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文集 > 正文

赖怡忠:台湾作战策略中的不对称防卫辩论

作者:

“不对称”成为台美防卫讨论的关键字

近几年在台湾防卫策略的台美讨论上,“不对称”成为核心字汇。台湾的武获需求,与美国对台的军售项目,都会追问是合乎不对称要求。有关台湾防卫策略与台美的讨论,也必须认为要能朝向强化不对称防卫能力。与过去比较不同的是,现在对于不对称防卫的期待不仅来自行政部门,包括在美国国会形形色色的挺台法案中,例如包括外国军事金援(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 FMF)的项目,也出现援助会以建构不对称能力为判准,意即台湾的军购项目如果是符合不对称武器,则该法案会自台湾提出的金额上再添加美方的金援,但如果不是符合不对称需求,则这样金援就不存在了。

图片

“不对称防卫”成新重点与美认定中国犯台时机趋近有关

“不对称防卫”能力的建议,最早可以看到的是在2009年“美台国防工业会议”上,由时任国防部助理部长葛瑞森将军(Chip Gregson)提出,建议基于两岸巨大的资源差距,台湾应利用本身在质的优势,以创新与不对称方式来面对这个问题。毕竟台湾无法与中国比拼飞机、军舰与大炮的数量与吨位。之后在当年底美国海军学院教授William Murray提出一份台湾的“毒蝎防卫策略”(porcupine strategy)之建议,认为台湾不应该再购买军舰与飞机,而应改以强化岛屿防卫能量的存活率为主。当时这份“莫瑞报告”被马政府奉为圭臬,意图在军中推动,但为当时的军方强力反对,认为这无异于放弃台湾的海空防。

之后由于在马政府时代没有什么新型对美军购提出,多是消化扁政府时代的军购项目,马英九还认为加强两岸对话与经济互赖,是台湾对中国防卫的最好策略,军事手段不仅耗钱也易增加两岸紧张,美国奥巴马政府看到马政府的这个态度,也顺势惦惦不讲话。特别从2013─2016在奥巴马政府的第二任期时,美国只有一次对台军售,在这种状况下,根本就不会关心台湾国防策略是否是不对称的问题。

2016年蔡英文当选总统,延续民进党政府重视国防的传统,对于台湾防卫提出重层吓阻的看法,也开始提出需要达成重层吓阻能力的武器清单,这也导致台美之间针对台湾的“不对称防卫”策略争论再出现。只是当时对于武器的需求,其批判还是沿着该武器是否是“防卫性”还是“攻击性”的区别在走。

川普政府上台后,这个争论并未因此消音,反而越趋激烈,美国开始把建构“不对称防卫”视为重中之重。包括当时国防部战略与军备副助理部长柯比(Elbridge Colby)强力主张台湾须走不对称,美国也建议台湾研读Michael Hunzeker的“A Question of Time: Enhancing Taiwan's Conventional Deterrence Posture”之台海防卫著作。

也是在美国的强力建议下,当时参谋总长李喜明提出“整体防卫构想”(Overall Defense Concept, ODC),修改了之前提出的“防卫固守、重层吓阻”策略后,台美间针对防卫战略的辩论才稍微止歇。

在2021台湾提出新国防白皮书后,由于内中没有只字提到“整合防卫构想,ODC”,开始引发美方怀疑是否台湾无意持续不对称防卫策略,加上李喜明从参谋总长退下后,并未见高升(例如国防部长)或是新职安排,也加深美方部分人士的疑虑。虽然台湾极力解释不对称防卫依旧是台湾国防战略的主轴,但美方开始积极关注台湾军购清单与不对称防卫的关系。

约与此同时,在一场参院听证会上,时任美国印太司令戴维森上将(Phil Davidson)在回答阿拉斯加参议员丹苏利文(Dan Sullivan)的问题时,说出认为中国可能会在2027之前进攻台湾,之后准备接任印太司令的阿奎里诺将军(John Acquilino)更说中国攻台时间可能会提前。瞬时台海战争议题出现了时间表,也让美国战略社区对台海和战的讨论不再是个学术问题,而是个与政策相关,牵涉资源配置与时序过程等要即时面对的问题了。当资源配置需要被考虑后,美方对于台湾的不对称防卫战略之进度,就采取了更紧迫盯人的态度。

