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惊人的模仿效应:长大后不孝顺的孩子,正在延续母亲的三种性格

心理学家塔德说:“模仿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本原则”。

塔德在《模仿律》一书里指出,模仿有三种规律:下降律;何级数律;先内后外律。

我们平时说:“龙凤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女会打洞。”也是模仿的体现。

人类不自觉的模仿别人的言行举止,就是模仿心理效应,也叫一窝蜂效应。

模仿对了,是学习的过程;模仿错了,就是误导的过程,正反两面,父母们需要知道。

按照多数的家庭管理模式,男人以赚钱为主,女人以持家为主。育儿的过程,母亲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

当家里的孩子长大了,发现他们不孝顺,那么母亲们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有以下几种性格,被孩子模仿到了。

01

指责型的母亲,一切责任都是别人的,和自己无关。

古话说:“养儿防老。”

儿子是家里的顶梁柱,不仅要赚钱,还要孝顺父母。这是很多老人期待的场景。

事实上,孝顺的任务,多半会落到儿媳身上。因为儿子要去赚钱,还有各种应酬。

儿媳如何陪伴公公婆婆,如何对待娘家的父母,其实是用母亲的言行举止,教育年幼的孩子,如何去关爱家里的长辈。

《仪礼·丧服》中说:“七出者,无子,一也;淫泆,二也;不事姑舅,三也......”

女人出嫁之后,没有留下儿女,不孝顺父母,背叛家庭,就是最大罪恶。并且要受到处罚。

现如今,我们废除了很多不公正的规矩,但是孝顺的道德,一直流传。

当儿媳来一句“公公婆婆不是父母,要怎么过,问他们的儿子”的时候,道德就开始崩塌了。虽然,儿媳和公公婆婆没有血缘关系,养老没有直接责任,但不能这样做。

当儿媳说“公公婆婆不帮忙带娃,就别指望我去养老”这句话的时候,意味着把养老,变成了一种交易,甚至是胁迫。

公公婆婆都很老了,作为儿媳,却反复指责丈夫不孝顺,公公婆婆对自己不好,还口出恶言。这就是指责型的行为了。

如果女人出嫁之后,认为自己的泼出去的水,不管娘家父母,指责兄弟不够孝顺,父母曾经给自己的东西太少,违背孝道就更明显了。

反正,一切都是亲人的错,和自己无关。

有人说:“父母最大的悲剧,就是付出了全部,却养不出一个感恩的孩子。”

父母老了,作为女儿却以自己得到的好处太少,父母帮自己不够等理由,拒绝赡养父母,就是女人给孩子负面教育。

02

自私型的母亲,第一时间考虑自己,不管亲人怎么活。

趋利避害,这是人生的本性。但是母亲们要克制,学会付出。

当女人变成了母亲,还非常自私,什么都考虑自己,对丈夫抠门,把大家庭的财产放到自己身上来,就是释放了一个信号:我和家庭,是分开的。

最可怕的是,母亲对自己的儿女,出现了偏心的问题。对某个儿女非常刻薄,体现母亲的自私,就会引起该儿女的厌恨。

在《都挺好》里,苏母重男轻女,对女儿苏明玉很不友善。

苏明玉要去上自己喜欢的大学,苏母不同意,逼着她去上免费师范。

苏母还想办法从家里扣钱,给了自己的弟弟。

等苏母过世之后,家人才发现,苏母的弟弟得到了钱,并且没有打算还钱。从此,亲戚关系闹翻了。

苏明玉长大后,开始远离原生家庭,导致兄弟姐妹的关系不友善。父亲尸骨未寒的时候,兄弟姐妹争吵不休。

有人说:“没有规矩的家庭,比没钱更可怕。”

母亲是家里的大管家,但是她没有持家的规矩,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把钱财抠住,家人也无法享受金钱的好处。

想一想,母亲没有好好哺育孩子,孩子怎么会反哺;母亲溺爱的孩子,习惯了索取,哪会想到反哺?母亲把钱财转移走了,家人都怀恨在心,哪有心思维护家庭的和气。

03

依赖型的母亲,什么都依靠丈夫,自己无所事事。

《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成为了全职太太,什么都靠丈夫。

后来,丈夫背叛了家庭,罗子君才恍然大悟,重新进入职场,吃过不少苦。

有多少女人,结婚之后,就放弃了工作,也懒得做什么贤内助,开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还有一些女人,连做饭之类的事情,也懒得管。每天,丈夫下班了,才走进厨房。

丈夫做好饭了,还得送到女人手里。

若是家里有孩子,女人就让公公婆婆伺候自己,把老人当成免费保姆。

一辈子不工作,也不管家里的事情,只管穿好,打扮得体,还责怪丈夫收入太少。这样的女人,只能被人认为是“花瓶”——需要的时候,看一看,不需要就丢了。

更可悲的是,有的女人,等儿女长大了,就开始“啃小”,把儿女的钱管住,让儿女苦不堪言,儿女终究会选择逃离。

俗话说:“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人,要持续提升自己,依靠自己。作为母亲,独立了,儿女才会学到独立的方法,有独立的勇气。

04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心理学家说:“说感恩是一种长时间形成的心理习惯,有赖于每一件具体细微事件中形成的积累。”

母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纠正孩子错误的大人。

“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事不成”,母亲自己都做不好,哪有资格责怪孩子不孝顺呢?

当我们发现孩子在变坏的时候,第一时间就反思自己,学会孝顺长辈、理解和帮助丈夫、分享家庭的喜悦、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

孩子不会对母亲的言行,加以指点,但是能够心领神会,母亲不要自以为是。

黄金万两,不如孩子的孝心一两。

三岁看老,不是看孩子,而是看母亲。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 布衣粗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908/195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