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当你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想说

前几天,偶然点开大学闺蜜的朋友圈,只见一条横线映入眼帘。

我发信息问她:“你朋友圈怎么什么都没有?”

闺蜜感慨说:“不知道发什么,感觉没什么想说的。”

闺蜜的这句话,让人有种莫名的熟悉感,仿佛是自己的心声,又像是无数人的潜台词。

不久前,微信公布了一组数据:

每天有10.9亿人打开微信,有7.8亿人刷朋友圈,但只有1.2亿人发表朋友圈。

这便意味着,有超过9亿人已经不再发朋友圈。

随着9亿人的消失与沉默,一个扎心的真相浮出水面:

曾经热衷于表达的我们,在生活的洗礼下,已褪去稚嫩青涩,迈入成熟之门。

所有的喜怒哀乐,不再急于宣泄吐露,而是学会了默默消化。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反复编辑的一条心情,以为会收到诸多回应,结果评论区却一片空白;

你精心挑选的一组照片,以为发出后会连连获赞,结果点赞不过二三,还都来自家人。

有时,你更新的动态甚至还没来得及泛起涟漪,就被滔滔江水淹没在其中。

自媒体博主@雪落无尘有过一段类似经历:

以前,她很爱发朋友圈,总想呈现出自己最好的模样和状态。

每一张照片,她都会精心修过,每一句文字,她都会反复斟酌。

好不容易发送出去,又开始期待红点亮起,收到点赞和评论。

如果一片死寂,心里就会上演一出大戏:

“别人是不是屏蔽我了”、“那句话是不是说得不好”...

有一次,她工作受挫心情低落,发了一条想去旅行的动态,还特意@表姐。

不曾想,她抱着手机一整天,没有一人回应,心情跌落到极点。

后来,她问表姐不想和她一起旅行吗?

表姐满脸问号,目瞪口呆地说:“什么旅行?我最近太忙了,没来得及看。”

那一刻她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铆足劲发的朋友圈,其实根本没几个人看。

每个人都在生活里沉浮,对他人的琐碎,早已无暇顾及。

看过一段很戳心话:

朋友圈就像古时候的一条闹市街,有说书讲道理的,有晒娃的,有秀恩爱的,有调侃闲聊的,还有形形色色的商店。

你走在其中很热闹,但逛完一圈会发现,热闹转瞬即逝,留下的依旧是孤寂。

朋友圈所有的喧哗,不过是镜花水月,抚慰不了你的忧伤。

成年人的世界,人人都是疲于奔波的蝼蚁,你有你的桥要过,我有我的河要渡。

你的情绪,若被看到只是偶然,也是幸运;不被看见则是必然,无须在意。

作家龙伟平分享过一段与朋友对话:

朋友问他:“我每次发的朋友圈收到的赞很少,是不是做人很失败?”

龙伟平思忖后反问道:“你知道朋友圈发什么获赞最多吗?”

朋友表示不知,龙伟平回答说:“发你的倒霉消息。”

话虽扎心,却很真实,比起朋友间的关心,朋友圈更多的是看客的狂欢。

正如龙伟平所说:

这世界上除了你最亲的人,没有人会真心为你的幸福和优秀感到快乐。

相反,你的幸福和优秀就像一面镜子,会照亮路人的不堪,膈应人难受。

对此,网友张悦深有体会。

张悦是一位5岁男孩的妈妈,偶尔会在朋友圈分享孩子的动态。

去年年末,儿子学期结束一连拿回家好几张奖状。

张悦满心欣喜,随手便在朋友圈分享了为儿子骄傲的心情。

结果,张悦刚发完不到10分钟,就收到接二连三的嘲讽。

有人说:“这些奖状我家孩子也有,没什么含金量。”

有人说:“奖状只是一张纸,网上几块钱能买一堆。”

还有人直接评论到:“幼儿园得个奖状而已,有什么好炫耀的。”

张悦原本的喜悦,突然被这场大雨浇得透心凉,恨不得立刻删掉动态。

现实太过于讽刺,所谓的朋友圈,连一句祝福都难得,取而代之的是冷漠与嘲讽。

心理学中有一个“自我中心”的概念:

意思是,每个人都只是从自身视角去感知世界,难以意识到他人视角的不同。

你的喜怒哀乐,在别人眼里或许只是矫揉造作。

你的感悟见闻,在别人看来或许只是浮躁炫耀。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理解都难以求得,何况感同身受。

现实凉薄,人心难测。

生活最残酷的真相是:想你好的人很少,看你笑话的人很多。

生活的苦涩,低谷的惆怅,偶然的喜悦,终究只能独自品味。

演员王凯接受《时尚先生》采访时,曾被问及为什么没有发朋友圈?

王凯回答说,自己以前也有发过朋友圈,但随着微信人数日渐增多,他突然发现朋友圈变味了。

通讯录里长长一摞近2000个好友,真实的朋友却不到20人。

于是,他决定清空动态,不再发朋友圈。

但退出朋友圈,不代表对他人漠不关心。

当得知好友获奖或需要帮助时,王凯从不缺席,他要么直接私信祝贺,要么索性约见。

的确,以前的朋友圈只是朋友的圈子,而如今的朋友圈已然成为小型社会。

许多想说的话不再适宜公开倾诉,而能说的话在心中却又毫无波澜。

当表达不能再随心而动,缄口不言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前几天,与许久未见的新姐约饭,她消瘦了许多,面容也略显憔悴。

细聊才得知,短短3个月,新姐不仅尝尽老公背叛和婚姻破裂的苦涩,还遇上“双减”政策实施,被迫失业在家。

生活无情地扔给她一把黄莲,她不得不吞下,不想都知道有多苦、有多难。

我本想问新姐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哪怕陪陪她也好。

新姐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抢先说:

“本来准备告诉你们,信息都编辑好了,但想想还是算了。

人嘛,终究要学会自己扛。”

细细想来,何尝不是呢?

人生所有的风浪,说与不说,终须要自我泅渡。

接着,新姐笑着补充道:“我现在都扛过来了,不也挺好的。”

看着新姐撑起的笑容,我终于明白了:

人总是,越成熟,越沉默。

有一种成熟,叫做沉默,有一种沉默,叫做成全。

成全自己的成熟,成全自己的体面。

想起何炅说过一句话:“人一旦悟透了就变得很沉默,不是没有与人相处的能力,而是没有了与人逢场作戏的兴趣。”

成年人的沉默,是看淡世事沧桑后的睿智,不再想袍笏登场。

与其人群中费力表演,不如把情绪调成“静音模式”,静默前行。

心理学家荣格说:

“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最清醒。”

生活是一场华丽的错觉,人越是向外寻求,越容易迷失自我。

朋友圈是一个圈,无论是在圈内,还是在圈外,生活的最佳欣赏者,始终是自己。

人生中的悲欢喜乐,万般滋味唯有自知。

以前,我们总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同;

悟透人情冷暖后,现在只希望活在现实里,守得一片宁静,在心中修篱种菊。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十点读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1/1213/1682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