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曹长青:没有潘恩,就没有美国的独立

作者:

●英国自由主义者潘恩的《常识》被公认是催生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号角,是一本改变了美国历史的伟大著作,亦是人类自由史的一部不朽文献。问世三百年后,首次有繁体字版本在台湾出版。作家曹长青应邀为之作序。

●伟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潘恩。

每次从美国来到台湾,都能感受到这个国家朝气蓬勃向前迈进的足音。而每次观察台湾走向国家正常化的艰难和努力,都让人想到二百多年前的美国独立之路。虽然时空不同,但美、台是同样目标,走着相同的道路。

回顾美国的独立之路,比今天台湾的奋斗更艰难。在内部,由各种移民组成的最初十三州,英国移民占四分之三。他们在血缘、情感上自视“美洲英国人”,缺乏独立意识;在外部,有大英帝国的军事镇压。但最后美国人成功了。这其中因素很多,但从个人来说,有三个名人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

潘恩是美国建国三大功臣之一

一是《独立宣言》作者、美国第三任总统杰佛逊。他提出,人生来有“三大权利”: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政府的建立是要保护这些权利,否则人民有权改变、或推翻政府。这个宣言奠定了美国独立和自由的理论基础。

另一位是首届总统华盛顿。这位当时独立军统帅,身先士卒,率领美国人和英军作战。撰写这段历史的畅销书《一七七六》作者、美国史学名家麦卡洛( David McCullough)说,对美国独立的贡献,华盛顿超过杰佛逊,因他直接领导了独立战争,并在最艰难之际,独撑局面并独自做出重大决定。

第三个最重要贡献者,是强调人民有选择独立权利的《常识》一书作者潘恩( Thomas Paine)。纵观美国独立的历史,如果说杰佛逊奠定了独立的理论,华盛顿指挥了独立之战,潘恩则是用文字的号角,吹出了独立战争的士气和激情。三个人像“三角架”,为美国撑起了一个伟大、自由、独立的天空!

但是和杰佛逊、华盛顿不同的是,潘恩不是美国人,而是一个英国人。这位思想家为美国的独立,以至整个人类迈向自由的历史,做出了极为特殊的贡献。其独特之处,起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视理想是非大于族群

潘恩完全超越“大英帝国情结”,视美国人民独立的“权利”高于他作为英国人和英国的共同“国族”利益。他在《独立宣言》发表近两年前就来到北美,然后迅速发表了鲜明而坚定支持美国独立的《常识》一书。指出选择独立是天赋人权,美国人民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他说,“从广义上来说,美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是整个人类的奋斗目标。”这个宣称至今仍激励着美国人领导全球在通往自由、保护个体权利的道路上跋涉。

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争利益和权利当然难能可贵,但能超越本国、本族群的范畴而争取更高的人权价值则更难能可贵。但当时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的知识份子,绝大多数对大英帝国的忠诚都超过对人权价值的追求;而且知识份子的“国族情结”、“民族主义”都远比普通民众更强烈。

超越“民族、国家”的艰难还在于,他们不仅会被本族裔知识份子责难、攻击,更会遭本国政府迫害,要为此付出很大代价。像潘恩的书就被英国政府禁止。他本人在美国独立十年之后,回到伦敦,希望为英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但却一度要被英政府逮捕;而且英国还曾通过议案,永远拒绝他回国。但潘恩完全不考虑这些,他像被世界最多作家推崇的《唐.吉柯德》中的主角一样,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坚信、并亲身实践“权利高于国界”的人权价值。这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先行者之一。

第二,认知比美国人清晰坚定

当时美国内部也存在激烈的统、独之争,那些“大英帝国”的维护者,尊崇英国的君主体制,主张保持现状;即使那些认为美国应独立者,也恐惧大英帝国的军事力量,而不敢支持“美独”。

在这种背景下,潘恩写出《常识》这本书,清晰、坚定地指出:美国从英国独立出来,是基于一种简单的“常识”||北美人民没有必要继续接受君主政权统治,人民有权利选择,独立是“迟早要发生的必然趋势”。他呼吁人们拿起武器反抗,和英国决裂,把“一个与众不同的独立国家留给后代”。连“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名字,也是潘恩最早喊出来的,因而他被称为“独立战争的号手”。

当时北美的精英对美国到底该不该独立、是否应建立一个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完全不同的政体而心存疑惑;只有潘恩一个人鲜明、坚定、强烈地指出,“如果殖民地人民在目前的斗争中都抱着这种胆怯的思想,后代的子孙一定会以厌恶的心情来想起他们祖先的名字。”

第三,《常识》产生了巨大作用

潘恩把天赋人权思想,用一种口语化、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述出来,因而很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接受。当时美国才三百万人口,《常识》在三个月内就卖出十万册,最后销售了约五十万册(等于每六个美国人就有一本),是当时仅次于《圣经》、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对美国人的独立战争具有强烈激励作用。

美国的独立之路相当艰难,因当时美国没有正规军队,面对的是几乎征服了世界的大英帝国。华盛顿招募的独立军从没打过仗,更无军事训练,用华盛顿的话说,“营地上全是武装起来的老百姓,而不像是一支军队。”所以战争之初,华盛顿的独立军一败再败。

在此关键时刻,潘恩不仅参加了独立军,和美国人并肩作战,而且在战地上写出了振奋北美人民精神的《北美危机》等十三种小册子。这些充满激情、胆识、洋溢着必胜精神的战斗檄文,极大地鼓舞了争取独立和自由的美国人。

独立军统帅华盛顿曾亲自向士气低落的军队朗读《北美危机》以振奋人心。英国有家报纸甚至说,“在一小时前还是一个坚决反对独立思想的人,读了潘恩的书之后,也瞬间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连华盛顿本人也是被潘恩的《常识》说服和打动,而完全放弃对英国的幻想。他给朋友写信说,“我们必须和英国政权一刀两断”。

