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要钦佩那些明知道说瞎话有好处,却坚持不说的人

作者:

北宋熙宁年间,为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解决冗官、冗费、冗兵的“三冗”问题,为朝廷分忧,为民间纾困,神宗和王安石开始对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人事等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改革,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熙宁变法”。

因为这一次变法的建议者和主要执行者都是王安石,所以也称“王安石变法”。

这一场变法从刚一开始就向王安石证明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一个真理:他因为缺乏执行层面的经验,所以几乎每一项变法的措施都留下的巨大的权力寻租的空间,财政收入的确大幅度提升了,但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却愈加困苦。

朝廷的官员知道吗?其实大部分官员是知道的。

高官们都是混迹政坛多年的老油子,什么样的鬼把戏都见过,他们一看到这些条文的时候就知道哪些地方是有权力寻租的操作空间的。

基层的官员们长年累月跟普通百姓打交道,哪些操作能够压榨百姓,哪些操作能帮助百姓,他们耳濡目染那么久,自然一看就明白。

但是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问题,因为神宗极度宠幸王安石,而王安石又充分行使了自己的人事权,所以凡是提反对意见的人都被贬职、凡是表示赞同的都被提拔。

当时的情势如何,史料上有一段记载非常形象。

从仁宗嘉佑六年到神宗熙宁三年一直担任了十年宰相的曾公亮,心里跟明镜一样,但是就是不说话。苏东坡曾经当面批评他说:“你明明知道王安石的变法是乱搞,你身为宰相,为什么不拨乱反正呢?”

曾公亮非常直白地回答:“陛下和王安石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反对王安石就是反对陛下,怎么反正?”——《宋史·曾公亮传》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官员们应该怎么做,局势已经非常明朗了。

彼时朝廷里还有很多有正义感的官员,他们宁愿放弃高官厚禄,也不愿意参与到这场虐民的改革之中去,纷纷提出了辞职。

谁知道这样一样正中王安石的下怀,他趁机开始大范围提拔支持变法的官员为自己效力,改革派的阵营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强壮。

于是,只要是想在仕途上有所进步的官员,就开始睁着眼睛说瞎话,在各种场合夸赞变法好。

比如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因为朝廷里对变法的反对声音太大,于是被王安石招过去单独谈话,希望他站出来呐喊几句。陈升之明明知道王安石的做法有问题,但是依然竭尽全力替王安石说话,果然得到王安石的回报,熙宁二年十月拜相。——《宋史·陈升之传》

又比如熙宁二年担任秀州判官(相当于秀州知州的助理)李定,因为被朋友孙觉推荐来到了开封,得以面见王安石。一见面自然就要说到青苗法,李定明知道青苗法极其扰民,依然非常笃定地说:“青苗法给百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们喜欢得很。”王安石大喜过望,喜滋滋地跟他说:“现在朝廷正在争论这件事,我引荐你去面见陛下,你就照这个说。”

李定见到神宗以后,果然又把这些话重复了一遍,神宗恍然大悟:“原来说青苗法不好的人都是在骗我,我再也不信他们的话了。”

经过这么一番表演,王安石立刻把他提拔为知谏院,后来宰相反对说这种越无数级提拔不合规矩,这才给了一个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相当于见习监察御史)的职务。——《宋史·李定传》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有很多人宁愿不当官,也不愿意昧着良心说变法好,来讨好王安石。

比如开封府尹刘庠,王安石非常欣赏他,专门找人带话请他去府上一叙,还专门给手下打招呼说:“今天除了刘府尹,我谁都不见。”

但是刘庠硬是不去,还对前来劝说的人说:“我见了他说什么?自从他执政以来,干的事没有一件合乎人情的。要是他问我青苗法、免役法好不好,你让我怎么回答?”

当然,这样硬气的官员是肯定要被调离的,不久以后,刘庠就被找了一个借口调到了太原去任知府,离开了权力中央。——《宋史·刘庠传》

再比如王安石的门生钱景谌(钱俶的后代),颇得王安石的欣赏,王安石也一直想提拔重用他。

熙宁二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以后,他按照规矩来开封祝贺老师,王安石就当着其他客人的面问他:“你在许州(今河南许昌)这边,听大家是怎么说青苗法和免役法的啊?”

钱景谌说:“利少害多,今后一定会成为百姓的祸害。”

王安石不太开心,知道这人不想参与,于是就问:“你觉得谁能来帮我办事?”

钱景谌说:“我在家居丧不曾结交人事,不认识。”于是辞别王安石回家。

一年多以后,王安石已经拜相,位极人臣,钱景谌又按照规矩去开封祝贺老师。

王安石知道这个门生是个犟脾气,先让自己的弟弟王安国接待他。王安国劝钱景谌说:“我哥想让你去帮他。”

钱景谌说:“我干什么工作都可以,但是涉及到新法的,我一律不会。”

王安国无语。

等见了王安石以后,王安石当着众人的面给他安排工作,让他去峡路(以今重庆奉节为中心的川东地区)推行免役法,顺便将那边的少数民族叛乱平定了。

钱景谌说:“我没去过峡路,这里是什么情况我都不知道。再说了,带兵打仗的事情,也不是我一个书生能干下来的,相公换其他人去吧。”

一番话说得王安石勃然大怒,堂上几十个人都吓得一句话不敢说。

钱景谌面对王安石的暴怒,笑着说:“自古以来,追求利益的人多,顾全气节的人少。如果都去追求利益而不顾气节,那跟盗贼有什么区别?”

说完转身离去,从此与王安石绝交,终生没到开封做官,仅仅做到朝请郎这样一个正七品的官职就到头了。——《宋史·钱景谌传》

对于刘庠、钱景谌这样的人来说,他们清楚朝廷的大势,明白只要稍微昧着良心屈服一下,就能像陈升之、李定这样获得王安石的赏识,转而高官厚禄加身。

但是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宁愿得罪神宗、王安石,宁愿放弃自己的大好仕途,也要用这样的行动告诉对方:你们这样是错的,我虽然没有能力改变你们,但是我的底线是不参与。

他们把自己的一生作为代价来固守自己心中的“善”,来划清与“恶”的界限,捍卫了士大夫阶层已经为数不多的气节和尊严。

我钦佩他们。

2022-07-02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读宋史的赵大胖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715/1775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