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海外生活 > 正文

中产妈妈逃离北京来加拿大 从拾荒度日到公务员

一晃来加拿大一年多了,学业差不多读到了尾声,工作也稍稍有了点眉目,但焦虑的感觉却丝毫不减半分。

在这个凛冬还没来,“求职寒冬”却赖着不走季节里,我来分享一点“宁古塔”求职体验,真心希望你用不上。

一、文科打工人的尽头是公务员

不知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到了中年,审美和认知会发生基因突变式的改变,从前觉得俗气的黄金如今觉得“真香“,从前不屑一顾的“铁饭碗”如今却“趋之若鹜“。

这种想法和消费降级一样,底层色彩都是焦虑,对自己没信心,对未知的就业市场也没信心。

在来多伦多大学读书之前,我就了解到我们这个专业有一个名额很少的教育部对口实习,虽然当时仅限本地学生和PR(永居)选手,我依然义无反顾地参加了相应的workshop,并不知不觉地把它当成了奋斗的一个小目标。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到加拿大,移民局突然就颁布了一项法令,取消了留学生每周只能打工20小时的限制,允许全职工作+全职学习。

看到新政,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我可以申请教育部实习了”。

目标有了,怎么实现需要一些规划。

出于之前做记者的职业习惯,我对搜集信息还算在行,主要方法就是顺藤摸瓜。比如--

在迎新会上,我会从求职中心的负责人的介绍中,了解到订阅职业推送和主要的校内求职网站。

和本地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建立人脉关系,拓展经营好LinkedIn。

在Mentor-Mentee的活动中,从毕业生视角规划学业及求职。以及最重要的,从成功者那里了解最新动态。

众所周知,大学没有固定的课表,课程五花八门,有目的地选课也能对找工作起到关键作用,譬如在几次workshop上,我对比了拿到实习机会同学的课表,发现了几门“必修课“,之后留意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用这些内容做选题,在课堂上做相应的拓展研究。

参加学术会议,背景是presentation

这些都成为日后拿到工作的重要筹码。

7月份的时候,我终于拿到了面试机会,提前半小时给面试问题,两位面试官面试一小时,之后有一小时笔试(考察数据处理和文献阅读能力)。

虽然准备了很久,但依然在高强度的面试中败下阵来,但因为态度真诚,事后还虚心请教,面试官破天荒地为我安排了一次“debriefing meeting”,对于我而言,这次反馈简直比面试本身还要宝贵,因为他们为我详细解释了政府招聘的逻辑和方法,我觉得可能也适用于大部分加拿大乃至国内的企业。

第一,“我们”比“我”更重要

大部分工作都讲究团队作业,个人能力再强,但如果不能适应团队也于事无补,所以在面试中,要尽量用“我们”的字眼,展现你的团队精神。

第二,“我为什么适合”比“我为什么想要”更重要

用人单位招聘的是上来就能干活的人,不是有理想主义情怀的人。每一个回答都要尽可能凸显你对公司可能带来的贡献,而不是你对公司的敬仰。简言之,你怎么想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干嘛。

转变思路之后,我终于在最后一学期顺利通过面试笔试拿到了这个岗位,并买了一点黄金作为给自己的奖励。

有意思的是,原本之前允许留学生全职打工的政策只到23年就结束了,但又神奇般地给延长到了24年4月底,和我的合同丝毫不差,天选打工人无疑了。

偶然被老公拍到熬夜学习的照片,熬夜、早起是家常便饭

二、求职靠努力,拿offer靠运气

说来好像我对自己的路径有多么详尽的规划,但其实每一步走得也是随波逐流。特别是最开始毫无本地经验的时候,所有投出去的简历都石沉大海。逼得我最后还是走上了为爱发电的志愿者道路。

不过志愿者也不是瞎做的,我还是臻选了一些含金量比较高的志愿者工作,譬如多大和本地知名私校合办的“Global Idea Institue”,以及安省儿童、社区与社会服务部直属的NGO组织。这些信息要么是邮件中获知,要么是留意本地信息交流群。

插一个题外话,每当我分享一些我觉得很基本的信息时,总有人表示“没听过”“不知道”“很好奇”,其实大部分信息都来自于日常的邮件推送和网站更新,只要有点耐心去看看就不至于一无所知。

真正让我觉得有转机的是23年1月份我拿到了一份研究助理工作,时薪高达50+,每周工作10小时,通常只内定给博士生,少部分留给研究生。

申请这份工作时,我自认为是不合格的,因为JD中列举了一个我完全没听过的软件,但本着“撑死胆大的”精神,我写了自己熟练掌握该软件,并在拿到offer后的两个星期突击学习了这款软件。

我记得第一次和项目负责人见面时,她说“别担心,我们都是初学者。”

结合我在一次求职活动中的听到的内容,我觉得有两点可以分享:

其一,不管在不在求职,都要时常浏览相关职位的JD

目的是了解自己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补上,有针对地提高。

其二,求职时要有一说二,不要过分谦虚

我以前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走狗屎运被录用了会让用人者失望,但事实上完全没有这个必要,招聘者比你还清楚大家的斤两,入职后你成了他们的人,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培训你的。事实证明,中国人走到哪都是卷王,没有雇主会对一个勤勤恳恳,虚心好学的员工say no。

之后我又分别得到了一个新领域的研究助理工作,和一份多大行政工作,这两份工作是怎么来的,说实话我是一头雾水,两份工作都没有相应的背景和经验,也没有任何的network,甚至面试时也是稀里糊涂,因此说它们是天上掉馅饼也不足为过吧。

但这恰巧印证了一位从北京顶尖中学来加拿大创办中文学校的校长的话:

“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往往会厚积薄发,你所有的准备和铺垫都是有意义的。”

三、工作环境和职场文化

真正让我对加拿大职场有了清晰的概念的是高校行政工作。

在此之前,我还在多大的家庭宿舍做过一段时间的Work-Study,但这份工作大多是要和孩子们打交道,同事也大多都是在读的学生,职场的概念并不清晰。

行政工作则不然,除了我之外,大部分人都是有多年经验的老员工,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和国内截然不同的职场文化。

责任编辑: 李华  来源:爸爸真棒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111/2002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