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情感世界 > 正文

缺爱的人,身上会有这4个异常表现

作者:

1 从小被爱和从小缺爱的孩子,长大后区别有多大?

最近,亲子综艺《爸爸当家2》以豆瓣9.1分完美收官了。

小女孩三喜一家温暖治愈的家庭氛围,也给无数网友留下深刻印象。

因为三喜喜欢小动物,家里就养了4只小猫,4只小狗,小鸡、小鸟和一整大缸的鱼。

一家人去摆摊路上,因为车上空调坏了,被热得满头大汗。

不同于一般家庭的抱怨连连。

三喜爸爸会为自己忘记修空调而“抱歉”,妈妈则马上回了句“没事”,而三喜甚至还能笑着调侃“我们一家人好像坐在烤箱里”。

相比之下,多少孩子从小到大是听着“爸爸妈妈为了你,有多辛苦你知道吗”长大的。

有时候连“放肆地快乐”都觉得是种罪过。

而三喜看到爸爸妈妈在夕阳下惬意地坐着,会自然而然说出:

“我的爸爸妈妈在享受人生。”

这种被爱包围的底气,让许多网友看红了眼。

有的人,看到三喜后仿佛看到了童年时期,自己心里幻想的自己:

三喜就是我童年时期最羡慕、最想成为的人,她有着我从始至终最羡慕的东西:

精神世界富足,从小被爱包围,就像一个古灵精怪勇敢无畏的公主。

有的人,泪眼模糊,拼命忍住才能不哭出来。

小时候最怕我爸回家,他一回来我就要想,我今天有没有哪点做不好要被他骂,经常是一整天耳朵提起、随时待命,不敢看电视不敢坐下。

他以为他的教育方式是对的,可那时的我根本听不懂他的道理是什么,我只知道我童年很不幸福。

到现在,如果只和我爸两个人同时待在一个空间,我的心都惴惴的,怕一个什么事又骂我。

还有的人,认真写下上百字的评论,倾诉着自己的遭遇:

记得小时候,老师对一个女生说。你妈妈打电话来,让我监督你每天喝一杯牛奶,说你在家,总是逃着不肯喝。

我那时候真的好羡慕她,因为我从小父母不在身边,寄宿住在各种亲戚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被欺负时没有爸爸撑腰,委屈时没有妈妈细心开导,从小缺爱又自卑,不喜欢跟人打招呼,做什么都畏畏缩缩的。

直到现在,没见过世面,经历都是自己吃亏了才懂,很多事情甚至吃了亏依旧不懂。

一条条读下来,泪水不知觉就盈满了眼眶。

2 没有被爱过的孩子,很难过好这一生

我曾经听过一个读者的故事。

她一位非常优秀的精英女性,工作严苛,容不得一丝纰漏。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独立自主的女性,只要认真投入一段关系,就会不自觉变得迎合讨好。

会专门挑对方爱听的话说,故意做一些令对方开心的事。

对方送她一件礼物,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惊喜和高兴,而是想着怎么加倍赠送回去。

对方无意间说的一句话,她总是悉心记录下来。

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段感情。

完全没办法享受热恋本该带来的松弛和温暖。

而反过来,如果对方稍微回复消息不及时,或者表现出不开心,她就会万分焦虑:

“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是不是我不值得被爱?”

可越是在乎,越是留心,也就越容易受伤。

每段感情的结局,不是对方受不了,冷暴力分手,就是仗着她的退让偷偷出轨。

后来,深入了解后我才知道,她的父母从小就对她很严厉。

“不论我做得多好,他们都没有肯定过我。”

所以她只能更加努力,拿取奖学金,用这种方式换取父母的认可。

长大后,她更加严苛地对待自己,只有让周围的人都开心了,她才觉得放心。

“别人都以为我热爱工作,但只有我知道那是不安,拼命想证明自己的价值。

我也想要有个人陪我,可我真的很难完全相信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缺爱型人格”。

我们都知道,一个家庭气氛的滋养、父母的陪伴与慈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心理与性格。

尤其是对女孩来说。

女孩其实是很感性的生物,她们的前额叶和枕叶均比男孩发育得更快更完善。

这也注定了她们内心细腻敏感,情感丰富,对爱的需求和渴望也更高。

倘若一个女孩,从小就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情感回应,在日积月累的压抑下,性格就会留下痕迹:

①不敢依靠别人,只能用独立保护自己;

②生活很压抑,总是自卑,习惯性讨好别人;

③内心高度敏感,容易患得患失,缺乏安全感;

④不会轻易相信他人,一旦相信他人后,就会掏心掏肺。

哪怕长大后,有权利主宰自己的人生道路,但背后空无一人的感觉早已让她们绝望。

怎么填补,都补不平。

3 缺爱的人,缺的不仅仅是爱,更是自我

微博上曾经有一句话特别扎心:

“钱总是流向不缺钱的人,爱总是流向不缺爱的人。”

有时候真的不得不承认,人生就是这样。

你越想得到什么,就越得不到什么。

为什么想要一个可以为我付出,肯定我,包容我所有的缺点和毛病,永远在我身边的人,就那么难?

