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社会观察 > 正文

这些国家对俄罗斯的态度,惊人一致

可以预见,印度会继续以暧昧的“中立”路线,在乌克兰战中寻找好处。

乌克兰战争加速了国际关系的合纵连横。按照地区划分,与乌克兰密切相关的可以分为若干板块:欧洲板块、中东板块、南亚板块、东亚板块、东南亚板块、太平洋板块(非洲和拉美距离较远,关系不那么密切)。对比一下就可知,每个板块间的立场区别很大。本文讨论一下南亚板块。

南亚板块包括南亚次大陆和其周边地带。核心国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还有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阿富汗在西亚、南亚、中亚和中国的交汇点,但依据地理和历史传统,把它归为南亚板块国家更为合适。

南亚板块是以上各大板块(甚至所有板块)中对乌克兰问题立场最模糊的板块。以在联合国大会的两次投票(谴责俄罗斯入侵,把俄罗斯逐出人权理事会)而论,所有的南亚板块国家,不是投弃权票,就是不投票。这些国家互相矛盾很多,在对俄表态问题上倒是惊人地一致。

以美欧为首的“欧美亚太抗俄共同体”,在南亚中最渴望拉拢的对象就是印度。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历史上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人,现在还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人口而论刚刚超过了中国,而且中国已经不算“发展中国家”了)。从政治制度说,印度还是“最大的民主国家”。从国家实力说,印度是南亚一霸,是拥核武器国家。印度若能站在“抗俄共同体”一方,对壮大阵营势力,当然帮助很大。对美国而言,印度站边己方的意义更重大。印度是“四角安全对话”(QUAD)的一角,是美国用在美中对抗里的重要同盟。在美国的印太盟友体系中,印度无疑属于不可靠的一类(特别和另外两角日本澳洲相比)。如果印度能在这次战争中站边,那么对巩固同盟就大大有利。

印度“不站边”的立场令“抗俄共同体”失望。除了以上联合国大会投票弃权外,印度总理莫迪2月24日致电普京呼吁停止暴力,但拒绝谴责侵略。印度不但继续进口俄罗斯石油,还趁低吸纳更多俄国石油。印度还和俄罗斯研究如何直接用卢布—卢比贸易,以绕过美元或欧元。

莫迪本人对俄罗斯侵略行为有没有反感很难说,他和普京说不定还惺惺相惜。

在这两个月,日本、英国、美国、欧盟的领袖或外长等高级官员连番访问印度(包括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美国副国务卿纽兰、英国总理约翰逊,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等),美国总统拜登也与印度总理莫迪进行视像会议,同天还有美印2+2会议。他们都力促印度对俄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这大致包括三项内容:1)谴责俄国侵略;2)减少进口俄国能源(或至少不增加);3)印度能加入对俄制裁。然而,基本上均无功而返,至少印度没有答应,以后会不会默默地做就有待观察。

同时,中国外长王毅和俄国外长拉夫罗夫也相继到印度访问,拉拢印度对抗欧美亚太的外交攻势。3月25日,王毅出访印度,是自从中印在2020年在拉达克地区的加勒万河谷发生致命冲突以来,到访印度的最高级官员。在中国媒体的渲染中,竟然还有“中印俄联合对抗美国”的乐观情绪。拉夫罗夫随后访印,居然也有类似的提议。总之,印度一时间成为国际外交的热点国家,成为各方拉拢的对象。

印度对俄乌的这种“中立”态度,其实一点都不令人意外。

首先,在历史上,印度和苏联及其后的俄罗斯关系一向不错。印度的首要敌对国家是巴基斯坦,在印巴冲突中,苏联长期站在印度一边。赫鲁晓夫上台不久就宣布承认印度对克什米尔有主权。第二次(1965年)和第三次(1971年)印巴战争,苏联都支持印度。印度的第二大敌对国家是中国。在冷战时代,苏联给予印度大量武器以应对中国,还包括当时非常先进的战机。也正因如此,印度如今有大量的苏式武器。到了俄罗斯时代,俄国依然是印度最大的武器供应国,至今印度武装还有约七成来自俄罗斯。印度还和俄罗斯同属“金砖四国”,还在俄罗斯力主下拉入了“上海合作组织”(以平衡中国拉入巴基斯坦的势力)。

可以看到,在中亚—南亚,中俄印巴这四国关系中,存在微妙的平衡。中国称巴基斯坦为“巴铁”,又形容俄罗斯为“不封顶的战略合作关系”。但同时,印巴是死敌,印度和中国也是公开的对手,可是俄罗斯和印度的关系偏偏又相当不错。印度正是依赖俄罗斯的平衡,才能对抗中巴联手。一旦与俄罗斯交恶,印度在北方陆地方面的形势就一对三,非常不利。

其次,印度自视很高,既为“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又是“南亚霸主“和“印度洋的天然大国”。它一向把自己定位为“有尊严的大国”,不希望被营造“听命于其他国家”的形象。但从另一面看,印度也喜欢以这种“独立行事”的身份,在两个阵营之间摇摆,更乐于成为两个阵营竞相拉拢的对象,以此获得最大利益。可以说这种“一脚踏两船”的离岸平衡正是印度的看家本领(可能也是从英国学过来的)。对印度这样的国家而言,什么时候有两大阵营对垒,什么时候就嗅到待价而沽的机遇。

