事业,而这事业又连接着五千年的星河时,她的美就已超越世间任何一种姿态,透着大地的吟唱,时空的回响。

这美,便是超凡的气质。它不惧流年,不畏风霜,是生命铸造的剪影。

一位哲人曾说:“美只愉悦眼睛,而气质的优雅使人心灵入迷。”

气质是内心的颜值,是心灵的肖像,是一个人最好的门面。

它不会被岁月所侵蚀,反而会因为生命的厚重,历久弥新。

余生,愿你我都能活出生命最好的状态,不负韶华,不负此生!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诗词天地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0926/1651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