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网闻 > 正文

北大教师公开发声:校园怎么会不是公共场所?

北京大学。图源: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

近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副教授李植在社交媒体的几篇文章,让大学校园该不该开放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李植在社交媒体知乎记录了前段时间他“跨栏”进入学校,和保安上演一场“追赶大赛”的故事,呼吁北大打开大门。此事引起了不小的关注,紧跟着,高校是否应该打开大门引发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好的大学没有围墙”,也有人认为,设置进出门槛能更大程度保护在校师生。

关于“大学是否应该开放”的思考和讨论,并非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

随着疫情调控政策的调整,全国各地大部分高校的校园陆续对外打开校门,但不少只向校友和在校师生员工的亲友开放。随着清华北大等高校在暑期陆续打开大门,恢复校园参观预约通道,伴随而来的却是“名额秒没”“黄牛涨价”等现象。

对于“为什么大学应该向公众开放?怎样开放大学校园更合适?”有观点认为,即使在国外,多数高校其实是“半开放”,即仅对公众开放体育馆、博物馆、音乐厅及历史遗迹等,核心区域的教学楼、宿舍等并不对外开放,只是限时开放或节假日开放。

也有观点认为,社会需要开放的大学,大学也需要在开放中拥抱社会。此外,大学的管理能力,不恰是应该在这种时候体现?大学里的管理学院、公共政策专业,每年的学术成果车载斗量,是否也可以研究一番校园如何管理?大学开放是底层逻辑,如何管理则是技术问题,不能因为管理遇到困难,就连“开放”这一大学的灵魂都一并丢掉。

高校该如何在管理和开放之间寻找平衡?多位受访的高校教授都提到,大学需要有精细化的管理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大学校园的文化资源、课程和其他设施,如果开放共享,可以为许多人创造学习机会。大学应确立一些基本规则,让开放共享为原则,不开放不共享为例外。

2018年7月3日,北京大学第一套“刷脸入校”闸机7月2日正式在北大西南门投入运行。图源:VCG

以下为李植老师在社交媒体发文及回复的摘编:

01.

从今天与保安比赛跑步说起

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该改改了

这个学期在北大没有课,很少进主校区,所以门卫们大概忘记了还有我这种人,一个从来不遵守北京大学门卫制度的教师——准确地说,从2008年起从来不遵守这个门卫制度的教师,因为北大进门查证件的制度是从奥运会的时候开始实施的,在此之前的北大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进。

那时候虽然查证,但是门口并没有现在这样的闸机和人脸识别设备,所以有证件的师生和家属,在进门的时候摇晃一下手中的工作证、学生证、家属证,就可以大摇大摆地通行,保安很少过问。

我认为大学自由出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断然拒绝查证新规,从而也就与门口保安出现过多次摩擦,好在我一般都配合调查(只是不出示工作证),也愿意恭候警察前来问话,所以保安们逐渐就知道有我这号人,这么多年了一般都放行,直到校门口装上了闸机,这是大疫元年之前几个月的事吧。好在闸机的门不高,我抬腿就能跨越,有些闸机的门之间也有比较大的空间,直接挤过去对我这样瘦高的人也不是障碍,所以我仍然拒绝更新的入校制度。

刷脸?没门,我按照法律规定不授权北大使用我的个人信息,所以我都会用书包遮挡刷脸屏幕。我只在刚装上闸机的时候刷脸试了试,后来发现这种方法从法律上讲不太对头,就不用了。但是为了尽量不直接跨越闸机,我只好向门卫出示我的工作证,让他们给我开门。能直接为我开门的门卫很少,他们一般还要把我的工作证信息录入手持电子设备,确认无误后才放行,这一般会耽误一会儿时间。我不愿意站在闸机前耽误这些时间,哪怕只有几十秒钟——本来进出学校的人就很多,这种消耗是浪费。我直接抬腿就进去了,然后迅速向前走,不与保安纠缠。

但是,今天保安不想放过我,显然他们没有料到我的身手挺快。我上午从北大东南门跨越闸机后径直向西走,走着走着就觉得身后有人用对讲机说话,回头一看,一位保安快步向我走来,大概还有五米远。