在今年二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美方更以乌克兰在第一阶段成功抗俄经验,对台湾强调不对称防卫策略是有用的。但之后美方支援乌克兰军火导致其军事库存出现紧张后,美方更强调台湾应该专注于不对称防卫能力的建构,且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暗示中国犯台的可能性会大增,加上原本已经有的侵台时间问题,美国更强调台湾应尽快建立不对称防卫,华府并将不对称防卫能力的建立,作为美国是否同意对台军售的判准,对于其认定不符合不对称防卫的军购清单,美国就会表明无意贩卖。今年初的新式MH-60R“海鹰式反潜直升机”,与E-2D早期警报机等,就因为其是“载台”而被美方“婉拒”售台。

近来美国对不对称防卫讨论,着重于反登陆作战

2009年当时任美国防部助理部长葛瑞森将军提到台湾的国防策略应该要走向创新(innovation)与不对称(asymmetry)时,当时他还提到台湾军力具有质的优势(qualitative advantage)下,其不对称策略不是取代重层防御或击败中国军,但可以透过不对称以吓阻中国全面使用(在当时)发展中的先进武器,并降低这些先进武器的有效性。("Asymmetry will not replace a layered defense or defeat PRC forces, but it can deter them from fully employing the advanced weapons they are developing and undermine their effectiveness")。

但现在提到不对称防卫时,其重点变成是针对中国的渡海登陆作战,反登陆作战是重点,其不对称防卫就是针对反登陆。包括前国防部战略与战备副助理部长柯比(Elbridge Colby)就认为台海防卫战争的关键是防止中国占领台湾,而且认为在开战一开始的24-48小时后,台湾的飞机与军舰就会被中国摧毁到尸骨无存,因此台湾不仅要将重点放在反登陆作战阻止中国登陆,也不应该在空防与海防投入资源,因为柯比深信这些投资在一开始就会被中方击灭。

因为这几年中国强化对台湾的军机与船舰骚扰,台湾国防部认为这些战争未满,但却是高度军事化的“灰色地带作战”是台湾必须面对中国的威胁之一,而用导弹等不对称方式是无法处理这种“灰色地带行动”的问题,因此当柯比等人认为台湾不仅要走不对称防卫,还应将重点放在反登陆时,使台湾军方认为这样似乎像是忽略空防与海防而无法接受。

因此在八月中国军演前,固然台湾认为必须走不对称防卫,但争论是集中在如何应处中国对台灰色地带行动,因为不对称无法处理灰色地带行动,更认为针对灰色地带行动还是需要飞机、船舰等传统载台。因此资源配置无法如柯比等人建议,将资源完全从传统载台移出以全力发展面对反登陆的不对称防卫力。

俄罗斯侵乌战争对不对称防卫讨论的冲击

此外,台湾也对俄罗斯侵略乌克兰的战事高度关注,毕竟这是在二十一世纪直接牵涉主要军事强权进行的新式战争,对台湾很有启发性,但相信也对中国具启发性。

俄乌战争对台湾不对称防卫讨论的影响,包括刚开始时乌克兰成功应用不对称防卫抵御入侵俄军,以及在第二阶段俄罗斯改变策略导致乌克兰在乌东蒙受相当损失,与现在(第三阶段)乌克兰在乌东反击的进展等。

第一阶段是不对称防卫成功的典范,也是美国极力要台湾关注的重要教训。步兵刺针导弹、反坦克标枪导弹的成功,以及对敌军补给线的攻击,都显示其在阻却对手进展,特别是反登陆作战防止对方深入内陆时,是会有一定作用的。但也因为不对称防卫必须等待对方采取行动而使用,因此有被动性质,无法主动改变战局的性质(须让对方被消耗到受不了而撤退,而非透过进攻将对方逐退),也更为大家察觉。

第二阶段当俄罗斯改变策略,不再强行进攻城市,而改采长程武器与大火力猛轰目标,击灭目标区有生力量或将其驱赶,乌克兰在火力击射程皆不如俄罗斯下,苦不堪言。证诸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当时频频要求提供战机,或希望北约执行禁飞区的主张,显示不对称防卫力有未逮,具备投射能力的战机、大火力战车等传统武器,还是乌克兰希望取得的主要工具。

