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单骑救主赵云义重如山

作者:

《三国志像》之“赵子龙盘河大战”、“长板坡赵云救主”、“赵子龙智取桂阳”(公有领域)

汉末风云出三国,平治天下舍其谁?少年策马逢明主,血染征袍生死随。

初平元年(190年),因董卓专权乱政,天怒人怨,关东诸侯组织讨董盟军,揭竿而起。于是,各方势力相继登场,各路英雄纷纷出山,善计谋的运筹帷幄,精武艺的纵横沙场,怀大略的招贤纳士、开疆拓土。

当时的北方,是军阀公孙瓒和袁绍争霸的天下。《三国志》中说,在冀州境内的常山真定,出了一位名叫赵云的年少才俊,他经本郡人士推举,成为当地的义兵首领。四方割据、民不聊生的时刻,赵云没有投奔自己的州牧、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而是率众一路北上幽州,走进“白马将军”公孙瓒的大营。公孙瓒见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真如玉树临风,英武不凡,内心暗赞不已。公孙瓒原本担心,冀州人心向袁绍,难以顺利统一北方,此人却在这关键节点主动归顺,岂不是证明人心所向?

公孙瓒决定把他带在身边重用,不过还是忍不住笑问:“听说冀州人都想依附袁绍,为何独君改变心意,迷途知返呢?”赵云答:“天下大乱,不知明主何在。我们常山人商讨后,决定追随能够施行仁政的地方,并不是要疏远袁绍而偏向将军您。”

辅明主、行仁政,解百姓倒悬、平天下大乱,就是这位义兵首领最朴素也最宏伟的誓愿。赵云也将在人生未来的几十年,不断接近这个誓愿,最终成为蜀汉开国功臣以及忠义护主的化身。

初遇刘备君臣相契

赵云,字子龙。一个洒脱飘逸的名字,为他那俊伟姿貌注入更多灵秀飞扬的气质。赵云就是这样一个人,既有武人的阳刚雄毅,也有文士儒雅细腻的一面。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一位贤者也前来投奔公孙将军。他与公孙瓒是发小兼同窗,情如兄弟,因而公孙瓒非常重视这位故交,不仅推举他做别部司马,还把得力的赵云派给他,助他在外征战沙场,在内协理军队。

这位贤者,就是他日蜀汉的开国之主刘备。这就是刘备和赵云这对蜀汉君臣在乱世中初遇的情形。那时的刘备,自镇压黄巾起义而起兵,一路杀敌立功,却只能辗转各地,做一些县丞、县令、县尉这样的小官。他投奔公孙瓒时,正是在盗贼攻破县城走投无路之时。赵云或许还想像不到,白手起家的刘备,在将来会有怎样的大作为,他却由衷感受到,刘备身上有种令人争相归附的强大吸引力。

或许是因为他垂手过膝、顾自见耳的神异形貌,或许是他淳厚寡言、不露喜怒的淡泊心性,又或许是他乐善好施、宅心仁厚的处世态度?赵云一边辅佐,一边默默观察刘备的为人,发现他虽然实力薄弱,但忠心追随他的,是关羽、张飞这样的虎臣国士;他虽然寡言少语,但他倾心结交的,都是当世豪侠;他虽然贵为汉皇后裔,却毫无贵族架子,即使是无官爵、无功名的普通百姓,都能和他一同入座就餐。

他看着刘备步步为营,积累战功,做到平原相,逐渐在群雄纷争的乱局中有了一点立足之地。又看他对外御敌,对内屯粮赈济百姓,广施仁政,爱民如子。

更传奇的是,郡中有个人向来看不起刘备,不服从他的治理,竟然收买刺客去暗杀他。刘备不知情,见到刺客,仍然是礼数周到、关怀备至。刺客大为感动,随即放下屠刀、坦露实情而离去。在这小小的平原郡,赵云仿佛遇见了一位仁义圣明的君主,不正是他寻寻觅觅、渴望辅佐的主公吗?

