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中共外交战狼秦刚对欧洲降低调门,试图分化欧美?

中共外交部长秦刚在本周“两会”期间举行的中外记者会上,对美国和日本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表态,在乌克兰问题上,秦刚重复了中共外交部的“12点”表态,但是对欧洲却没有发表强硬的言论。

中共外交部长秦刚在“两会

中共外交部长秦刚在本周“两会”期间举行的中外记者会上,对美国和日本发表了措辞强硬的表态,在乌克兰问题上,秦刚重复了中共外交部的“12点”表态,但是对欧洲却没有发表强硬的言论。

秦刚表示,中欧关系不针对、不依附,也不受制于任何第三方。不管形势如何发展,中方始终视欧盟为全面战略伙伴,支持欧洲一体化,我们希望欧洲经历了乌克兰战火的磨难,痛定思痛,真正实现战略自主,长治久安。

自从上个月中欧举行人权对话后,尽管欧盟一直严厉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禁止工作人员在官方设备上使用抖音,警告中国不要向俄罗斯提供武器,然而中共官方及官媒却对近期欧洲的一系列事件反应较为温和。

中国主管外交事务的最高官员,中共中央外事办主任王毅在2月接连访问了欧洲多国并参加慕尼黑安全会议。本年内预计欧盟与中国间将会有频繁的高层访问,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于4月初访问中国,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在去年与习近平会晤时接受了访问邀请。此外中国驻欧盟大使傅聪表示,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查尔斯·米歇尔上半年访华的行程正在准备之中。观察人士指出,在这一系列密集的高层访问之前,中共正试图推进《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并避免乌克兰战争给中共带来的负面舆论,因此“战狼外交”的调门似有所降低。

长期以来,经贸关系是欧盟与中国关系的核心,推进《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进程是中国对欧盟外交事务的优先处理事项,由于双方在新疆人权问题上的分歧,欧洲议会至今未能通过这项协议。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欧洲对华政策开始有所转变,政治上欧盟越来越将中国视为欧洲的系统性对手,经济上提出降低对中国的依赖性,并开始尝试建立在中国之外的供应链作为备选方案。

经济学人》报道说,亚洲临近中国的14个国家,从日本到韩国、台湾、东盟国家,一直到印度形成Altasia,也就是替代中国的供应链,上述国家出口规模与中国相当,且拥有大量年轻劳动力,尽管中国目前的产能难以替代,不过这些国家将是未来探索建立替代方案的方向。

乌克兰局势成焦点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欧盟加大了对俄罗斯的制裁力度,欧洲企业大规模撤离俄罗斯。俄罗斯与中国加强了经济联系,中共官方表态指,中俄合作没有止境、没有禁区、没有上限。俄罗斯对外贸易开始更多采用人民币结算。更有报道指中国有可能秘密向俄罗斯提供武器装备。中国在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欧洲关注的重点,乌克兰战争是一年以来中欧双方高层互动必谈的议题。

中国外交最高主管王毅2月访问了欧盟主要国家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同时访问了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匈牙利和俄罗斯,这位中国外交主管的行程受到关注。一直以来,中共在外交公开场合声称将发挥“劝和促谈”作用,同时又谨慎避免对俄罗斯不利的表态。在乌克兰战争爆发一周年之际, 中共外交部发布了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十二点声明,声明中没有对任何一方作出谴责,但提出了“尊重各国主权”、“反对核扩散”的观点。欧洲国家对此声明反应谨慎。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分析师吉芙兰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分析师吉芙兰(Francesca Ghiretti)关注欧洲经济安全、欧中关系及一带一路,她表示中共提出的乌克兰和平方案用词泛泛而谈,尽管很难让人完全不同意其中的观点,但是也很难达成共识。

“这只是一个笼统的声明,中国不同意使用核武器,这是非常宽泛的。所以我认为这样的声明很难让人不同意,但是最终也不是站在欧洲的立场上。它没有承诺任何事项,也没有与莫斯科保持距离。所以我不认为通过这些访问我们能看到任何实质上的结果,至少在乌克兰战争方面。”