现在乌克兰在取得不少海马斯火箭后,透过特种部队在敌后提供目标,成功截断俄罗斯后勤与撤退路线,加上战车、自走炮等到位,以及包括无人机与有人战机在内的空军投射,原本就军心涣散的俄罗斯部队溃不成军纷纷后撤。这部分既有不对称防卫力的使用(海马斯火箭系统),也有传统载具的协助(战车、战机)。由于这阶段的战事还在发展中,因此可撷取的教训还在持续被评估。

除了台湾外,相信中国也从俄罗斯战事学到教训。证诸八月中国围台军演有关类封锁能力的展示与演练,就被战略社区不少人怀疑这是否与北京意图不直接进攻,改采围堵策略以避免高额伤亡的考虑有关。

中国八月军演对台湾防卫策略的可能冲击

八月中国的围台军演以及至今中国意图推动抹除台海中线、中国军舰持续在台湾周边邻接区活动施压、大量使用无人机进犯离岛领空,及其在台湾周边常态监视等“新常态”,也让台湾的防卫讨论出现新的话题。基本上,过去将中国对台“灰色地带作战”以及“全面入侵台湾”二分切开的想法,被认为可能不再适用。

中国可能透过建构新常态,不仅大幅压缩台湾的防卫反应空间,更可以透过逐步升级施压,利用这些尚属“灰色地带作为”而不担心有美国的直接参与下,先完成类隔离,进而视状况而升级到类封锁,最后在完成围台及反介入/区域禁制(A2AD)的军事部署后,就直接对台发动攻击,并期望美国在面对中国提高美国介入台海的成本后会知难而退,进而让中国在大幅孤立台湾的情形下能更顺畅的攻打台湾。

不管中国是否真会采用以上剧本攻打台湾,但现在台湾已经面临到中国建构台海新常态的重大挑战,必须有所回应。而不回应更可能导致以上剧本的出现,更显示在此想定下,台湾无法等待中国在台湾邻接区集结部署完毕后要发动登陆攻击时才反应。台湾不仅必须阻挡新常态的出现,也要在对方于集结阶段时就展开迎击。坐等对方发动攻击并对我方造成伤害后才反击,意图以此取得对方攻击的事实来获得国际同情台湾的肯认,很可能就错失了防卫先机。

而这些发展都出现要将防卫纵深向台海与向对岸延伸,而非从台海退回岸边,这也使台湾内部不少人对于高度专注反登陆的不对称防卫策略有更多微词,也更认为传统载台可提供的能力是无法被取代的。相对于中国的登陆作战来说,有人认为“灰色地带冲突”已经变成现在就必须处理的问题,急迫性反而更高。

“不对称”应是作战概念(operation),不是物质概念(material

美国这几年针对不对称有个说法,就是台湾为了战力保存,应该在武获过程朝向取得“小而多的东西,而非大而少的东西”(a large number of small things, not a small number of big things)。但如果回顾在2009年时任国防部助理部长的葛瑞森将军提到台湾应走不对称与创新时,他指出不对称无法取代传统军武提供能力,但能够降低中国对台越来越显著的数量优势,降低中国根据这个优势而发展的行动效度。之后更有人提到不对称的重点是将不对称视为作战/行动概念,而不是物质概念(武器的大小与多少)。

从这角度看,美方对于“不对称防卫”概念的理解也是莫衷一是,没有清楚的操作型定义,更甭提军事准则。如果是因应情境而不采取对称对应的方式,显示大家对于“什么不是不对称”比对于“什么是不对称”有较清楚的想法。那这可以表示以载台来否定其不是不对称防卫,是否就失之武断呢?

不对称防卫可以应处反封锁作战问题吗?

此外,目前所谓的不对称武器无法应处反封锁任务似乎十分明显。这个任务不仅在战争初始阶段就可能遇到(从类隔离升级到类封锁,再升级到全面入侵的连续谱情境),当台湾很成功抵御中国入侵,但导致战争拖久,例如现在乌克兰抗俄的状况,台湾为了能够有效持续抵抗,会更需要击溃封锁问题。这么任务也会需要台湾具备一定的反封锁能力。

对此,假设台湾可以运用岸置火箭对付有意封锁台湾港口的中国船只,但之后就要对付埋伏水下的潜舰。偏偏台湾要替换旧有反潜直升机的建案,被美方以这是载台不符合不对称的性质,而予以“劝退”。如果有可用的不对称方式处理这个问题,当然一切就OK了,但目前似乎不清楚这个能力要如何透过不对称完成。