刘备也定然是看重赵云的。一个怀抱救世理想又身负绝顶功夫的年轻将领,哪个君主不愿招致麾下,与他并肩作战呢?君臣之间的情义,在平日的交往中慢慢积淀、酝酿。然而此时,赵云的兄长突然过世,赵云必须回家治丧,便向公孙瓒请辞归乡。刘备言语不多,却明了赵云的心意。公孙瓒留不住那样的人才,赵云必是一去不复返。或许还有很多战事想带着赵云去打、还有很多规划想和赵云去商讨,刘备刚得一员大将,又要送他远行,心中自然是万分难舍。

赵云出发时,刘备亲自送行,握着他的手不忍放开。赵云忍着失去至亲的伤痛,向刘备郑重承诺:“我终生不会背弃您的恩德。”赵云大概想的是,自己还是公孙瓒的手下,无法名正言顺追随刘备;不如借此机会彻底离开公孙瓒,再图和刘备相会,就能正式为他尽忠效力。到时候君臣重逢,携手聚义,再将胸中鸿图一一实现,岂不快哉?

邺城重逢当阳救主

时光流转,来到建安五年(200年),刘备又在徐州战败。这位真龙天子仍在接受命运的砥砺,等待一飞冲天的时机。半生颠沛的他,妻儿离散,兄弟关羽被擒,身边也无兵卒可用,只得再次北上寻找庇身之处。这一年,刘备投奔了北方的霸主袁绍。

就在这徬徨无助、孤立无援的境地,一道曙光照亮了前路。在邺城,刘备和赵云不期而遇。这几年,不知赵云去了哪里、经历过什么。在兵荒马乱、音书不通的年代,要想得到一个人的确切消息,并不是容易的事。在分开的几年中,刘备尚在徐州、豫州、青州各地征战、逃亡,漂泊无定,更不必说赵云一个无名小将了。曾叹何时归期无定准,如今落拓时节又逢君,刘备看着赵云风尘仆仆却无比坚毅的神情,仿佛听到他说,他将用一生来兑现几年前的那句誓言。

刘备视赵云为关系最亲厚的部将,几乎和关、张那样的金兰之情无异。赵云也不负所望,秘密招募了几百士兵,组成一支只听命于刘备的私家精兵。不久,刘备转而依附荆州刘表,赵云和这支部队一同追随而去。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十五年(210年),是刘备逐步坐拥荆州、大业渐成的阶段。这期间,赵云大部分时间跟随刘备征战。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挥师南下荆州,刘表次子即新任的荆州牧刘琮束手投降。驻守樊城的刘备无力对抗曹军,仓促间只得弃城,向南面的江陵撤退。

他们路过襄阳时,城中十万百姓因敬爱刘备,自愿随刘备逃往江陵。携民渡江的善举,是刘备仁义为怀、深得民心的体现,却也严重影响了行军速度。“今天下英雄,为使君与操耳”,曹操那边怎会放过刘备,特派五千精骑,仅用一天一夜,就在当阳长板附近追击而至。这大概是刘备一生中最危急的时刻,他甚至顾不得安置妻儿,只带着张飞、诸葛亮、赵云等几十人一路奔逃。逃亡途中,忽然不见了赵云身影。有士卒报告:赵云往北投奔曹操去了。刘备听了,直接掷手戟喝止:“子龙绝不会弃我而逃!”

他们是真正的患难之交,赵云的心志,岂是单凭表面就能妄加揣度的?一直陪伴刘备左右的赵云,忽然一骑绝尘,向反方向飞驰,只因为他比别人想得更多。刘备尚有心腹扈从,而幼主阿斗和主母甘夫人则身陷敌阵中,可有人在意他们的安危?为了争取更多的救人时间,赵云甚至来不及向刘备禀报,就冲进敌阵寻找小主人的下落。

焦灼的等待中,刹那也如几年那么漫长,刘备从不怀疑赵云的忠义,只是担忧他的安全。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让悬着的心安定下来。刘备远远望见,一位高大的将军策马而来,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同时护送一名妇人。那将军,不是赵云又是谁?他怀里的小儿,正是阿斗;那妇人,正是甘夫人。这时刘备的眼中,或许只有赵云血染征袍、一身疲惫的样子。他并非不爱护妻儿,只是令他更为感动的,是赵云单骑救主的赤胆忠心。不知他经过多少次九死一生的厮杀,才从那虎狼之师中救下这对母子?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于是,一千多年后的小说《三国演义》,为我们再现了当时惊心动魄的过程。赵云在乱军肆虐、杀声震天的战场四方寻觅,打听消息,得知刘备两位夫人抱着阿斗,混在百姓中逃难。他登上长板坡,先救下甘夫人;又在一处烧坏的土墙下,找到抱着阿斗啼哭的麋夫人。敌军将至,赵云将马让与麋夫人,决定自己步行死战,保夫人和幼主冲出重围。但是麋夫人重伤之下,不愿拖累旁人,纵身投入枯井而死。