第三,虽然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但现在的总理莫迪,却十足一个民粹主义的“强人”。因此在价值观方面,他和欧美亚太盟国之间是有距离的。在他执政的这些年,印度抬高印度教打压伊斯兰教,一年多前更悍然废除了克什米尔邦的自治特权。其实他的所作所为,和中国在香港新疆也差不了太多。印度知识分子对莫迪也是颇多怨言。只不过印度形式上还是民主国家,欧美也为了对抗中国,而对印度“轻轻放过”罢了。因此,莫迪本人对俄罗斯侵略行为有没有反感都很难说。他和普京、埃尔多安等说不定还惺惺相惜。

对欧美亚太盟国而言,需要的其实只是印度的政治表态。至于印度保持和俄罗斯实质的经济关系固然不好,但并非大不了的事。印度和中国不同,印度和俄罗斯的经济联系无足轻重。在俄罗斯进出口对象中,印度不入十大,这和中国无论进出口都是俄国最大的伙伴差天共地。即便在能源方面,印度固然多买了一些俄国的能源,但由于原先基数就很低,正如印度外长说的,印度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再多,一个月可能还不及欧洲一个下午。由于俄印经济关系不互补,印度也不太可能支援俄罗斯。比如印度是俄罗斯的武器出口市场,自己武器都不够用。同理,印度也无法提供俄罗斯短缺的工业品(特别是电子产品)。

在欧美亚太国家连番劝阻下,印度会不会转态不好说。但老实说,印度和莫迪的这种作风妨碍了印度真正成为大国。正如拜登在视像会议中拜登告诫莫迪,从俄国进口石油不会令印度伟大。潜台词就是,如果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坚定的原则,过于自私自利,连做个姿态都不愿意,就不会成为负责任的大国,也很难得到盟友真心的信任。

在另一方面,那些所谓“中印俄”联合对抗西方的论调,同样绝对是夸夸其谈。西方固然给印度施加压力,但都是小心翼翼的。中印的矛盾是“结构性”的,既有无法解决的领土争议和直接战争的新仇旧恨,又有两个正在上升的大国的争霸。俄国侵略乌克兰与中印关系没有直接联系。印度不可能因为俄国与西方对抗,就“突然转弯”和中国修好,调转枪头对付美国。那些“乐观”都根本没有基础。正如王毅访印时,印度外长苏杰生就说“中国自2020年4月以来的军队部署所产生的摩擦和紧张局势,令两国正常关系无法调和”。中国既不肯再领土问题上让步,只说“搁置争议”,根本无法打动印度。

可以预见,印度会继续这种暧昧的“中立”路线找好处。在西方的“劝说”下,印度即便有可能调整自己的表态,但在实质上还会保持和俄罗斯的关系。

南亚另外一个大国巴基斯坦同样态度暧昧,但这更容易理解。

在乌克兰战争中,时任巴基斯坦总理的伊姆兰·汗因亲普京政策,让巴国军方很不满。

首先,巴基斯坦总理是前板球明星伊姆兰·汗,他上台时外界就形容他为“民粹总理”。他凭藉昔日球王名声、风度翩翩的魅力、口若悬河的煽动力、“政治素人”的吸引力,无论在社交媒体还是在群众集会中都支持者众。在某种意义上,他是莫迪的“巴基斯坦版”。尤其是莫迪推崇“印度教民粹”,伊姆兰·汗推崇“伊斯兰教民粹”,两者更相映成趣(也因为如此,莫迪的印度教民粹在西方也没有过多被责难)。作为“强人总统”,他和普京的关系同样不浅。在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当天,他就按原计划出访莫斯科,同样拒绝谴责俄罗斯。

其次,巴基斯坦在中国号称“巴铁”,是中国从印巴战争开始就刻意拉拢的国家。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巴基斯坦就是主要的桥头堡。两者关系非比寻常。伊姆兰·汗和中国的关系更密切。它和中国一起投弃权票,顺理成章。其实,在第二次投票(有关人权理事会),巴基斯坦没有跟随中国投反对票,只是投弃权,已经是给了西方国家面子了。

和印度不同,伊姆兰·汗对俄国的支持,反而成为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在三月,巴基斯坦的政坛地震相当突然地开始了。巴基斯坦实行议会制,伊姆兰·汗的政府是联合政府,如果有盟友“叛变”,反对派就可以发起不信任投票,把总理轰下台。3月8日,反对党提交不信任动议。3月30日,伊姆兰·汗的伙伴倒戈,支持反对派提出的不信任投票。伊姆兰·汗发表电视演说,拒绝在国会表决前辞职。他还指,针对他的不信任动议是“美国的阴谋”,是美国对巴基斯坦内政的公然干涉,意在颠覆巴基斯坦政权。支持他的议会副主席也以“外国势力干预违宪”为由,拒绝表决不信任动议。巴基斯坦进入宪政危机。

