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短评 > 正文

阎崇年堪称是中国史学界的无耻之尤

皇太极“潜越”蓟州这一军事奇迹,到了超级袁粉阎崇年的笔下,竟然成了这样:
     
    “皇太极也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袁崇焕在蓟州阻截他。有句俗话,叫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皇太极曾两次败在袁崇焕手下,这次就没有同袁崇焕军队硬碰,而是从东北方向通过顺义往通州进发。这样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又落空了。”(见《明亡清兴六十年》)。
    
    《清太宗实录》明明写着清军经蓟州至三河,而按照阎会长,清军是绕过蓟州奔顺义再返通州。真不知道到底是皇太极真的那么蠢,还是阎会长真的那么无耻。
    
    阎崇年的明清史研究,不顾史实信口开河之处,可以说比比皆是。例如,为了给袁崇焕开脱罪责,他这样为袁崇焕辩护:
    
    “所谓‘纵敌长驱’。是指责袁崇焕纵容后金铁骑长驱直薄京师,而不加阻拦。其实,早在天启六年即天命十一年(1626年)四月,辽东巡抚袁崇焕就上疏:应防御后金军从宁、锦以西虚怯之处南犯。两个月后,袁崇焕再疏:‘虑其席卷西虏,遂越辽而攻山海、喜峰诸处。’……所以,袁督师‘纵敌长驱’之罪名,‘莫须有’矣!”(《明亡清兴六十年》下)。
    
    阎崇年当然不会读不懂袁崇焕所说的“说者俱虑其席卷西虏……”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但他却采用掐头去尾的手法,把这个被袁崇焕批驳的观点,转变成袁崇焕的观点。这种颠倒黑白的伎俩简直就是无耻至极。
    
    另外,阎崇年还说:“皇太极采取绕道蒙古突袭北京的策略,……除了袁崇焕谁都没有想到”。这真是欺天下人不会读书。实际上,宁远大战之后,朝廷中呼吁加强蓟州防御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天启六年闰六月,顺天巡抚刘绍说:“逆奴谋窥喜峰久矣。顷者不得志于宁远,而假道于西虏,势诚有之。” (《明熹宗实录》卷六八)。崇禎元年九月,兵部尚书王在晋说,“边患切在蓟门”,并陈五策,其中之一就是“寧錦三恊互相要擊”。(《崇祯长编》卷十三)。即使是毛文龙,也曾屡次三番地告诫朝廷,“山海关兵厚,敌善谋必不轻入。喜峰口、墙子岭、一片石宜增卒,伏地雷以备之。” “宁远固奴所必攻,而其捷径尤在喜峰口、一片石、潘家口、墙子岭等处。” “四王子发兵西去,欲往喜峰、一片石等路犯关是实。”(见《表忠录》及《东江疏揭塘报节抄》卷六、卷七)。
    
    也就是说,阎崇年之无耻,较之金大侠和方全才,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与金、方不同的是,阎崇年是专业史学研究人员,因此他堪称是中国史学界的无耻之尤。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刘诗雨

来源:亦明剥壳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