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惊人之语 > 正文

王赫:2023中国投资难再推高

作者:

中国经济泡沫化,让人投资中国的顾忌迅速上升。图为正在兴建的大楼。

当局在定位消费的“基础作用”时,也强调投资的“关键作用”。2022年中国经济风雨飘摇,中共又一次乞灵于投资。

1月17日,中共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而2022年中国GDP突破120万亿元,增长率3%,其中资本形成总额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1%。

50.1%的贡献率是高是低呢?先对比疫情头三年。2020年,疫情突发,中国经济遭重创,基本是靠投资(资本形成总额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该年GDP增长率初步核算为2.3%),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1.5%。但是,对投资的高度依赖产生了严重后果,也是不可持续的。于是,我们看到,202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骤降为13.7%,仅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该年GDP增长率初步核算为8.1%)。不过,2022年经济困难,当局再一次饮鸩止渴,走基建老路,大幅拉升投资的贡献率。

2020-2022三年投资贡献率的波动如此之大,表明当局的经济政策是摇摆的,缺乏经济转型(从“投资驱动”变为“消费驱动”)的一贯性,总是为“保经济增速”所左右。

鉴于2022年经济之糟糕,2023年当局要保经济增速(有人建议当局将今年GDP增长率目标定为6%),不可能忽视投资的“关键作用”。可问题是:2023年投资还能再一次推高吗?

本文以为,近二十年中国经济的一大趋势是:投资贡献下降,稳投资不可持续。2023年,当局固然可以逆势而行,提高财政赤字,大发地方专项债,继续出台金融政策支持基建,但其力度和效果都将相当有限。试讲两点。

第一,中国经济“投资时代”已经结束,人为扩大投资会造成巨大浪费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几十年,其中一大因素是高投资。有学者测算,1979—2010年,资本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9.3%。但以2008年为标志,高投资的时代已经结束,表现为投资贡献下降,稳投资不可持续。

2008年11月,为应对全球金融风暴,当局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虽然使2009-2011三年的GDP增速分别高达9.1%、10.3%、9.3%,但后遗症严重。2012年GDP增速降为7.8%,是1999以来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低值。之后一路下行。直至进入2020年以来的“疫情经济”时期。

在这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投资变为了消费。按照官方数据,2013—2021年,中国平均消费率为54.2%(比2012年提高3.1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值为53.2%,除2020年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50%以上。

投资之不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有三点表现。第一,中国快速工业化已经结束(有学者测算,中国2011年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二,中国快速城镇化已经结束(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升到2012年的53.1%、2021年的64.7%,城镇常住人口总量超过9亿人);第三,中央和地方财政存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中国公共部门——政府部门加上国有企业——负债高达160%,而G20国家公共部门债务占比仅80%-90%)。

换句话说,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后基建时代,房地产及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都大幅下降,各地并没有大量的投资需求。有经济学者明确指出,如果再继续人为扩张投资,可能既形不成生产能力,也形不成真正的公共服务能力,而且还会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第二,2018年以来投资乏力

2012-2019年,GDP增长率不断下滑,但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却不断攀升。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4,835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123,694亿元。此后,2013-2015都是两位数的年增长率,2016-2018的年增长率降为个位数。2018年固定投资达到峰值(635,636亿元),2019年后转头朝下,变为负增长。2021、2022有所反弹,但未达到2016年的水平(见下表)。2018年也是民间投资的峰值,之后占比不断下滑。

表1:2016-2022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与民间投资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中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占比高达33.90%。而该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到位资金399,440亿元,其中:国家预算资金19,244亿元。下表是笔者汇集的2013-2017年的相关数据(2018年后未再提供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数据)。从中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动力相当大部分来自于政府(公共部门)。

表2:2012-1017国定投资若干数据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当局非常清楚近年来的投资乏力,力图“稳投资”,对策是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撬动民间投资。但事未如愿,民间投资没带动,持续增加的政府(公共部门)投资,反而使政府(公共部门)的债务风险大增。

结语

2023年,当局既想稳投资,又要防控与日俱增的债务风险、金融风险。近日,中共财政部长刘昆针对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话题特别强调:“我们将进一步打破政府兜底预期。”财政部官网披露的一份提案答复也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明确,要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如果2023年防范债务风险、金融风险优先,那么当局的投资能量将大受限制。

2022年当局费尽心思,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速也才比2021年加快0.2个百分点,2023年应该很难再提高增速了。

更重要的是,2023年疫情的冲击到底有多大?中共现在是在赌博,赌全民染疫后形成群体免疫,就此过关。然而,目前的这一轮疫情已经造成大量死亡,走向难以预料,前景不容乐观。如果与中共的预想相反,那会是个什么局面?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中文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129/1860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