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学了七年计算机,我放弃了

最近我从亲戚朋友处收到最多的就是关于计算机专业的咨询,作为长期排名前三的热门专业,计算机专业因互联网行业的需求缺口成为了高薪、机会多、前景好的代名词,是完全可以闭着眼报的专业。但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行业红利饱和,大厂降薪裁员的新闻不断爆出,‌‌“计算机专业是否还值得报‌‌”成为了最近知乎上关注度达364万的热门话题。

在众多分析利弊的回答里,我一眼看到了小赛的答案。和别人的角度不同,她自嘲自己是典型的反面案例,她用自己七年计算机本硕,最后却没有走程序员道路的亲身经历告诉别人,在选择志愿时或许不该将就业前景作为选择的唯一标准。于是我们找到了小赛,和她聊了聊她的故事,或许对于这届考生志愿选择有一定启发。以下是她的亲自口述:

2016年的春节,我终于从芬兰飞回中国。一下飞机,我心里有了踏实的感觉,这不仅是因为周遭环境切换成了中文模式,更来自于对未来我又有了确定的感觉,我觉得在中国肯定不会有比在国外更多的问题了,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好像也不是这样。

七年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我却没换来一个初级程序员的工作,也没有实现留在国外的梦。这一切或许在当初报考高考志愿时就注定了。

计算机!计算机!计算机!

2008年是我参加高考的一年,北京的规则是先报志愿再高考。我的成绩一直还不错,为了稳妥起见,我选择了一所理工科的211。学校确定后,读哪个专业成为了真正需要考虑的问题。在选择专业时,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家庭来说,人们作出判断的普遍依据就是性价比,即好不好找工作。要么选择人所共知的热门专业,要么根据自己所能掌握的信息,如家里有人从事过相关方面的工作来选择。我结合这两点,很快锁定了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本身是当时的热门专业,中国有80%的大学是综合类和理工科院校,基本都有这个专业,可选择面十分广泛。这个专业的前景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2008年互联网正处于黄金时代,对程序员的需求缺口极大,我所认识的学了计算机的人,后来找工作都十分容易。并且程序员普遍薪资过万,这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十分了不起的事情。

而我亲戚的经历也证实了这些推断。我的亲戚比我大十岁,他高中的时候就去德国读书了,大学读的就是计算机专业,后来顺利留在了当地工作,各方面的生活都很不错,比国内优越。于是我想直接复制他的人生路线,家里也十分支持我的这个决定。

在我报考计算机专业后,我发现我的许多同学也做出了相同的选择,我们确信,选择计算机专业就是当时最好的路。

没天赋!没天赋!没天赋!

其实我选择计算机不止是因为它的就业前景,我认为我自身也有天赋。我在小学的时候曾闲来无事,按照一本编程书籍的步骤成功做出过一个类似聊天室的网页。高中时,我们有VB课,我的考试成绩也名列前茅。在别的小伙伴为这门课感到头疼时,我觉得很简单。

可命运无情地嘲笑了我,在我真正入学后,我发现在过往经历中迸发的天赋在正式接触这门课后却已消失不见。我不知道它何时离开,但我确信它已经离我而去。

我第一次发现自己在编程上的吃力是在大一期末的课程设计。

因为刚开始就明确了要出国留学的目标,所以在大学我对自己的各科成绩十分上心。大一时我们专业学习的都是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这对于擅长考试的我来说并没什么难度,但到了期末的课程设计,我们却被突然要求开始上手编程。

当时我们的作业是开发各种小游戏,而我抽到的题目是‌‌“青蛙过河‌‌”。我努力回想以前学过的知识,但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到完整编出一个游戏代码,这中间的过程显然断了层,这些知识怎么能让青蛙过河呢。所以当一台电脑摆在我面前时,我只能干瞪眼。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先写青蛙还是先写河。

这不仅是我的困境,也是当时班级一半以上同学的困境。可我惊奇地发现一个平时看起来吊儿郎当,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同学很快就编出了一个完整的程序,即使他的界面有些丑,还存在一些小bug,但他的游戏是可以运行起来的。我向他虚心求教,他思路十分清晰地拆解了整个过程。可我还是听不懂,我不懂他为什么一步步要那么做。这让我开始怀疑自己在编程上难道是没有天赋的?

经过了几周的折磨后,最后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抄了别人的作业,将这门课糊弄了过去。

这样的痛苦我每年的课程设计都要经历一次,尤其是在大三的实践阶段达到了一个高潮。大三的编程实践比起简单的‌‌“青蛙过河‌‌”又高出了几个难度,不仅要做出应用层的东西,还要打地基,编出底层的设施。

同学们的差距在不断拉开。我们年级有能力优异的同学大一就可以编出一套软件应用系统,而于我而言,仅仅是去解读一个软件应用的几千行代码,依然不行。我感觉我和这种计算机大神恐怕这辈子都不会有什么交集。

虽然种种迹象似乎都暗示了我在编程上没天赋,可我依然在挣扎。

我认为这不只是我的问题,而是大家都这样。身边有许多同学比我成绩更差,能力更差,但他们依然留在这个专业,这么多人难道会找不到工作吗?如果他们能找到,那我一定会比他们强。抱着这样的想法,我甚至无法理解隔壁宿舍的一个女生后来转到外语学院的决定,毕竟进入计算机学院是更难的事情。

大三虽然是痛苦的,可这痛苦其实就是最后期末那两星期的痛苦。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目标就是想出国,而计算机专业是相对好出国和找工作的专业,我还是不能放弃。所以我努力高分通过其他课程,而对必须动手的编程作业,我通过抄作业的方式也通过了相应的考试。

在申请研究生院校时,我顺势选定了大三时就曾交流学习过的芬兰,小心翼翼地避开其中偏重技术实践的大学,又在偏理论的大学中避开了看起来令人头痛的算法方向,选择了网络与服务。当我最后被芬兰的世界级名校‌‌“赫尔辛基大学‌‌”的心怡方向成功录取后,我松了一口气,这样我或许就能顺利毕业了。

我的计算机之路看来还是能继续走下去,那我接下来的出国之路似乎也不会画上一个休止符。

退学!退学!退学!