出入敌阵义贯金石

赵云此时的唯一使命,就是救出幼主。他将胸前的铠甲、护心镜解下,一手抱护阿斗在怀,一手绰枪,翻身上马迎来一场硬仗。一批曹军杀来,赵云不到三回合就把主将刺倒,杀散众军,冲开一条生路。

接着,他又遇一员猛将,挺枪大战十几回合,难分胜负。他不敢恋战,找到机会便加鞭夺路而逃。没留意前方有一土坑,赵云连人带马都坠了进去,曹将趁机举枪来刺。幸而幼主有神明护持,一道红光从坑中闪现,战马突然大显神威,凭空一跃跳出坑外。

赵云继续纵马疾行,又遭遇前后围攻的四名曹将以及一拥而上的曹军。他拔出新得的青釭宝剑,左挥右砍。剑光一起一落间,敌军衣甲随之裂开,血涌如泉。他已经没有退路,只有死战到底。

曹操正在远处观战,见赵云这般威不可挡,亦为之神摇心折。他连忙吩咐众将士不可放冷箭,务必将他生擒。这一战,赵云抱着幼主,单骑御敌,不仅杀出重围,还砍倒曹军两面大旗,夺槊三条,斩杀曹营名将五十多人。

当阿斗平安送到刘备手上时,赵云已是人困马乏,几乎用尽最后的力气。但见赵云下马泣拜,刘备亦是泣下沾襟。如果不是阿斗的厚福和曹操的惜才之心,刘备在战乱过后等来的,恐怕只是一代飞将殉主的讯息。这一次大家努力躲过曹军的追杀,再次会面,当真恍如隔世!

言归正史。在追随刘备经营荆州的那几年,赵云立下救主的大功,却不自矜自伐,始终保持谨言慎行、奉公守法的美德。比如《三国志》所引的《云别传》记载,赵云不会为了私交而自作主张任用来自故乡的俘虏;也不会为了美色而动摇心志,接受降将送来的妇人。再到后来,孙刘联姻,刘备迎娶孙权之妹孙夫人。但是孙夫人带来的东吴侍卫和官兵,多有不法行为。为约束后宫,刘备知道赵云是最妥当的,便将掌管内事的大权交给他。

当孙家来接孙夫人回东吴时,孙夫人趁机带阿斗同行。究竟是早有预谋,还是临时起意,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蜀汉继承人流落吴地,一定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幸亏赵云和张飞及时赶到,上演“截江救阿斗”的传奇,这才避免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一切麻烦。赵云不是保镖,却两次扮演了金牌保镖的角色,保护年幼的阿斗平安渡过一次次难关。

参与国策完美辅臣

刘备身边著名的谋臣名将中,赵云扮演的角色是非常特殊的。他上马可冲锋陷阵,下马可掌管内廷,武能救主守城,文能议政谏言。赵云仿佛是全能的辅臣,只要蜀汉有需要,他便可以切换任意身份,为国为君尽忠分忧。哪怕是和刘备最亲厚的关羽、张飞,都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参议朝政的记录,而在《云别传》中,多次提到赵云对刘备在施政上的进谏,拥有类似言官、近侍那样直接和君主对话的机会。

比如,刘备平定益州后,有人劝刘备将城中房舍和城外的园地、桑田赏赐给将士。赵云出面反驳,引用西汉大将霍去病的名言“匈奴未灭,无用家为”说道:“现在的国贼不只有匈奴一个,军士还没到可以安定的时候。一定要等到天下乱贼都被平定了,才能让众人返回家乡、种桑耕田,这才是正道。”

他又为益州百姓请命。这是益州人第一次遭遇战争,不如将田宅房产还之于民。百姓们安居乐业,才能愿意为蜀汉服兵役、缴钱粮,民心才会真正地归附。刘备从善如流,随即听从赵云的建议。

还有一次,是在刘备称帝后,为报关羽殒命、荆州失守之仇,准备起兵伐吴。还是赵云极力劝阻,他认为蜀汉最大的敌人是曹魏而非孙权。只要灭了魏国,吴国自然会臣服。如果仅仅为了私仇和吴国反目,一旦开战就难以停止了。赵云还提出征讨曹魏的具体策略:首先是曹丕篡汉称帝,引起天下公愤,蜀汉出兵,是正义之师;路线上则是先攻占关中,再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作为讨伐曹军的阵地。到那时,关东义士必会带着粮草、马匹襄助蜀军,里应外合共同对抗曹军。

