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投资理财 > 正文

两年房价暴涨1倍 加拿大这座城市已经彻底失控…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发达国家的每年房价应该和GDP一样,稳中有略微上升。但加拿大房价过去两年经历的事,已经无需赘述。

以房价最高的大温为例,2021年和2022年,房屋平均销售价格相比上一年分别提升了20%和17%,两年总体涨幅超过了40%。这已经是相当可怕的数字,意味着疫情前200万的房子,现在购买要280万,还不包括可能的加价。

然而,加拿大房价2年涨幅最猛的城市,却是100%——你没看错,2年时间房价直接翻倍了,而且还在继续蹿升,根本刹不住车……

这座城市,是位于安大略省南部,和美国底特律交界,且距离多伦多不算太远的温莎(Windsor)。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这座城市:

温莎的面积为146平方公里,比温哥华市略大一些,人口不到22万,和列治文、本拿比人口差不多,整个都会区人口则在33万人左右。

温莎是整个加拿大最南的城市,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隔河相望。由于圣克莱尔湖和底特律河的气候调节,让温莎的气候号称全省最佳。

看起来是一座挺宜居的城市,但并不是温哥华那种“大众情人型”城市。所以,究竟经历了什么,以至于2年房价翻倍?这在加拿大任何城市的房价涨跌历史上,都是不曾见到的。

湖景独立屋预算,一下变成小公寓

虽然距离多伦多不远,且紧邻美国大都市,但温莎的房价一直是安大略省的“洼地”。2019年底,温莎整体房屋平均销售价格只有35万元左右,湖景独立屋则在80万以内就能拿下。

但是,接下来2年的房价飙升,让本地购房者目瞪口呆:截止到2022年2月,温莎整体房屋平均销售价格已经达到了70.4万元,比去年同期提升了45%,而去年同期又比前年同期也提升了45%,总体涨幅达到了100%。

有本地居民苦笑道:“原本我拥有湖景独立屋预算,但想再等等,观望观望,结果我的预算只够买一套小公寓了!”

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温莎的房价涨幅最快的阶段,是从2021年下半年一直到现在,也就是说整体房价还处在高速上涨期,从70万再提升到80万,可能要不了多久。如果今年房价再涨45%以上,那明年可就要接近100万了。

曾经萧条的温莎,为何突然爆火?

住在大温的人,可能对温莎这座城市不太了解。套用RE/MAX分析报告的一段话:虽然地理位置极佳,但多年来,温莎的房地产一直处在艰难时期。

这座位于两个大都市交界处的中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停滞不前、失业率居高不下,从2013年到2017年期间,房价更是几乎没有上涨过。不过,疫情开始后,温莎的缺点都变成了优点。

因为相比于多伦多,温莎的房价有巨大的优势、气候也更好、去美国也更方便,加之居家办公成为新的主流,不用再考虑通勤问题。于是,成千上万的受困于多伦多房价的人,将目光投向了温莎。

庞大规模的多伦多“移民”,几乎一夜之间就让温莎的房价开始驶入快车道,这就好比温哥华人涌入阿伯茨福奇利瓦克、阿尔伯塔居民涌入基隆那那样。加拿大不存在任何法案能限制省内居民流动或是跨省居民流动,温莎人只能眼睁睁看着房价失控。

即便是涨了100%之后,温莎总体房屋平均销售价格仍然只有多伦多的60%左右,在多伦多买家眼中,温莎仍然是个“洼地”,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定居于温莎。

人气旺了,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

如果说大量省内移民涌入,能振兴温莎经济、推动就业的话,那么房价就算飙升,最起码也升的值得。然而事实却是:2022年1月,温莎失业率上升1.2%,达到了8.2%。

在疫情开始后到现在,温莎最高的失业率也就是2021年5月的8.6%。房价高了,失业率也在变高,温莎显然是个受害者。

RE/MAX在报告中写道:这两年,温莎本地人的心理压力巨大,原本在不景气的经济状态下已经有些焦头烂额,结果又被来自多伦多和其他省份的迁移者拉高了房价。本地人,正在被边缘化,无法实现在自己城市拥有住房的梦想。

其实温莎的遭遇,大温的奇利瓦克也正在经历,只是涨幅没那么夸张:从2020年初到2022年初,奇利瓦克整体房屋平均销售价格涨幅超过了70%,遥遥领先大温平均水平。

至于原因,和温莎也很一致:原本是个价值洼地,但在疫情期间居家办公的驱使下,来自大温核心城市的买家逐渐增多,从而让房价“坐火箭”。

而且,温莎距离多伦多足足有近4小时车程,但奇利瓦克距离温哥华只有1个小时多一些。哪怕不居家办公,只要能忍受早晚高峰的拥堵,住奇利瓦克完全能天天往返温哥华上下班。

2022年初,奇利瓦克的平均房屋销售价格已经突破90万,在疫情前,100万元能在这座城市买小豪宅。但如今呢?标准地独立屋都得动辄110万,这就是现实。

多伦多、温哥华这两个都会区,现在真的不存在什么“价值洼地”了,因为洼地们都已经被“填平”,和都会区的房价差距,已经越来越小。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温房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312/1719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