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动态 > 正文

李濠仲:中国“拼多多”到美国 美国该担心什么

作者:

中国大型电商“拼多多”的英文注册名是Pinduoduo,去年九月它以“Temu”名号进军美国市场,当时被认为将对美国电商龙头亚马逊(Amacon.com)带来严峻挑战。透过FB、IG、微信密集发布广告,上线两个月后,Temu应用程式下载量已挤身美国电商排名前列,算是取得了初步成功。

美国拥有全球最大零售市场,到美国卖东西当然更有利可图,但“拼多多”进军美国,背后则另有推力,就像中国电商业近年多有海外扩张尝试一样,主要原因无不受制中国经济成长放缓,消费者支出停滞又电商饱和,企业很难再光靠内需发大财,“拼多多”这样的电商尤其如此。

“拼多多”2015年在中国异军突起,靠着直接串连制造商和消费者,大幅减少中间商成本,短短几年就跃升中国三大电商之一,但它的产品销售目标主要针对低价购买者,和阿里巴巴、京东的市场略有区隔,当中国经济好,“拼多多”凭着低价市场中的数百万固定中国消费群,就足以和阿里巴巴、京东平起平坐,但当中国经济停滞,低价市场消费者购买商品率先变得保守,它的营收就受到直接影响。这也是促使“拼多多”即便对海外市场不甚熟悉,仍放手到美国一搏。

只是,“拼多多”到了美国换上Temu名字,依旧主打“低价顾客群”,就像当初它在中国创办时一样,一开始除了全面提供八折优惠,几乎所有女装的价格都低于20美元,这当然取决于它和许多中国低成本制造商长期合作,才能有此价格优势。为了进军美国,“拼多多”于是再又投下数十亿美元,在中国制造商间创建100个出口为导向的品牌,企图心相当强。

问题就在Temu每一项产品价格都很低廉,代表总量收益也许漂亮,但单一产品获利并不高,任何一家公司要成功争取到一名新的美国消费者,所投入成本远远高过得到一名中国消费者,根据市场估算,Temu每年至少得额外付出十亿美元宣传、广告和行销,才有可能快速在美国建立广大客群,而薄利多销的它,最需要的就是大量客户。如此一来,Temu网站上产品的毛利就只会更低,甚至低于它在中国赚得的水准。那么,当“拼多多”继续大赚其钱,损失终究在谁身上?

这就让人再想到两年前,一名“拼多多”职员在网路上揭露同事恐因过劳住院,却遭解雇的事件。因为这名员工的现身说法,“拼多多”才被掀开血汗工厂的一面,诸如员工每周工时平均70到87小时,国定假日被取消,员工餐厅餐饮品质低落,以及在有1000名员工的所在楼层,竟只有八个厕所隔间,说“拼多多”是中国科技业的996文化代表并不为过(每天从早上9时工作到晚上9时,一周工作六天)。同一时间,员工“病故”、“跳楼”事件接二连三,“拼多多”事业形象大举滑落,甚至被迫退出中国春晚的赞助商。

美国劳权虽然不比欧洲,且就算亚马逊也为了快速将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而遭到无视劳权的批评,但绝对仍好过“拼多多”拼死压榨人力的作法。另方面,过去以来,亚马逊最为人诟病的问题,其实是它们架上有些商品品质太差,骂声最高的一刻,正巧也是亚马逊站内中国供应商和他国供应商比例达到近50:50的时候。在“拼多多”之前,不少中国血汗工厂的商品,早已进入亚马逊,并且同样以“低价”占有优势。

在关于亚马逊的经营分析中,过去经常提到的一点就是:中国商家既是亚马逊的力量源泉,也是该公司最头痛的问题之一。理由在于,中国商家总能提供多样且价格低廉的产品,不过,却又最常出现劣质、危险产品,加上中国卖家“操纵客户评论”劣迹斑斑,很多细节连美国消费者保护法都顾及不了。去年亚马逊的中国商家比例下滑到4成左右,或许算是亚马逊对站内商品品质批评的一种回应。

回到“拼多多”,它等于让中国商家不再需要借壳上市(亚马逊),而是大家一起组队进入美国市场。在制造成本上,根本没有一家美国公司能和“拼多多”辖下的中国制造商竞争,这是美国该担心的,至于更该担心的是,就如《卫报》记者去年在分析“拼多多”即将进军美国时所写,亚马逊有没有必要为了和“拼多多”竞争,而把中国式的劳工条件带入美国。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上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218/1868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