威尔逊中心兼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尼古拉·卡萨里尼

美国智库威尔逊中心兼意大利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尼古拉·卡萨里尼(Nicola Casarini)指出,欧洲与中国都坚持己见,双方交换意见很重要,但是短期内不太可能有重大突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也有可能产生一些交集。

“在某个时候,欧洲舆论对这场战争也会感到有些厌倦。中共也可能意识到,结束战争确实符合其利益,而唯一的方法是不仅与俄罗斯合作,而且也与西方合作。所以我认为双方立场可能会逐渐趋同。不是马上,这需要花时间。”

经贸关系的发展

美国击落来自中国的间谍气球引发中共的强烈反应,美中双边关系呈螺旋式下降态势。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取消了预定的中国之行,并警告中共如向俄罗斯提供武器将引发严重后果,中共做出了强硬的回应称美国对中俄关系指手画脚。与此同时,欧洲与中国的各项互访行程安排仍在推进。

瑞典国家中国问题研究中心分析师比约恩·卡佩林

中共官方一直认为经贸合作是中欧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有中国学者认为欧洲可在中美之间发挥协调中立作用。瑞典中国问题研究中心分析师比约恩·卡佩林(Björn Cappelin)表示,中国学者对于欧洲核心利益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认为中共的长期外交政策目标是试图将欧洲和美国分开,并试图让欧洲选择自己的道路,中共相信这将使它更容易与欧洲打交道,而且还可能会削弱美国。我不认为,我真的不知道,让欧洲充当中间人的想法有多现实。我认为这可能源于中方对什么是欧洲的核心利益存在某种误解或缺乏了解,比如在贸易关系上和整体的地缘政治发展上,尤其是在跟俄罗斯的关系上。”

尼古拉·卡萨里尼认为,中共主张多边主义和世界多极化,中共重视欧洲作为其中一极,中共正努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去美元化,使中国经济更少受到美国经济和货币周期的影响。

吉芙兰表示,中国和俄罗斯等少数独裁国家保持着强劲的关系,但是在发达经济体中受到孤立,中国重启经济,出口产品,都需要欧洲市场。目前欧洲也有声音认为《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是一个好的协议,自协议谈判完成以来,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能说协议完全没有希望。吉芙兰也指出,加强互惠会促使欧洲企业融合进中国市场,这会使欧洲更容易受到中国的影响。

“中国认为说服欧洲人建立更好的经济关系或重启更好的经济关系可能比说服美国更容易。现在,即使在那个框架下,欧洲人自2020年以来已经发生转变,尽管经济关系仍然是欧洲与中国关系中最重要的方面。但是,人们对这种关系的未来不再抱有希望,而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这种关系的局限性则更加谨慎。因此,我认为中国需要与欧洲人和欧洲领导人重新接触的第一个因素肯定是为了自身经济,让经济关系重回正轨。”

一带一路新趋势

意大利是七国集团中唯一与中共签订“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国家,意大利新总理梅洛尼上台前表示反对“一带一路”,这给“一带一路”项目带来了一定变数。在协议签订之初,中共认为意大利老旧的基础设施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发展机遇,意大利北部的里雅斯特及热那亚港口有望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吉芙兰表示,中国与意大利签订的“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只是政治框架,一些项目仅停留在纸面上而没有真正落实。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关键的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是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高层互访必谈的话题。中国在海外大规模铺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债务违约的状况随之而来,分析指出,未来中国在海外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更加谨慎,“一带一路”将更加注重金融、科技等新方向,推进这些项目阻力较小。

尼古拉·卡萨里尼介绍说,中共会继续推进“一带一路”:“第一阶段的‘一带一路’倡议集中在基础设施、港口、铁路,这些项目中包含战略因素,现在很多部分的‘一带一路’倡议更偏向软性而非硬性,偏向金融、数字方向而不是实体基础设施,我想这样会简单一些。”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VO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309/1875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