我想起前不久看到的医生建议,每天几次短时间高强度锻炼最有助于健康,就决定来一次短跑训练,看看能不能摆脱保安。我向保安招了招手,然后开始快跑,保安也立即开始追我。

我向前跑向新改造好的数学科学学院,然后向农园食堂转向,再转向新太阳活动中心地下。我的短跑水平是很差的,高中时就徘徊于及格不及格之间,现在更差,但想不到保安居然在短时间内追不上我。短时间内追不上,长跑就更没戏了,我的长跑水平是优。于是,到达红太阳的时候,我发现保安不见了。

后来,我按计划去大讲堂前的广场等人,过了大概十分钟,追我的保安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同时用对讲机报告:“发现目标!”。我不再跑,听保安调配巡逻队员赶过来。我对保安说:“你们的体力不行啊!连我都追不上?”保安回答:“是啊,你跑得挺快!我这身大衣太沉了!”他穿着一身类似于军大衣的制服。我再次向他出示了工作证,告诉他只要向领导报上我的姓名就没事了。果然如此,赶过来的巡逻队员都迅速撤去。

等到下午从北大南门离开时,保安还要我刷脸,否则不打开闸机。我照例问:“出门还要这么麻烦?”回答:“怎么进的就怎么出。”——我要的就是这句话,一抬腿就出去了,同时告诉他:“我就是这么进来的。”出了校门,保安一般不再管了,我不用第二次短跑。今年暑假的时候有过一次例外,我出门后保安不让我走,然后就上演了一出拔河比赛,保安拽着我的背包不让我走,我也反方向拽背包。好在背包的质量不错,拽了两分钟也没拽坏。比赛不分胜负,我于是决定回到校园,去保卫部投诉门卫管理制度,并打听到一些制度背后的故事。

北大的这种门卫管理制度给师生造成了很大不便,上下班高峰时,北大东门的闸机前常常排起长队。门口执勤的保安都很辛苦,但是这种严防死守的模式不适用于大学,我们真正希望看到的保安应当更关注校内公共场所,而不是站在门口。尤其是连出门也要管,毫无必要。现在已经是大疫四年了,这种刷脸出入校的闸机,什么时候拆除呢?

在此呼吁北京大学师生不同意授权北京大学使用人脸识别方式出入校门,这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我所居住的小区曾经有安装人脸识别系统进出小区的提案,好像是街道主导的,被业委会断然拒绝)。只要不同意授权人数足够多,学校必定会(被迫)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否则就排队几百米呗,摩擦不断,看看谁先扛不住。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北京大学门户->个人服务->人脸采集->设置->人脸识别授权->不同意!

看着上面这个“人脸采集”怎么觉得这么瘆得慌呢?赶紧再进入北大门户检查一遍,不是我抄错了。北京大学采集人脸干什么?是给生物系还是给食堂?做人皮面具还是。。。?建议北京大学赶紧改为“人脸图像采集”。

发布于2023年12月2日,修改于2023年12月12日

02.

再说北京大学的门卫制度为什么必须改

看来大家对北京大学的事都挺关心,前天晚上写的短文一天浏览量就有五万(以前过千就很多了),这让我大受鼓舞,这里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也许可以写多篇。我想到哪就写到哪,也没什么章法,完全是就事论事。问题摆在台面上谈总是好的,这也不是什么讳莫如深的大事,但是关系到校内师生和社会大众的利益,我觉得校方应该通盘考虑得失。借用崔永元的说法,我有一抽屉关于北大的事,多数是坏事,是不是拿出来讲取决于心情和利弊的权衡,好在我的心情一般很好,也知道替北大遮羞的大方向,只不过经常是家丑不外扬的话就永远不能解决问题,真到那时候,就顾不得美丑了。原则上,就事论事,就事论事。

这次谈一个微观话题:闸机真的有必要吗?关于国立大学为什么必须对公众开放的宏观话题,留给下一篇。

闸机的安装是2019年夏天的事,那时候北大早有加强门卫管理的计划,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让这种计划成为可能,但当时的法律还没有跟上。于是,在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北大带头(是不是真的带头还要考证,反正我记得那时候进出周边大学,例如北航、北林、北语等等学校都是自由的)安装了闸机,这样就有效增加了想自由进出北大的人进出北大的难度。

