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杜耀明:“爱国者”垄断区选 投票率必创新低

作者:
关键不在于政府是否信任他们,更在于市民是否信任政府。细看最新民意调查发现,特首及三位司长的评分者不及格,市民对特区政府不信任(34%)比信任(28.2%)的比例还高,要香港人信任三会,又从何说起呢?可见,七成人找不到投票动机。乐观估计,选举气氛即使有如上次般热烈(投票率70%),全港有七成“爱国”选民(占三成)投票,投票率也仅仅超过两成。这样就不难理解,政府近日摆出老板对下属的强势,要求公务员都要投票,以示支持政府施政了。

尽管特区领导班子近期大肆宣传区议会选举,但投票率大有可能创出新低,甚至不及上次的三分之一,而当局的束手无策,尽显其无法带动民情的苦衷和尴尬。

当局徒劳无功其实早已注定。一个95%议席由直选产生的民意机构(其余由乡委会主席出任),如今变成官方直接间接委任的官意组织,首先就是民主底气先天不足。新安排下,470个议席,除了179个由官方直接委任,还有176个由官方委任的三个地方委员会(地委会)成员推选产生,剩下88个直选议席,数量不但少,参选人也先要取得三位地委会成员支持,才符合资格。从制度格局看,政府是造王者,决定大局,对结果大可安枕无忧。不过,一个开放程度少、参与门槛高的选举,又怎可以期望被排斥在外的反对党派及支持者都踊跃参与呢?

从制度操作看,当局本可怀柔一点,恩准有限量的反对派入闸参选,以粉饰橱窗,一面保留“一定程度的”选举竞争,同时淡化官方直接间接委任的制度本质。然而,最后不但民主派代表吃闭门羹,所谓中间派同样不得其门而入,候选人尽是“爱国者”。除非政府假定,绝大多数选民支持“爱国者”,否则的话,政府如何得到乐观的结论,认定只有清一色“爱国”候选人的选举,仍可以得到多数选民的支持而参与投票呢?

谁都记得,支持“爱国”候选人只占少数。2019年区议会选举,投票率超过七成,其中接近六成选民支持民主派及本土派,另外一成人支持中间派。换言之,七成投票人今年投票的话,再没有他们想支持的候选人。除非政府有调查数据指出,这七成人已经改变政治取向,或者在没有选择下,他们会改投“爱国者”一票,否则呼吁他们投票,与呼吁他们投废票有何分别?

再者,四年前败选的“爱国”人士卷土重来,过去的对手已经无法参选,大有机会败部复活,但也彰显新制度的特殊效果。据《光传媒》报道,177名上次败选者再次参选,包括参加地区委员会间接选举者105人(占候选人46%),直接选举者72人(42%)。换言之,在全港44个直选区,平均而言,都有上届败选者的身影,政府呼吁大家投票,上届七成投票者人,选择只局限于这批他们曾经放弃的“爱国者”,或者另一些大同小异的候选人之间。高调催票,岂非等同煽动,令人厌恶这个制度以至政府?

政府明知不可为,甚至带来反效果,也要勉力为之,因为推高投票率十分重要,可替信誉先天不足的新体制灌入新政治能量,以重建市民对政府的信心,也可视为公投,高投票率即可反映香港已经“由乱入治,由治及兴”。

不过,特区高层官员莫名其妙的解说,并无能力说服市民投票。例如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早前表示,投票率低源于社会和谐。由此推论,不投票是良政善治之果,推到极端,甚至不投票才是正路。又如政务司长陈国基,他强调不应该由于没有反对派候选人而不投票,表面上鼓励投票,但他又认为投票的正确心态,是要选出自己心仪的议员。不过,若他尊重市民心仪的议员是全港一个也没有的反对派代表,也该表明尊重他们无票可投的决定。那么他是否呼吁大家不去投票?他又说,投票率越高,越反映市民明白投票的意义,或可拉高亲政府群组的参与,但又难保不会引来反对者的不合作运动,形成投票者和反对投票者的较量?

对于担当关键角色的三个地方委员会,政制及内地事务局长曾国卫认为,它们长期扎根地区,政府信任他们,因此也希望市民信任他们,支持今次选举。不过,这些官方机构是否值得信任,取决于是否向市民问责。眼下的三会,由政府委任,今年上半年出席率平均不到八成半(83%),更有109位委员缺席所有会议,是否值得信任,大家自行判断。

更何况,关键不在于政府是否信任他们,更在于市民是否信任政府。细看最新民意调查发现,特首及三位司长的评分者不及格,市民对特区政府不信任(34%)比信任(28.2%)的比例还高,要香港人信任三会,又从何说起呢?

可见,七成人找不到投票动机。乐观估计,选举气氛即使有如上次般热烈(投票率70%),全港有七成“爱国”选民(占三成)投票,投票率也仅仅超过两成。这样就不难理解,政府近日摆出老板对下属的强势,要求公务员都要投票,以示支持政府施政了。

(以上评论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台立场。)

责任编辑: 李安达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124/198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