难道缺爱的人,这辈子就没资格被爱吗?

不是的。

就像上野千鹤子说的:

“女性如果精神贫瘠,执着于被爱,过于渴望被认可,那无论她享有各种能力和资源,都很难救她于困境。”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也是如此。

因为从小被忽视,缺少关爱,长大后她倾尽一生,都在各种亲密关系里索取爱。

被作家男友家暴,她舍不得离开,因为“打我也没关系,只要两个人一起,就比一个人孤单好。”

学生阿龙向她表达爱意,她就迫不及待和他在一起,无论对方要她做什么,她都愿意。

她身上有一种“牺牲自我式”的矛盾和天真。

骨子里认为自己不值得他人的关注与喜欢,但又永远寄希望在他人身上。

所以她为自己找的唯一解决之道,就是讨好对方。

无论对方怎么残忍,哪怕被伤害,被要求当妓女赚钱、进监狱,她依然会在受伤后,全心投入下一段感情。

结果一次次掏心掏肺,换来一次次伤害和背叛。

松子的故事,何尝不是很多人的投影。

当情感的渴望得不到家人的满足,很多人会本能地向外寻求认同与关心,希望弥补过去的创伤。

但好像无论怎么做都特别拧巴,既善良又冷血,既自卑又自负,矛盾又痛苦。

因为她们的心是空的,没有力量的。

她们无法从心底真正地肯定自己,总觉得自己不配爱,脆弱、偏执又自我怀疑。

总是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注别人对自己的投入上。

所以你会发现:

缺爱者永远在追寻索求爱,然后永远得不到爱;

而不缺爱的人,从小就被爱的环境包围,她们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

她们的内心是平和的,情绪是稳定的,大家都喜欢和这样的人交流交往,进而也更容易被爱。

4 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心理学家荣格说: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都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就已经形成的性格。”

“缺爱型人格”也是一样。

没有人的成长经历是完美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被爱”“缺少爱”的经历,只是每个人对现实的感受不一样。

无关性别。

但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

无论是抱怨父母,还是幻想曾经的伤害没有发生过,这确实给过我们疗愈。

然而,人生没有倒退键。

总是盯着人生缺口,会让你的能量不断流失。

原生家庭无法选择,但决定人生方向的,可以是你自己。

当你学会从内心产生安全感,不再寄希望于外界的喜恶与评判,才是通向幸福的终极道路。

因此,我们可以试着——

①接纳自己的创伤。

在一个人真正重新开始之前,往往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看见自己的痛苦,接纳自己的创伤。

“我承认自己缺爱,也承认自身性格中不好的部分。”

如此才能燃起“我要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的勇气。

②自己能照顾自己的需要。

罗翔老师说:

“在一个缺爱的原生家庭中,一定要学会自爱,不要向他人索取情绪价值,因为这种东西是这个社会中人际关系里是最廉价的东西。”

所以,少研究别人,多关注自己,增加对自己成长的投入。

当你经济独立,见过世面,你就不会再去纠一个人爱不爱你。

即便你再也遇不到任何人来爱你,你也不会患得患失,怀疑自己。

③相信“我值得”“我可以”。

适时且适当地接受一些,正常的好意和帮助。

多给自己积极暗示“我很好,我很漂亮,我值得,我会幸福”,相信自己值得拥有想要的一切。

人一旦有了正向气场,生活也会随之改变。

家庭的疏离,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伤害。

但是没关系,不被爱是人生常态。

就算全世界都不爱你,至少你还可以,无条件坚定的信自己和爱自己。

最后,也和大家分享我很喜欢的一段话: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

我睡得越来越早,

也越来越喜欢锻炼,

并把自己打扮的干干净净;

我不再纠结和焦虑,

遇到了问题就想着去解决,

改变了拖延的小毛病;

我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

尝试着去追求有意义的人和事,

并为之燃烧自己的热情。

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当你学会爱自己时,你会发现,全世界都会来爱你的。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十点读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0923/1957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