古语说:“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刘备怀着慷慨悲痛的盛怒即将出征,赵云却能够无惧天子之怒,帮助刘备理性分析作战的正确思路。这是赵云作为身经百战的大将所具有的军事眼光,也是作为一个参与国策的元老所肩负的进谏使命。

进攻退守用兵如神

三国之中,刘备的蜀汉政权领地少、兵力小,赵云没有什么机会作为镇守一方或者领兵打仗的主帅,也难以发挥他在骑射、用兵方面的军事才能。史书中,赵云的战功并不像其他三国名将那样显赫,但是在有限的史料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赵云身上的冲锋陷阵的武勇和指挥若定的智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刘备发起的汉中之战中,老将黄忠准备夺取曹军粮饷,但是过了约定时间仍未返回。一同出征的赵云料到黄忠必然中了埋伏,带上几十骑兵就去查探情况。刚出发不久,赵云就遇到曹军主力,遭其先锋部队猛烈攻击。双方刚刚交手,浩浩荡荡的曹军已经追击到面前。赵云武艺高强,从容指挥部下一次次突击曹军的阵列,且战且退。

曹军虽被冲散,却凭借数量优势,一次次将赵云等人围住。赵云慢慢退回蜀营的围栅,却发现一名部将受伤掉队,孤身陷入曹军包围中。他毫不迟疑,调转马头,再次突击曹军包围圈,冒着刀光剑影将那部将救回围栅内。这时,曹军已经杀到围栅外。防守围栅的蜀将准备闭门拒守,赵云却拦住他,下令大开栅门,全军偃旗息鼓。今天这赵将军怎么了,难道让大伙束手待毙,等着曹军长驱直入、肆意烧杀吗?守将满怀疑问,只得依赵云之令行事。

原来,曹军多疑,他们看到蜀营内一片寂静,毫无备战迹象,就担心赵云在附近设有伏兵,引他们入营后便出兵围剿。就在曹军六神无主时,暗中观察的赵云又下令让士卒敲响战鼓、弓弩手发射飞箭,做出大军来袭的样子。霎时间,鼓声震天,箭雨密布,曹军惊骇不已,以为蜀军主力果真埋伏在此,立刻仓皇失措地夺路而逃。因曹军数量众多,大家溃逃的时候不免自相蹂践,以至于不慎坠入汉水中,淹死者甚多。

这一则“空营计”,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这是记录在史书中的真实战例。赵云在极度劣势的情况下,将兵法中虚实相生的谋战心法运用得无比高妙。难怪在第二天,刘备亲自察看战斗之处,忍不住赞叹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又到了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已实施北伐大计,赵云和邓芝将军奉命牵制曹军,固守箕谷这个地方。会战时,敌军人多势众,赵云二人失利,仍然聚拢败军,守住重要隘口,让曹军无暇追击诸葛亮的大军。后来,蜀军主力在街亭意外大败,箕谷的曹军全力出击,猛攻赵云等人。赵云一面指挥蜀军有序撤退,一面亲自断后,同时烧毁栈道阻遏曹军。因而蜀军虽败,人员伤亡和军需损失却降到了最低。

这次撤军井然有序,诸葛亮都为之惊叹:“街亭退兵时,我军编制皆混乱成一团;而箕谷退兵,编制整齐一如出军之时!”这句评赞,也是对赵云带兵能力的最佳注解。

建兴七年(229年),天上一颗将星忽然失去了耀眼的光芒,赵云永远地离开了他一生守护的蜀汉。几十年后,他被追谥“顺平侯”。在蜀汉,只有劳苦功高如诸葛亮以及关、张、马、黄等上将才能拥有这样的哀荣。谥法中说,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顺平二字,为赵云一生成就和才干品行做出了精炼准确的概括。

赵云的两个儿子,皆继承父志,一个担任虎贲中郎,全力护卫蜀主安全;一个担任牙门将军,随军出征,最终战死沙场。两位小将军,就像当年追随先主、扶助后主的赵云,也像冲锋陷阵、无惧生死的赵云。斯人已殁,忠义无悔的英灵却从未远去。在蜀汉的天空下,赵云无论生前身后,都在默默为这个国家效力,兑现了少年时那句义重如山的承诺。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六》之“赵云传”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2021-06-17

责任编辑: 吴量  来源: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405/203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