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赞苏轼最狠和骂苏轼最狠的,竟然是同一个人

作者:

苏轼

北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50岁的苏轼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算是踏入了顶级知识分子的行列,也是宋代诸多士人梦寐以求的职务。

那时候的苏轼已经摆脱了神宗朝“乌台诗案”的政治阴影,因为垂帘听政的高太后的欣赏,他告别了竹杖芒鞋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朝廷的重要岗位。

既然如此,亲朋好友、师生同僚也就没必要避嫌,纷纷给他写信祝贺。

其中写得最好的、也是流传到今天最广的,就是林希。

林希进士出身,文章写得极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后来哲宗亲政绍圣绍述期间,宰相章惇觉得,元祐初期司马光当宰相的时候让苏轼来写制词,所以能够鼓动四方,现在他也需要一个人来干这种事情。

其他人给他推荐的人就是林希。

能够与“文章天下第一”的苏轼相提并论,可想而知林希的水平有多高。

两人还有一层关系,林希和苏轼曾经是一个部门的同事,苏轼被提拔的时候主动提出,林希比他岁数大,应该先提拔,于是朝廷也给林希提了一级。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还算是林希的恩人。

所以林希给苏轼写的贺信极其华丽,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父子以文章名世,盖渊云司马之才;兄弟以方正决科,迈晁董公孙之学。”把苏轼一家比作王褒(子渊)、杨雄(子云)、司马相如、晁错、董仲舒、公孙弘这样的顶流大才,至今在很多纪念苏东坡的场合都能见着。

八年之后的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高太后驾崩之后,亲政的哲宗开始重启变法,苏东坡虽然并不是完全的保守派,但是也因为跟高太后、司马光等人的关系更近而遭遇贬斥,去了惠州(今广东惠阳)安置。

这次他被贬的制词(皇帝给臣子的工作鉴定,但一般不由皇帝自己写)同样是林希操刀的。

他因为超高的文采被章惇相中,成为了首席笔杆子,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等人的制词都是他亲手操刀,老熟人苏轼自然也逃不过。

他在这一篇制词里面是这么骂苏轼的:

元丰年间,他就罪恶滔天(指乌台诗案),本来应该判死刑的,先帝(神宗)饶他不死,已经是对他大恩大德了;

朕(哲宗)即位之后,司马光等权臣把持朝廷,将苏轼、苏辙兄弟作为自己的帮手,他们趁机别有用心忘恩负义,大肆发泄不满;

倘若只是批评一下朕的过失,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是他诬蔑诋毁先帝,那是我绝对不能忍的,简直是枉费我父子的恩情、损害我君臣的大义;

现在他竟然发展到了勾结宦官、炫耀恩宠,市井小儿都做不出来的事情,惹得满朝以他为耻,不知道他还有何面目去见天下士民;

苏轼大逆不道指斥先帝,不杀他只是流放偏远,已经是罪大罚轻了,想不到他还妖言惑众、百般狡辩、自绝君亲、心怀不满,现在留他一条命,希望他认真反省、洗心革面,再也不要犯错了。

看了这一篇制词,再回头看看八年前的“父子以文章名世,盖渊云司马之才;兄弟以方正决科,迈晁董公孙之学”,你很难相信,这种珠穆朗玛峰峰顶和马里亚纳海沟沟底之间的评价差异,竟然是出自同一个人之手。

而这个人,竟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

林希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呢?《宋史·林希传》说得很清楚,“久不得志”,也就是觉得自己满腹才华没有施展的地方,所以宁愿选择这样为人不齿的方式来投靠权贵。

其实他自己也是有那么一点点良知残存的,某一次他写完制词之后,自己也觉得写得太过分,掷笔于地感叹道:“坏了名节矣。”

当然,他也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虽然成功入职枢密,但是卷入了曾布和章惇之间的党争被贬,没能得一个善终。

注:苏轼被贬惠州制词原文太多,我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成白话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周煇《清波杂志》70~71页查阅。

2024-04-10

责任编辑: 东方白  来源:读宋史的赵大胖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414/204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