因而美国第二位总统亚当斯说,“如果没有《常识》作者这只笔,华盛顿所举起的剑,将是徒然无功。历史将会把美国的革命归功于潘恩。”当时率军助美的法国将领拉法耶特( Marquis de Lafayette)甚至说:“如果没有潘恩,自由的美国将难以想像。”

第四,哺育自由思想的经典

回顾人类的自由思想史,人们自然想到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等经典之作。但这些宣言,都从潘恩的《常识》那里获得了思想营养。

《独立宣言》甚至可视为《常识》的“姊妹篇”,因为在《常识》发表半年之后,杰佛逊起草了《独立宣言》。这个作为美国立国之本的重要文件,就参考了《常识》(还有英国古典自由主义鼻祖洛克)所提出的基本人权价值。而且在形式上,《独立宣言》也基本是《常识》的模式:先提出天赋人权的理论,然后历数大英帝国对北美殖民地的欺辱。最后宣布,独立是我们的必然选择。杰佛逊曾表示,他对借鉴引用《常识》而感到骄傲。

疾呼美国必须独立的潘恩,并不是把独立看作终极价值;他更看重的是美国独立之后,要建立一个和英国的君主制、法国的贵族统治等完全不同的民主共和制度。他追求的是一个能为全人类树立样板的伟大政治体制。他说,“如果美国的独立不能伴随一场对政府的原则和实践的革命,而只是从英国独立出来,那就太渺小了。”他强调美国要通过“新宪章”,成为一个既无任何国王和世袭,也没有贵族和权贵,真正法治的平等社会。他响亮地喊出“让我们为宪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国王!”从而把“建国”和“共和”联到一起,把美国独立提升到建立人类全新政治制度的高度。这是潘恩支持美国独立的初衷和理想。后来二百多年来美国走的道路,正是在潘恩等铺设的基石上,或者说是他的梦想成真!

因此美国当代着名哲学家胡克( Sidney Hook)为《常识》再版所写的序中指出,“潘恩之所以全身心地投入这场美国革命,并不是作为一个美国人,局限在为美国的利益,而是作为一个自由人,一个世界公民,他坚信,他为美国所做的努力,就在为英国、法国以及所有被奴役的地方争自由的努力。”

后来潘恩所以支持法国大革命,因为他相信这是“美国原则移植到欧洲的第一批丰硕成果”。因此当他到巴黎参与起草法国《人权宣言》时,就毫不迟疑地把美国的原则,包括天赋人权、经济自由、财产权不受限制等思想,写入法国的人权文件,强调法兰西应该走“共和主义”道路;同时反对处决路易十六国王。因此激进的罗伯斯庇尔把他投入监狱,差点上了断头台。他后来对法国大革命走向极端而深感失望,更不满拿破仑的帝国,因而返回美国。

潘恩的小政府,邦(州)权至上等自治思想也影响深远。他当时就指出,“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政府本身不拥有权利,只负有义务。”甚至在《常识》中开篇就断言:“政府即使在它最好的情况下,也不过是一件必要的恶,而在其最坏时,就成了不可容忍的邪恶。”这些原则,都体现古典自由主义,也就是今天的保守主义的精神,并至今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指南。

第五,终身坚持理念独立不群

潘恩总是秉持良知,敢于说出“与众不同”。晚年时,他写出《理性时代》一书,强调人的理性的重要性,批评基督教义对独立思考的压制,反对任何形式的教会,认为信仰只是个人和上帝的关系。当时美国三百万人口,百分之九十九点八是基督徒。华盛顿领导的独立军,除一名上校外(当时还没有什么将军,较高的官就是上校),其他上校都是教会的牧师。在这样的基督教社会背景下,潘恩敢强调“理性”,结果遭到教会强烈反弹,指责他是“无神论者”。潘恩还曾发表公开信批评指责华盛顿。敢挑战被视为立国之本的基督教,以及被尊为建国之父的华盛顿,等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因此遭致美国人的反感、厌恶甚至痛恨。当时潘恩在美国的地位从“号手”变成“众矢之的”。

在声望一落千丈、处境十分艰难时,潘恩也从未动摇对独立而自由的美国之爱,更没有对自己支持“美独”而有丝毫后悔,他对美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来美国是因为对我来说,美国代表着未来,象征着,至少我认为,可能象征着有良知的人心底的追求。”

他热爱这个充满朝气的年轻国家,晚年在第三任美国总统杰佛逊的帮助下回到美国。即使上流社会有人讥笑他,“升起像一只火箭,坠落如同一根拐杖”,他也不为所动。当他身体衰弱,经济拮挶,孤独一人,甚至周围充满敌意的情况下,仍栖居在纽约的农庄,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潘恩始终没有妥协,坚持发出独立思考的声音,展示了一个知识份子追求真理的勇气,以及不靠群体壮胆的坚强心灵。哲学家胡克曾说,“在人类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人像潘恩那样,在他第二次来到美国的时候,遭到他的前战友们那么严重的、不可原谅的、不存感激之心的不公平对待。”

今天,《常识》已成为人类思想史的经典着作,它对美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二○○三年美国最大连锁书商“邦诺书店”统计的影响美国历史的二十本书中,《常识》位居榜首。

《常识》问世二百年后,这是台湾首次有繁体字译本。译者陈水源先生的努力,给更多台湾的读者带来一个重新认识“独立价值”的常识世界。对于这个“常识”的实现,潘恩在《北美危机》中斩钉截铁地预言﹕“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屈不挠,我们就有希望得到光荣的结果。”

二○○七年九月于纽约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独立中文笔会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715/1927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