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事 > 万花筒 > 正文

做人,守住规矩,你就赢了

古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按照规矩办事,交友,学习等,就能有迹可循,逐步走向成功。

现实却告诉我们,规矩是呆板的,人是灵活的。若什么都守规矩,那么就变成了墨守成规,反而对人生有害。

做人,要方、圆结合,内方外圆,内圆外方,各有千秋。

真正的规矩,有形也无形,能够变通,有套路而不完全遵照套路。

01

规矩,是一把双刃剑。

凡事有利有弊,规矩也是如此。

规矩用得好,就能促进人生,规矩用得不好,人生就会处处受到限制。

太守规矩,会害了自己。

商鞅变法,可谓是天下皆知。到现在,我们还在享受其部分成果。

《论衡·书解篇》里说:“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其成就,非常明显。

在变法中,他强行推进小家庭制度,并且规定不能随便留陌生人借宿,要大家互相监督,否则就会有连坐的惩罚。

留宿,要有官方的凭证。

当秦惠王要抓捕商鞅的时候,商鞅逃到乡下,却苦于没有官方凭证,走投无路,最后被官兵抓住,遭遇车裂。

当我们用规矩去套牢别人的时候,其实自己也套牢在其中。

你为别人画了一个圈,让别人不能走出圈外。那么同时,你起码要承担起监督的责任,因而不能远离这个圈。

你把圈看得太重了,要是圈内发生恶斗,或者火灾,你也不离开半步,结局就是被连累,人生因而被毁。

遵守规矩,可以保命。

西汉时的将军周亚夫,驻守在细柳,他带兵打仗,军令如山。

有一次,汉文帝到处巡视,到了细柳,士兵把他挡在路上,说:“请慢行,没有凭证,不能入内。”

隔一会,周亚夫面见汉文帝,披着军服,说:“不便行礼。”

汉文帝见状,高兴地说:“此真将军矣。”

东汉时期,光武帝遇到一个硬脖子县令董宣。

董宣发现光武帝的姐姐,藏了一个罪犯,就毫不犹豫抓起来了。

光武帝的姐姐告状,说董宣抓了她的仆人。

面对光武帝的质问,董宣说什么都不愿意认错,把规矩说得清清楚楚,从而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按规矩办事,方是方,圆是圆,没有什么不妥。就是上司也不能为难你,毕竟,上司需要守规矩的人,才能维持单位的运行。

规矩就像一把尺子,能够衡量天下所有的人,只要你在尺度之内,那么你就能借用尺子来保护你。

当尺子太小,尺度限制了人生和社会,那么尺子就变成了囚牢,会害了大家。拿尺子的人,会被大家仇视。

02

规矩,是合事宜的原则。

古人云:“礼者,敬人也。”

礼的规矩,是让人与人互相尊重,是让礼节来帮助人。

以此类推,社会上的规矩,本质上为了人们的发展,是被人操控的东西。

我们既要守规矩,还要学会修改规矩。及时变通规矩,让规矩发挥最大的作用。否则,规矩就显得多余了。

放眼望去,房子最能体现古人的“规矩”——“中,天下之大本。”

房子有一个中心,围绕中心点,建设四方、多边形、圆形等建筑。大体上,建筑物还要体现对称的美。

看那些青砖瓦房就会知道,古村落的规矩,带来了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古村落不太适合居住了,被小城市、现代化的建筑取代。

房子的变迁过程,就是规矩的变迁过程。

做人也是如此,用规矩来平衡人与人的关系,人和社会、工作的关系,促进两端的平衡。若是平衡被打破了,就要及时调整。

当规矩无法促进平衡了,就要彻底修改。

春秋时,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豫让,在智伯过世后,多次刺杀赵襄子。因为赵襄子谋害了智伯。

面对刺客,应该马上抓起来,斩首。可是赵襄子没有这样做,而是敬重豫让的人品,让他刺了自己的衣服,完成他忠心主人的心愿。

从而,有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典故。

我们经常说:“时势造英雄。”

根据时势,去做正确的事情,驳斥已经不合时宜的东西,就是英雄的行为。

具体来说,做一个善于变通规矩的人,更加成功。

其一,规矩可以促进时代发展的时候,你应该想办法守住规矩。

记住,“器有尺度,物有准绳,要一丝不差,一拍即合”,人和规矩融为一体,规矩就成了自己的守护神。

其二,规矩阻碍了人生发展的时候,要不按规矩出牌。

记住,“不破不立”。分寸在心,进退有序。

经过打破常规,寻找新的处事原则,然后建立新的规矩,抓牢“规矩推动社会”的根本。

曾仕强说过:“经是方的,规规矩矩,实实在在。权是变动的意思,要持经达权,合理应变,才能圆通而安人。”

不做墨守成规的人,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更容易成功,更是规矩的标兵。

03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这一生,既要守规矩,也要建立和修改规矩,让规矩和人生发展,相得益彰。

一个人,总要有主观能动性,借着规矩的楼梯,一步一步往上走。

规矩是方的,也是圆的,是曲的,也是直的,全在人心。

只要人心向善,规矩就能得到维护,人生就会越来越好。

常常问一问,心中的尺,对了吗?需要调整吗?

责任编辑: 王和  来源:布衣粗食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218/2019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