尽管我努力避开不擅长的领域,但现实依然会给你致命一击。事实证明,人生该踩的坑,一个也少不了,就像飘向天空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终究会被拉回地面。

这个专业还是会有一些需要编程的作业,而我还是不会,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初‌‌“青蛙过河‌‌”困境。最后我不得不求助于我远在德国的亲戚帮我完成大部分作业,当我想基于他的原型做一点修改时,我又失败了。巨大的挫折感铺天盖地的袭来,‌‌“为什么我都是研究生了,还是这个水平?‌‌”

吃力的不仅是需要编程的环节,国外的课程难度比起国内蜻蜓点水、照本宣科的教学也要难上许多。如果不吃透编程体系上的每个知识点,会无法跟上学习的进程。

身处世界级的名校,同学的优秀也令我有了自卑的情绪。他们有的来自一流的名校,有的是工作几年后又投入了学业之中,水平远在我之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一个偏实践的课上,老师只是简单地讲了一下要编一个什么东西,然后有哪些要求,我旁边的一个男生就脱口而出是否能用某个框架,如果能用那这个题目就太简单了。而我的思绪还停留在他说的框架是什么东西,这太打击人了。我开始害怕,我觉得别人一定能毕业,但我恐怕毕不了业了。

在深夜无眠的时候,我不禁再次思考,我小学时的天赋真的没有了吗?现实告诉我它确实离我远去,我最后一点幻想在这一刻消失殆尽。

因为国外对抄袭事件的严肃处理,我连抄作业这点退路都没有了。我不得不直面一直逃避的学业问题,可我就是不会啊。面对天书一样的编程,我逐渐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不能逃避我就拖延,那时我有了一个新的爱好:出去旅游。

学业的压力如不断上涨的海水,令我窒息,只有在旅途中,我才能得到一丝喘息,暂时忘记那些痛苦。

可逃避终究解决不了问题,问题始终存在。在2013年的冬天,我来到这所大学的一年后,我遇到了史上最难的课程设计。我当时被它卡住了整整一个月,常常呆呆地对着电脑屏幕不知道该搜索哪些关键词,精神状态十分颓废。做不出来就意味着这门课学分为0,一想到周围有许多因为反复重修一门课而被困在这里五六年无法毕业的中国学生,我被彻底击垮了。我给父母、朋友一一打电话说自己不读了,我要退学,毕业证我也不打算要了。

关于退学的问题我严肃地思考了三四个月,期间我还花了一个月出去散心,在我感到压抑烦闷时,荷兰的郁金香花海治愈了我,令我感到这世上还有美好的事物存在。逃避了一段时间后,我决定接受家人朋友的建议,再忍一忍,至少拿到研究生证书。当时我还在存有留在国外的幻想。

到了做毕业设计的最后一年,我每次遇到过不去的坎时就出去旅游,那一年出去玩了至少三次,每次都在一个月以上。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15年底,昔日的同学早已陆续离场,走在空荡荡的校园里,我突然惊醒了。我马上步入26岁了,难道我要拖到28、29才毕业吗。最后我咬咬牙,突击了一个月,紧赶慢赶地最终完成了毕业设计,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

我虽然拿到了我的毕业证书,但我知道前面的路等待我的并不是坦途。

放弃!

事实证明,找工作的过程确实很不顺利。

虽然我之前打定主意坚决不找程序员的工作,但我毕竟读了7年的计算机专业,这是我最大的凭借,所以我还是不得不将简历投向程序员岗。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参加爱立信公司的面试,对面的考官为我投屏了一个代码,向我问出了一些问题,结果我都不会。他们很尴尬,我也很尴尬,最后我岔开话题和他们聊起了有的没的。我也更认清了自己吃不了程序员这碗饭。

我花费了半年的时间,投遍当地所有的公司,都找不到一个初级程序员的工作,显然归国是我唯一的选择了。虽然很无奈,但我还是接受了这个现实。

2016年,我回国过完春节,3月开始找工作。除了想去外企之外,我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坚决不要编程。于是我努力去找外企中需要计算机背景但不需要编程的工作,如写技术文档,做项目管理,最后我成为了一名只需偶尔看一下代码的专利工程师。可我发现自己低估了对技术的厌恶,面对看不懂的代码,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要不要赌一把,干脆把计算机的经历全忘了,将技术从我人生中彻底抹去。

我在纸上一一列举自己的长处,想到了大学时做过校报记者和征文获奖的经历,要不要靠文字吃饭,我纠结了很久。

2017年,我在27岁的年纪从头开始,进入了一家公关公司工作。面试的过程无比顺畅,我通过文字又重新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虽然这份工作的工资只是上一份工作的三分之一,我也为此有过挣扎。但当我重新审视新的技术工作的offer时,我发现我并不想回头。同样,我也不想去了解那些进入技术领域的同学的工资。

七年的光阴,我想用计算机的语言开创一个新局面,但最后我还是用人类的语言谋求了发展,看来我更擅长的还是人类的语言。与其和机器沟通,我还是希望和活灵活现的人沟通。我告别了机器的世界,迎来了人的新生。

(节选)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奇客Solidot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723/177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