闸机统统人脸识别的干活,在开学初我也只能这样进出,这才有“老脸识新政,刷刷入校来”一诗。为什么说是老脸呢?因为我并没有提供最新的人脸图像数据,校园卡上的照片还是我1999年办理入校手续时拍的,那时候真年轻啊!好在我天生一副不老娃娃脸,这么多年了也变化不大,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保安都把我当做学生看待,动不动就吆喝“兀的那学生如何如何”。

现在冒充学生的难度增加了,远观尚可蒙蔽一时,近看一头黑里透白,连通常一月一挂的胡须也泛着白光。我的旧照片居然能通过闸机的考验,技术之强大令人恐惧。但是好景不长,闸机经常又识别不出来了,闸机的个体差异很大,天黑的时候更是如此,以至于我经常站在闸机前挤眉弄眼,翘首弄姿,最后还要麻烦保安开闸放肉。这个感觉很不好,于是我从某天起再也不用闸机,要么请保安开闸,要么尾随通过,更多的是抬腿跨越。感谢父母培养了我的大长腿,只要裤子不是太紧,跨越闸机就像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探囊取物耳。我一直想试试双手撑住闸机台面双腿前屈越过闸机的简易体操技术动作,以后择机而动。接下来更是好景不长,2020年改元大疫,学校半年都不欢迎师生到访,闸机的存在倒是有效减轻了保安的防控压力。

2021年,《个人信息保护法》出台,北大第一时间增加了刷脸出入校门的授权选项(必须夸奖北大),我当然立刻选择不授权。这个选择其实对我也没什么用,我反正在学校欢迎师生入校的时候都是通过特殊技术动作出入学校,一般都是上课才进主校区。整体上相安无事,我只在看到闸机前排长队的时候才可能去干预。

什么时候闸机前会排长队呢?内外有别。游客的队伍,尤其是夏天旅游高峰期,游客的队伍永远是长长的,不说一眼望不到头吧,至少是看了很绝望的那种。闸机的存在有效减慢了游客进入校园的速度。也许北京大学就是这么设计的,你们不是想来北大吗,好的,我兼容并包,我欢迎大家,但是请排队。想加快入校?对不起,闸机数量有限,一个一个慢慢来,别急别急。我知道你很急,但是别急。我要是在大太阳下站一两个小时只是为了通过闸机,我一定会在心里诅咒北大,其实不光在心里诅咒,我一定会大声抗议,但是这样一来北大可能就不让我进了,很矛盾,是吧?总之闸机对游客很不友好,但也许北大就是这么设计的。

北大师生自己又怎么看闸机呢?恐怕也是又爱又恨。那些喜欢处于被保护状态的人,更多的可能是北大的学生,往往会觉得闸机不错,挡住了外面的人,我自己让渡一些人脸图像数据,刷刷而进,刷刷而出,方便!但是排队有时候是难免的,尤其在上下学、上下班的高峰期。我的课经常在傍晚6点前后结束,这对北大东门来说是拥挤时刻,很多人推着自行车要出去,排队十人以上是家常便饭,虽然并排有几台闸机可供使用。刷脸不一定每次成功是一个因素,游客不知道怎么使用闸机也是一个因素,赶上运气不好的时候,可能要等好几分钟。

很自然的想法是,就算进学校要查证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出学校为什么还要查证?这是安装了闸机带来的新问题。入口严一些,出口随意不好吗?周边学校都是这样做法,就北大特殊?难道北大真的在乎那么几个只进不出的?我听说,每到晚上,保卫部的人就紧张起来,因为必须找到那些进了北大但还没有出去的人。长远来说,进出必然是平衡的,就算有人窝藏在校园里了,其危害就真的那么重要吗?国立北京大学据说有一百多年了,这得窝藏过多少人呀?这不是也没什么事吗?

为了实现进出平衡,就宁可让大家牺牲出校的便利(暂时只说出校),这真的有必要吗?我听相关负责人透露,北大真的觉得有必要,因为北大的学生中,心理健康有问题的人比例不低(这算不算北大机密?),学校必须掌握这些学生的动态,所以必须知道他们几点出了校门,如果晚上还没回来的话,就要派人去找。神了,是吧?这要是技术不进步,这些学生就会出大问题,是这个逻辑吧?既然有了趁手的兵器,那不得好生用起来?

其实,闸机的存在是一个重大的安全隐患。当然不是说闸门开闭可能伤人的那种隐患,而是说万一出现什么危急情况,需要尽快疏散校内人员时,这种闸机是巨大障碍物。指望临时开大门是不切实际的。我们都不希望出现危急情况,但是防患于未然的准备必须要做。有闸机摆在这里,怎么办?

