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亲家之间关系再好,也别做这4件事,避免结仇

亲家就是亲家,就是某些场合,必须坐在一起的人。

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家庭,因为儿女结婚,变成了亲戚,这是命里注定的缘分。

亦舒说过:“唯一比对方亲戚更讨厌的人,也许就是我们自己家的亲戚。”

亲家走得太近了,就是一场灾难,不管是儿女,还是儿媳和女婿,都会受到牵连,也不管偏袒哪一方,都“两面不是人”。也许,好端端的婚姻,因此一拍两散。

要懂得,亲家之间关系再好,也不能做这4件事,避免结仇。

02

第一,插手儿女的小家庭。

电视剧《妯娌三国时代》里,何老太的三个儿子,结婚之后,也没有真正分家。大事小事,何老太都要管一管,并且她一直偏袒老三何其。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矛盾越来越突出。

剧里有这样一段台词,媳妇对婆婆事事都要管,很不满意,责备了丈夫几句。

丈夫说,没有妈,哪有他的今天,他的每一分钱,都和妈妈有关。

媳妇反驳,丈夫能够挣钱,都是夫妻的共同财产,不是妈妈的财产。

有这样一句话:“夫妻才是生活的合伙人,父母把你养大,交给了你的爱人,就完成了使命。”

可惜,很多公公婆婆、丈母娘老丈人坚持要夺取“儿女小家庭”的管家权,一开口就说:“还不是为了你好。”

可怜天下父母心。谁都希望儿女过得好,可是成家之后的儿女,需要独立的空间,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

培养了“啃老族、妈宝男”,才是父母最大的悲哀。

所有的强行插手,都是破坏儿女的婚姻,放大夫妻之间的矛盾。不管是谁,都偏袒自己的骨肉,把媳妇、女婿当成外人,在处理矛盾的时候,拼命排挤。

儿孙自有儿孙福。老祖宗的话,不能忘。

03

第二,计较金钱方面的得失。

我的小姑姑生了一儿一女,家庭一直很幸福。

前年夏天,小姑姑的儿子结婚了,幸福也随之消失。

儿子结婚,是一件大喜事,可是儿子买房的事情,却令人发愁。本来,说好了双方的父母,各出十万,可是小姑姑的亲家,中途反悔,认为他们养的是女儿,凭什么出那么多钱。

亲家双方僵持不下,婚期也拖了两个月。

其实,亲家也是“亲人”,只要和谐共处,不管钱在谁家,都是大家庭的,最后都会花在儿女身上。

总有一些父母,因为彩礼钱、买房买车的事情,和亲家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导致儿女弄丢了婚姻。

要懂得,放下面子,不计较金钱的得失,家庭才会和睦。即便彩礼很少,房子很小,只要儿女的婚姻幸福了,未来就会越来越好。

不管是亲家一起做生意、一起照顾孙辈、一起抱团养老,都别计较,以和为贵。

04

第三,过于频繁的联系。

过多的联系,其实是以爱的名义,互相绑架。

比方说,婆家遇到了任何事情,都要丈母娘家来帮忙,虽然两家人聚集在一起,很热闹,但是丈母娘不一定乐意。万一丈母娘另外有安排,她对婆家就会特别反感,觉得自己吃亏了。

还比方说,儿女家买了新房子,亲家都赶去帮忙。公公喜欢雪白的墙壁,老丈人喜欢稍微暗一点的颜色,两个人争执不下,反而把装修的事情搞砸了,家庭矛盾也升级了。

老祖宗劝导我们,“物极必衰”。

当亲家之间的感情太热情了,就会走向冷淡,甚至引发仇恨。就像一朵鲜花,开到了极致,就注定要凋谢。

每个人,都有个性。亲家不是“血脉相连”的亲戚,闹翻了,个性会变成犟脾气,没有人愿意低头。

05

第四,宣扬家庭里的丑事。

俗话说:“家丑不能外扬。”

亲家、儿女的小家,累加在一起,就是一个大家庭。

聪明的人,不管家里出现什么问题,都会包容,不会对别人宣扬。

儿女吵架了,有离婚的征兆。这时候,父母带着偏袒的心态,到处宣扬女婿或者媳妇的过错,对儿女离婚,只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亲家的家庭出现了危机,需要帮助,不需要“指指点点、冷眼旁观”。把“危机”当成谈资,就是掐别人的痛处,把感情往外推。

自己家的丑事,不管亲家是否知道,都不要在聚会的时候提起,即便要说出来,也是点到为止。你可以管好自己的嘴,但是没有办法管好亲家的嘴。

口是伤人的利器。当亲家之间,宣扬家丑,以后就没有办法好好说话了。最可怜的是,儿女夹在中间,左右为难,连一句公道话也说不出来。

06

结束语。

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写道:“近而熟悉的事物往往显得平常、庸俗甚至丑陋。但把它们放在一定距离之外,以超然的精神看待它们,则可能变得奇特、动人甚至美丽”。

人与人交往,最恰当的距离,就是不远不近地守望,中间隔着一层薄薄的雾气,把瑕疵掩盖起来,把朦胧的美感亮出来。

亲家之间的感情,如何处理,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手:提高个人的修养,任何时候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说极端的话;学会主动低头,不让矛盾升级;放手儿女,让他们扛起家庭的“责任”;保持礼尚往来,但不计较礼物是否贵重;接受家庭之间的差异,不强行改变;不和别人的大家庭比较,戒掉攀比心。

亲不亲,一家人,冤家宜解不宜结。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布衣粗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102/169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