不对称防卫与战略模糊策略无法相容

在战略层次上,专注于反登陆的不对称防卫策略,根据美方部分前官员的诚恳建议,希望台湾不要将资源浪费在空防与海防上。但现在的建议是连不增加新品,就是帮既有系统换装的作为,都不为对方所喜。当然美方也说,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美国的军事改革上,对台湾的困境有“同情的理解”。只是台海防卫是台湾的生死大事,我要怎么做当然是我的决定,因为是我在付代价,自然没法对美方主张照单全收。

这个无法对美方照单全收的立场,除了台海防卫是我自己的事外,也与美方对台湾防卫至今持续采“战略模糊”有关。如果美国承诺可以在中国攻台时协助防卫台湾的空防与海防,台湾要专注在反登陆防卫自然没什么问题。但因为战略模糊策略,军方无法预判美国是否一定会来,自然其防卫策略就必须涵盖每一个角落。虽然因此会影响整体的防卫力,但放弃某些区域防卫的结果,一定会导致中方极力攻击这个弱点区域以扩大战果。如果台美有类似冷战期间美日同盟所谓的“美矛日盾、美攻日守”的角色与任务分工(roles and mission assignment),即便还不是具体的条约同盟,但肯定台湾对于以反登陆为主的不对称防卫能更诚心接受。

在不对称需求与传统载台间寻求合理的资源分配平衡

说来说去,有关不对称防卫在台湾内部以及台美之间的辩论,除了是否专注于反登陆的争议外,更多是如何在不对称需求以及传统载台的资源取得合理分配,不是只能有一种(either or)的问题。这个问题会变得很麻烦,是因为台湾资源有限面对中国资源无限的差距。因此对于如何有效运用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思考。这也是前参谋总长李喜明提出“整体防卫构想,ODC”时,想要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偏偏从2006─2016这十年间,不管是美国有将对台军售政治化,或是台湾自以为聪明,以为加强两岸经济交流、进行两岸政治对话、搞搞两岸军事互信等,就可以在忽视强军要求下缓和中国对台威胁。2006年是美国评估台海军力失衡的开始年分,意即之前台湾还是享有台海局部优势的。而2009年当时助理部长葛瑞森将军也说台湾相对于中国,虽在军事数量上居劣势,但还是具有质的优势。如果美国在2006年就同意台湾购买F-16 C/D的需求,没有一拖十年以上,如果2000─2008期间国民党没有持续阻挡三项军购,如果马政府在2008─2016愿意对提升国防付出心力,今天台湾就会有足够的F-16战机,甚至不排除可以升级到更新式的战机以取得空优需要,台湾也很可能不会至今还在要处理潜舰问题了。

《台湾政策法》与台湾有限资源问题的曙光

只是时间无法逆转,我们实在没空去抱怨过去所失去的机会与时间,现在必须有所行动,我们是在与时间赛跑。

现在美国会开始对于台海防卫提出种种新法案,几乎每个重要法案都建议美国要使用“外国军事金援”(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以台湾出多少,美国就支援多少的方式协助台湾建构防卫能力。也有国会议员建议是否将台湾适用于《租借法案》等,意图强化台湾需要的物质资源。

虽然美国《台湾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在本会期因选举时程之故,可以出委员会但来不及进入表决议程。可是明年再被提出的机会并不小。可能还有其他参众议员的友台提案也会牵涉到类似军事金援,或是美国将冷热武器直接借用/赠与给台湾等。这可能可在某个程度缓解台湾面对中国的资源不对称问题(当然要解决这些武器需要有足够数量的人操作之需求)。如能与美国会有效沟通,就能这些外援在协调下同时组建不对称战力,并维持必要的传统载台能力。当然,其军事金援锁定在不对称之要求可能要修改,以增加台湾防卫力建构的资源弹性。有人可能会讥笑此为大梦一场,但面对挑战,本来就应该以朝向解决问题为思考方向,试了不一定成功,但完全不试绝不可能会成功。现在有关台湾作战策略的不对称防卫辩论,除了需要充分的台美双向沟通,而非单向的建议或教导外,但也不能搞到没完没了。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思想坦克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0915/1803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