因此,作为制度上的建议,我们有必要先从拆除出校闸机入手,出校还刷脸、刷卡是毫无必要的,也没必要为了人盯人防守而时刻关注那些出了学校不回的学生。都是成人了,我愿意离开学校不回来,你管得着吗?学校是一个社会,什么人都有太正常不过,现在这种为了一部分非正常人类而绑架正常人类的做法,是非常非正常人类的。往深了说,这就是清零思想的体现。中国总想着清零,从70多年前就这么想,一直想到现在。

看评论,有人提到安检的事,这里提醒大家:那种有透视功能的安检装置都是有辐射的,尽管辐射量很小,但是如果经常做的话,累计辐射量可能对人体有害,所以在能避免安检的情况下尽量避免。例如,现在好像各大医院都要求通过安检才能进去,其实有很多方法可以绕开安检。例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西直门附近)的安检,就可以从急诊附近走伸缩门绕开。安检通道要求包裹过安检传送带,这个可以名正言顺地拒绝,因为开车的人和车上乘客都不用安检,这不公平。

发布于2023年12月4日,修改于2023年12月12日

03.

对部分讨论的回复

1.您说得对,我没有能力组织更多人的抗议活动,只能从我做起,坚决拒绝出入校查证制度。我多次向校长、副校长和相关部门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这个问题,并且也在有机会的时候尽量扩大影响,例如在下班时看到闸机前排长队,我会要求保安“开闸放行”,甚至主动“开闸放行”。我也只能做这么多了,并且会坚持做下去。另外,您在最后提到的比喻是不恰当的,我绝对不会给学生制造类似的压力,事实上我对学生来不来上课毫不关心——听课是他们的事,与我讲课有什么关系?

2.校长办公室我常去,您说的这些事我都做过(请看我的摆谱文),那就请敬佩一下吧。当然了,拉帮结派,非我所爱,我更喜欢单打独斗,也不愿意让别人因为我承担风险。再强调一下,不要拿低视角看待北大和北大的保安,这里的制度设计就不会让保安吃这种亏。

3.放心吧,北大的保安不会因此受处罚甚至丢工作(我已经核实过了),可能受处罚和丢工作的反而是我。不要拿低级视角看待北大。

4.麻烦与无关是两回事,并且这种事是无法消除的,应该从制度层面解决,而不是一概不让游客吃饭。正经的大学,都是欢迎游客在学校餐厅用餐的,我也作为游客在很多国内外大学吃过饭,很少有绝对禁止的情况。北大现在这样,太小家子气了。

您以为限制了就不是人民公园了?现在学校餐厅只能刷校园卡消费,学生吃饭麻烦是食堂开放时间短、课程设置欠佳、教学楼集中这些不合理制度造成的,与校外人员无关。

5.国立大学的校园怎么会不是公共场所?全世界那么多国立大学,就中国的国立大学特殊?真如此,就不要叫国立大学甚至大学。

这是当然,我的工作证都是他们发的,我的照片学校当然有。我的意思是,不能因为现在人脸信息已经泛滥,就容忍继续泛滥。毕竟技术发展很快,很多东西的管理都要很久之后才能规范起来。

6.大部分游客只在未名湖周围溜达,对教学区域的影响有限,至少我在学校里讲课时,哪怕是在离未名湖很近的一教讲课,也没有亲身感受过“大量的流动人员,造成大量不稳定因素”的情况。暑假的情况另当别论,这就怪校方与旅游公司合作,用旅游车拉人参观。

7.没有觉得您的观点偏激,而且真的可能多数北大学生是这样想的,这其实就是这个问题的可怕之处。我建议您有机会的话去全世界各地的大学校园走一走(哪怕是在网上逛一逛也行),您就会发现大部分大学校园是完全开放的。您可以用北大情况特殊来解释,但是这是没有说服力的。如果说危险,现在全世界可能都找不到多少比北京更安全的地方,但是北大却不敢开放。如果说游客多,请您去香港大学看看,人家的大学与城市就是一体的,大学校园直通地铁站,游客出来就在校园里到处走。请仔细想想吧。

责任编辑: 楚天  来源:学人Scholar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3/1220/1992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