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如果防疫非常手段都“常态化”了,一切还能回到常态吗?

作者:

编者的话:

9月26日-10月2日这一周,有官媒将一份《国家治理周刊》发布于2020年7月的调查报告(《疫情后的“健康码”,可能变得更有用》)旧文重炒,文中结论部分称“超九成受访者希望健康码在后疫情时代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后疫情时代健康码拓展升级是大势所趋”。这份两年前调查结果可信与否,无法得知,但它对于后疫情时代“常态化健康码”的表述却让不少网民为之惶恐,毕竟当下人们的防疫信心已严重流失,心态也发生了剧变,例如已少有网民还如两年前将中国称为“防疫优等生”,而是调侃“人家都交卷了,你还在做作业”,个中的变化可见一斑。两年间各地政府扩大健康码的适用范围,侵犯民众合法权利、利用大数据便利作恶的恶行屡屡发生,更是加剧了人们对这套庞大系统的厌恶与警惕。假设一种在特殊时期的特殊管理工具走向常态化,它也就意味着这套清零治理模式的常态化,背后的严厉管控社会心态彻底固化,既然防疫那套非常手段都“常态化”了,那经济社会生活的“常态化”恐将遥遥无期。有网友评论称“权利一旦让渡,不经历激烈的斗争就再也回不来了“、”好不容易给你拷上准•电子脚镣”,岂是想脱就脱的“。目前,这份报告已遭到全网删除,讽刺的是就在两天之前,胡锡进在微博公开倡议推动防疫政策的理性讨论,希望无论是哪派人士,都尽量用科学说服对方,而非站在政治立场互相攻击。只可惜在政治正确的大前提下,真正的讨论并不容易,人们难以公开表达对当下防疫政策的不满,因为说真话导致的政治后果相当严重,人们甚至都无法表达对常态化健康码这种未来可能性的担忧,因为这个搅动舆情的话题已被强制清零禁止联想。

这一周,反映西北底层农民生存状况的影片《隐入尘烟》被全网下架,微博禁搜,彻底“隐入尘烟”。在影片下架之前,这部小成本文艺片已在电影院线取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也是2022年度豆瓣目前最高分的华语院线电影。几个月前当这部电影入围72届柏林电影节时,就有不少网民攻击电影海报上的农村妇女形象涉嫌丑化和抹黑中国,认为是向国外传递了中国落后贫穷的刻板印象。而当它终于在大陆正式上映并口碑持续上涨之时,网上更是出现了一篇奇文《必须重视对“隐入尘烟”的批判》,痛批电影的创作“别有用心”。例如,文章提到“党的二十大马上就要召开了,扶贫成就是党宣传工作的一项重点…..这就是你们所反映的扶贫吗?”、“党的扶贫好政策好像到(主角)那里都变了,都被别人做了手脚,他们什么都得不到….这些(剧情)到底想说明什么?”这部电影被下架的原因至今未知,但这篇文章显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审查视角解析。而同在这周内,电视剧《东八区的先生们》也遭下架,据称这部张翰主演的生活喜剧因剧情低俗受到大量网民恶评,创下豆瓣最低评分2.1分,也因此遭到央视电影频道的批评,强调“创作者要有底线意识,不能肆意挑战观众审美”。这一系列的下架操作让网民大感无语,一部低分剧集不受观众喜欢,所以被下架了。一部高分电影很受观众喜欢,所以被下架了。还有比这更莫名其妙的吗?这种随心所欲的做法无异于增加了另一道影视审查环节——事后审查,并且它更加没有标准,那人们又该如何去创作呢?其实,在一个低级红高级黑的时代,即便是完全出自官方之手的作品,也不可能完美复合审查标准,因为它总是可以因历史背景的不同而被别有用心的利用。例如,本周人民日报一篇发布于2020年9月的漫画受到网民热转,标题是《摘口罩!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它原本是前疫情时代呼吁反送中运动的港人摘掉口罩、停止对抗的文宣,结果却被饱受疫情之苦的大陆网民再度翻出来“用魔法对抗魔法”,表达对防疫政策的不满与反抗,结果有关内容无意外的遭到审查,看来我们只能在某些时刻才能勉强做“堂堂正正中国人”,其余时候概不允许。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中国数字时代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2/1005/1811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