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王赫:简评德国总理朔尔茨二次访华

作者:

德国总理朔尔茨于4月14日至16日带领商务代表团访华。分析指,此行很难改变德中的经贸关系。图为2023年9月12日,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在柏林与媒体交谈。

4月16日,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会见后,两人一起散步并共进午餐,就广泛议题进一步深入交流,面对面交流3个多小时。看似惬意,但据新华社和德国之声的报导,两人言谈风格迥异,立场差异甚大,表明中德关系存有不少变数、步履难稳。

就中共而言,既视朔尔茨为“老朋友”默克尔的政治传人,又想拉拢德国、破坏欧盟统一对华立场、离间欧美关系,对朔尔茨礼仪有加。2022年11月,朔尔茨就任总理后首次来访,被中共称之为“二十大”后首位访华的西方国家领导人;时隔一年半再到中国,朔尔茨又成为2024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

就朔尔茨而言,就任总理两年多,德国开始出现重大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政府软弱,支持率低。德国甚至被称为“欧洲病夫”。2023年德国GDP虽然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德国GDP经价格调整后比上年实际下降0.3%。朔尔茨想重振经济,对中共尚抱有一定幻想。因此,2022年11年,即使面临内外重重压力,朔尔茨也要访华,哪怕是“一日游”。(参见笔者“评朔尔茨访华——平衡有余进取不足”一文)此次访华,则为期三天,还带有一批顶尖企业代表。对此,法新社分析,德国既要降低风险,又不愿得罪北京;法国《世界报》则指,德国在面对北京时,更倾向于和解而不是对抗。甚至,在朔尔茨出访前夕,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主席穆勒(Hildegard Müller)明确表示,反对针对中国电动车征收惩罚性关税。

不过,德国国内政局与国际形势的演变,使朔尔茨无法回到默克尔时代。在俄乌战争的助推下,去年6月14日,朔尔茨政府发布二战后首部《国家安全战略》,重振国防实力,希望实现“军事突围”;一个月后,7月13日,朔尔茨政府首次公布全面的中国战略,该战略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立场,将中(共)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提出在维持价值数千亿美元的经济关系的同时,大幅减少对中国商品的依赖(与之相比,前默克尔政府则将中国视为德国商品的巨大增长市场)。

因此,朔尔茨访华,实则软中有硬,对中共防范有加。例如一个细节:访华期间,为防范中共间谍,德方采取了严密措施,包括不带存有敏感数据的电子装置、手机不离身、回国后将带往中国的电子装置报废处理等等。

分析习近平与朔尔茨的谈话内容,更可以看出中德走在两条路上了。

习的谈话充满了“大忽悠”。比如,(一)吹捧德国是“大国”,中德是“大国合作”,对亚欧大陆乃至整个世界都有重要影响,中德之间没有根本利益冲突(故意抹杀意识形态的对立),中德在世界多极化问题上有不少共通之处(暗示希望德国成为未来多极世界的一极),牢牢把握中德是全方位战略伙伴这一定位(把德拉到自己身边,在德欧关系、美德关系中打入楔子)。(二)宣称中德产业链供应链深度互嵌,两国市场高度依存;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风险”,而是双方关系稳定的保障、开创未来的机遇。实际上,中国GDP是德国的4倍多,中德贸易失衡,中国长期享有巨额贸易顺差,而且中国低价工业品的倾销和激烈的中高端制造业竞争,对德国经济造成了相当的冲击。过去,中德经济以互补性为主;现在,转向竞争性为主了。

朔尔茨的谈话,在部分迎合之外,更多的是表达德国的立场。第一,欧洲市场对中国汽车应开放且公平,但重要的前提是必须维持公平竞争,换言之就是“不倾销,不生产过剩,不侵权”。第二,德国要求中共在在乌克兰议题上促进“公正的和平”。朔尔茨向习近平表示,“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战争和俄罗斯的军备对欧洲安全产生非常重大的负面影响……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核心利益”,并指俄罗斯政府损害国际秩序,违反《联合国宪章》原则。第三,委婉表达对台湾问题的关注。朔尔茨在上海时称,“小国不应该生活在对大国的恐惧中”,各方也不应以武力改变边界。他说:“如果我们的邻居是一个高大、健壮、肌肉强壮的人,那我们总是会想打个招呼,确保他不会伤害我们。”

从上述两人的谈话可以看出,中德的共同利益是有限的,双方虽然故意淡化但却无法掩盖两者之间的深刻分歧,双方都有联合的愿望但却无法抵挡国际格局大调整的冲击。

朔尔茨二次访华的一大重点,是德国希望中共制约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中共希望德国能拉开与美国的距离、帮助中欧走近,但双方都未如愿。未来中德关系,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责任编辑: 李广松  来源:中文大纪元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24/0418/2044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