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法媒:180度大转弯!他们恐经受不住川普连任的考验

法国《世界报》评论员阿兰·弗拉雄(Alain Frachon)周四在其专栏中表示,北约成员国之间的联盟将难以经受住唐纳德·川普的连任。

阿兰·弗拉雄写道,就11月5日的美国总统大选,特别被看好的美国右翼的唐纳德·川普决心让乌克兰听天由命,就像1940年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反对美国与希特勒交战一样。

查尔斯·林德伯格和唐纳德·川普这两个美国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

查尔斯·林德伯格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位传奇飞行员,唐纳德·川普则是美国共和党无与伦比的大佬。这两人虽然相隔八十年,但是,他们体现的都是相同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学派。这个坚实而古老的学派在美国有着广泛的传播,我们知道它的座右铭是:美国优先,不要去遥远的地方冒险。

川普扛的就是这个学派的大旗。1940年活跃于政坛的林德伯格反对美国对抗希特勒。正如1940年的林德伯格一样,川普决心让乌克兰听天由命。除非发生法律方面的意外(总是有可能发生的),戴着“让美国再次伟大”标签的红帽子的川普,将获得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参加11月5日的总统大选。如果他重返白宫执政的话,他会坚持自己的路线:在对普京持同情心的背景下,让美国自我卷缩。

林德伯格是美国的英雄,是第一位独自飞越大西洋的传奇飞行员,在1940年11月的总统大选时,许多共和党的民选代表要求他成为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但他最终没有被选中。最后,是另一位共和党人温德尔·威尔基(Wendell Willkie)和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争夺总统的职位。富兰克林·罗斯福当时是寻求第三次连任,作为对欧洲进行干预的坚定支持者,富兰克林·罗斯福轻松获胜了。

但是,林德伯格仍然走遍了全美国,以捍卫当时的共和党的信条:美国不要对欧洲进行军事干预。他说,“我得出的结论是,无论我们给予什么样的支持,我们都无法让英国赢得这场战争。”1941年,林德伯格的演讲还带有一丝反犹色彩,他说,“推动战争最厉害的三个群体是英国人、犹太人和罗斯福政府。”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珍珠港)后,共和党才放弃了这一孤立主义政策。

180度大转弯

今天,众议院议长迈克·约翰逊(Mike Johnson)根据川普的指令所提出的论点让人想起林德伯格的言论,只不过是少了反犹主义色彩。约翰逊是一名福音派原教旨主义者,他对引爆乌克兰冲突的各方的责任漠不关心。他反对援助乌克兰,因为不能事先知道战争的结果。他说,泽连斯基没有告诉我们他将如何获胜!四个月以来,共和党议员们阻挡了对基辅的一切新的援助。

川普也不掩饰他对北约这个跨大西洋防务条约的邪恶看法。他说,欧洲的盟国通过对军队的不足的投资来欺骗美国:在北约的资金来源中,美国的份额是70%,欧洲的份额是30%。如果北约的某一成员国遭到袭击的话,川普会质疑集体团结的规则。

阿兰·弗拉雄表示,对于自豪地高举华盛顿当局在二战后建立的“美国治下的和平”大旗的美国共和党来说,这是180度的大转弯。共和党的最后一位英雄罗纳德·里根(1911-2004)在坟墓里也要不安了。但是,无论是川普还是林德伯格,作为孤立主义立场的倡导者,他们都没有背离美国坚实的政治传统。

孤立主义路线

美国的开国元勋和首任总统们都坚信美国政治制度的“特殊性”。第三任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认为,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扩大自由领域的事业,美国应该通过榜样的作用而不是输出模式。这也是美国第六任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1767-1848)的观点,他对他的白宫继任者给出的建议是:“不要去国外寻找要杀死的怪物。”

后来,随着美国跻身强国的行列,干涉主义学派出现了。它是在20世纪的悲剧上建立起来的,20世纪的悲剧导致美国两次干预欧洲。

如果说孤立主义路线是当今美国舆论的主导路线,这是否不公平?鉴于美国的历史,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缔结的联盟更多的是一个例外,更多的是一个长时间内的偏离轨道,而不是传统,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吗?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问题。

在2004年出版的小说《反美阴谋》里,作者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假想林德伯格在1940年11月战胜了罗斯福,并假想这位飞行员在成为总统后立即与希特勒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美国抛弃欧洲,让其听天由命。后来,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菲利普·罗斯解释说:“支撑我所有书籍的、让我们在美国的生活和其他地方一样不稳定的前提是,我们所有的保证都是暂时的,即使在这个已经有两百年的民主国家。”这也包括跨大西洋团结的保证吗?

责任编辑: 方寻  来源:法国世界报 RFI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301/2024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