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国际财经 > 正文

不动则已一动惊人 印度巨象要动了吗?

从多方迹象看来,仍被视为“第三世界”成员的南亚强权印度正在快速崛起中,经过多年酝酿,今年很有可能是印度发光的时刻。

联合国2022年7月预测,印度人口将在2023年达到14亿2863万,超越中国成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图为印度观光景点泰姬玛哈陵(Taj Mahal)的人潮。(图/中央社)

从多方迹象看来,仍被视为“第三世界”成员的南亚强权印度正在快速崛起中,经过多年酝酿,今年很有可能是印度发光的时刻。

不论走到印度哪个省分,都可以看到如捷运、铁路、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正在施工,特别是在都会区;许多中型城镇也在转型为智慧城市,地方机场、跨省高速铁路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印度大城的街道上,电动公车、电动三轮车穿梭其中,作为降低空污的方案之一;政府推动电子化,民众上网申办证件,方便之余也减少贪污,电子支付蓬勃发展,几乎已没什么人使用现金交易。

在国防及科技方面,虽然军舰制造速度不像中国“下饺子”那样,但也已具备自主生产航空母舰和核动力潜舰的能力,自制洲际弹道导弹不断升级,2个月前,印度第1枚民间研发的火箭也在政府督导下发射成功。

在国际舞台上,印度去年下旬接下20国集团(G20)、上海合作组织(SCO)的轮值主席职位,同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非常任理事国,国际能见度势将大幅提升。

世界银行预估印度2022-23财政年度的经济成长为6.9%,有专家预估下一个财政年度经济成长仍可维持在6%以上。

印度崛起,外界关注重点仍在经济及政治意义。经济上,印度能否取代中国,成为新的投资或生产基地?政治上,印度能否成为制衡中国扩张的新力量?

对有意前来印度的台商来说,或许文化差异及人力资源仍是挑战,但在越南、泰国与菲律宾等东南亚投资热点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印度是少数可选的迁厂地点之一。即使印度政府商业保护主义依然浓厚,但“在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政策提供许多优惠,只要产业对了,发展潜力依然充沛。

在美中科技竞争、供应链重组等态势下,如苹果公司等大厂已提升在印度的生产能力,根据印度政府去年12月的公告,鸿海印度公司的生产激励申请也已获准。

另一方面,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紧张不见和缓迹象,即使双方保持常态性的政治及军事谈判,但据印媒披露,中国人民解放军去年12月9日再次跨越边界,印军成功逼退,双方均有人受伤。

观察人士认为,中方频繁“骚扰”及积极在边界修建军事用途基础设施,证明中国威胁“确实存在”,而不只是外界认为的“可能存在”,这迫使印度调整因应思维,从过去的隐忍及对话,转为透过对话及强势应对的双轨作法。

联合国去年7月预测,印度人口将在今年达到14亿2863万,超越中国成为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世界人口综述”(World Population Review)组织的调查甚至显示,印度人口早在去年底即已超越中国。

人口红利若是运用得当,将大幅提升国家生产力,但若劳动人口素质不足或劳动参与率不理想,却也可成为国家的负担。

有旅印度台商形容,当今印度的社会氛围很像1980年代的台湾,民众对未来充满希望,有强烈的拼劲。印度将于2024年举行国会大选,执政当局今年应会冲刺拼政绩,以争取选票,这将有利于国家发展及国力提升。

哪怕在印度许多工地仍可看到人力搬砖及三轮车载送钢筋的场景、哪怕许多印度人没有机会接受中高等教育、哪怕空污、缺水、缺电等问题依然困扰著许多居民,但诚如一些学者所说,要让一头身躯庞大的大象动起来并不容易,但一旦动了起来,那势头将难以阻挡。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中央社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119/1857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