在反对派要求不信任投票的压力下,为解决危机,4月3日,伊姆兰·汗宣布决定解散议会并请示巴基斯坦总统,于90日内提前举行大选。总统阿里夫·艾维同意解散议会。然而反对派随即上诉到最高法院。4月7日,最高法院裁决,解散令违宪,还裁定4月9日必须进行不信任投票。接下来的几天,伊姆兰·汗和其盟友还想尽办法拖延,但最终,在4月10日凌晨,国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动议,伊姆兰·汗被罢免。反对党领袖前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的弟弟夏巴斯·谢里夫(Shehbaz Sharif)在4月11日取而代之。

伊姆兰·汗下台的原因大致有几个。首先,很大原因由于疫情的影响,巴基斯坦经济相当不济,引起广汎民怨,民粹的基础动摇。其次,在巴基斯坦,军方有很大影响力,伊姆兰·汗近年来因为卷入军方的权力斗争中,早就和军方不和。第三,在乌克兰战争中,伊姆兰·汗和军方的分歧进一步加大,伊姆兰·汗的亲普京政策,引起军方很大不满,比如军方“一哥”总参谋长巴杰瓦的态度就是“俄国必须立即停止侵略乌克兰”。更何况反对派本来就与伊姆兰·汗的票数相差不远,在反对派的拉拢加上军方“发功”下,就能撬动关键票,把伊姆兰·汗赶下台。

至于伊姆兰·汗所说的“美国干预”,美国疾口否认,也毫无证据认为美国牵涉在内。伊姆兰·汗不过是用上了最为方便就手的“外国势力”煽动民意罢了。

不过,从更大的角度看,美国的影响并非不存在。巴基斯坦政坛结构的特色就是军方有很大势力,军方并不完全听令于民选政府,这在南亚和东南亚是普遍现象(看看缅甸泰国菲律宾的例子)。因此,军方的利益和立场,与民选政府的并非一致。在巴基斯坦,军方亲美,民选政府亲中是长期演变的结果。从印巴战争时代,美国就站在巴基斯坦军方一边,巴勒斯坦军方当然不会喜欢支持敌手印度的苏联了。到了反恐战争时代,美国把巴基斯坦列为“非北约主要盟国”,巴基斯坦投送大量的资源绝大部分都指定用于军方身上,军方与美国的关系当然就好了。于是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后,伊姆兰·汗亲俄,军方亲美,也就可想而知了。从这个角度看,正是乌克兰战争催化了伊姆兰·汗的倒台。

伊姆兰·汗倒台后,巴基斯坦的动态值得注意。因为受到军方支持的谢里夫政府,很可能在外交问题上做出调整。一个指标就是,巴基斯坦(当时还是伊姆兰·汗政府)刚刚在上月底参加在中国召开的“阿富汗周边国家外长会议”中,承诺“尊重阿富汗领土完整”。结果谢里夫上任后没几天,巴基斯坦就把协议抛在脑后,派军空袭阿富汗,死亡47人,引起塔利班政府强烈抗议。

当然,这种政策调整,不至于从亲中变成亲美。毕竟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很多协议,还是在再上一任,大谢里夫政府时签的。可见小谢里夫也并非反中派。巴基斯坦军方虽然亲美,但也只紧盯自己的一分三亩地,不至于变成“反中”。但在对俄政策方面,做出调整是相当可能的。

至于南亚板块的其他国家,不是受印度影响,就是受中国俄罗斯影响,于是纷纷投弃权和不投票,就都不难理解了。

有两个南亚国家的动态值得一提。一个是山地国家尼泊尔,2月28日国会通过了一项由尼泊尔提出的请美国资助的基建项目:美国政府通过私营公司“千年挑战公司”(MCC)将向尼泊尔提供5亿美元援助资金,资助当地300公里长的输电线路和道路改善计划。注意,这不是贷款,而是白给五亿美元,对尼泊尔当然相当有利。这引起了一些中国媒体担心“美国势力”渗透入尼泊尔,“威胁中国安全”。事实上,美国的基建援助和军事安全毫无关系,中国自己在所罗门签订安全密约威胁澳洲和太平洋,于是反诉诸己,杯弓蛇影罢了。

对中国真正不利的,却是岛国斯里兰卡。斯里兰卡是中国“一带一路”的重点拉拢对象,中国在斯里兰卡建设汉班托塔港,2018年,港口出现债务危机,斯里兰卡把港口租借给中国99年抵债(一说是198年)。结果在汉班托塔港之后,斯里兰卡还不吸取教训,再在首都科伦波附近,继续推进引入中国资金填地2.6平方公里,建设“科伦坡金融城”,要打造“斯里兰卡版的迪拜”。现在,斯里兰卡正处于数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物资短缺,物价高涨,政府债务缠身,陷入破产边缘,社会也发生大规模动荡,倒阁甚至暴动都一触即发。斯里兰卡的经济危机原因包括疫情、乌克兰战争等,但外债太重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中国对斯里兰卡的过度放贷,再次受到各方质疑。如果应对不当,在斯里兰卡的投资随时清零。

责任编辑: 刘诗雨  来源:黎蜗藤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430/1742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