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在一片经济回暖鼓噪中 羊城晚报很不懂和谐

在一片力吹回暖,复苏,增长,上升等等的鼓噪中这个也太不懂得和谐了.......为什么要说真话呢???

 

广东上月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22.1%

 2009年06月13日14:06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讯 海关广东分署昨天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广东进出口总值为459.7亿美元,较去年同比下降22.1%,其中出口268.6亿美元,同比下降21.2%;进口191.1亿美元,下降23.4%,三项指标降幅均小于全国降幅。

  综合来看,今年1-5月广东省进出口贸易总值为2085.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8%,小于全国下降24.7%的幅度,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7.3%,在全国继续位居第一。其中出口同比下降18.5%;进口同比下降26.3%;实现外贸顺差422.6亿美元。

  据海关统计,广东省外贸进出口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之后,5月进出口降幅有所扩大。其中,1月进出口下降31.1%,2-4月,降幅逐渐收窄为19.2%、18.3%和18.1%,但进入5月份后,广东进出口降幅再次加大至22.1%。

  据了解,出口量下降和进口价格持续下跌是5月广东外贸降幅加大的主因。海关广东分署在分析中指出,从贸易方式看,今年以来广东一般贸易进、出口下降情况好于加工贸易。从地域看,1-5月广东省对主要出口市场香港、美国、欧盟的出口未见起色,对东盟出口降幅则比前四月略有收窄;对中东和印度出口继续保持8.6%和3.4%的增长,但对非洲出口则由1-4月增长1.4%转为下降2.7%。此外,今年以来广东机电产品出口降幅大于整体出口降幅,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降幅相对缓和。

  值得注意的是,1-5月广东仅私营企业出口保持微幅增长2%,其余企业进、出口均呈下降。其中,占广东省进出口总额的61.5%的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下降24.8%,国有企业出口下降27%,进口下降34.4%。

  (姚志德 陈琳 叶瑜 刘俊刚)

**********************************

经济回暖之风源自国家统计局

3月份开始,“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说法不胫而走。但查究下来,就会发现这股回暖之风是由中国国家统计局吹送,风源是“工业增加值止跌回升”,“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1%”。因为以前海外有人质疑中国数据有假,理由之一是各种数据不配套。这次国家统计局为了证明这数据是真的,于是论证了“工业增加值与PMI和发电量数据相吻合”,“工业增加值结构数据与物价指数相吻合”,“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2%”。有了数据配套,国家统计局颇有底气地预言“未来工业数据表现将好转”。为何要发表利好消息?道理很简单:中国经济需要信心支撑。


为了不让这条好消息成为孤证,中国媒体还转载了美国《新闻周刊》一条“新消费大国”,强调“中国消费者不再捂紧钱袋,要扮演‘购物狂’的角色”。借英国媒体之口称“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很多西方国家希望得到中国的钱来应对目前的经济危机”。中新网则“据联合国网站报道,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3月26日发布的《2009年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和社会概览》指出,中国仍将是全球恢复的动力”。一时间,“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的自慰之说充斥中国媒体。

冷风八面来

中国这条颇具“权威”的好消息,正好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公报内容相反。OECD于3月6日发布了一份公报(OCED Composite Leading Indicators reach new low),根据各国经济的综合先行指数判断各国经济下滑速度。这个报告明确指出,中国1月份的综合先行指数CLI再度下降2.1个百分点,降至87.4,年降幅度为14.8,下降速度仅次于俄罗斯,列世界第二名。

3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发布一份报告,称中国经济周期性下滑才刚开始,正好与OCED相呼应。该报告的主要观点是:工业层面的数据回暖,一方面是中国刺激性政策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08年过度存货调整的产物,因此,部分工业小幅反弹不仅没有坚实的需求基础,也没有因应的结构支撑,难以从根本上启动中国经济的全局回暖。目前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经济小幅反弹无法左右中国宏观经济持续下滑的趋势。

         一直雄踞中国“经济之都”的上海,虽然在BBC记者罗伯特·斯佩特眼中,“感觉上仍很繁荣”,但其1-2月的工业生产仍延续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的下滑走势,比去年同期下降12.7%。降幅在20-30%之间的行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过去十余年来作为上海经济龙头产业的房地产业明显萎缩。作为中国经济两大引擎之一的广东已经死火,上海经济如果再继续下滑,恐怕国家统计局依靠数据鼓舞人心之举将陷于徒劳。

另外还有条不太好的消息:截至2月末,中国工业企业应收帐款3.92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3%。企业应收款如果大幅增加,则会导致银行坏帐增加。

支撑繁荣的基础已经毁坏

由于各国经济目前都萎靡不振,不少对中国经济不甚了解的各国政要都期盼中国力挽狂澜于既倒,出面拯救世界经济。正因如此,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几个经济指标就能鼓起这类人的期盼信心。由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经常服务于政治需要,有鉴于此,笔者以为,与其陷入该局布置的数据迷宫之中,还不如考察中国曾经有过的繁荣依靠什么支撑,以及这些曾经有过的经济推动力是否还能继续。

       中国经济在严重透支劳工生命福利与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形成了几大经济推动力:房地产业(包括工业厂房、商业写字楼)、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与政府投资)、净出口(商品与劳动服务),消费(个人消费与政府的“三公”消费,即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费出国旅游)。房地产业一直充当中国经济的龙头产业,土地出让金收入与房地产税收早已成为支撑地方财政的半壁江山(否则政府公款消费也没有如此大方)。后三者一直被称为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即使在这几大推力的作用下,中国国民财富的增长也只是借助政策等作用,在地产、金融、股市与矿产这几大领域里增长,而这就是国际社会高度看好的所谓“中国发展模式”。

        期盼中国经济再度繁荣,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找新的推动力;二是让这几大推动力复苏还阳。自本世纪初以来,各级政府与企业一直睁大眼睛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可惜那个“点”至今芳踪杳然。让几大推动力复苏还阳更是无望:外资要走,想留也留不住;目前让外国人多买中国产品更属无望,更何况外国消费者已将“中国制造”视为劣质品的代名词。房地产泡沫破裂,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告急,尽管全国几十个城市努力“救市”,连买房者孩子中考可加分等荒诞办法都不惜一试,房地产也还是回春无望。

正如笔者早前所指出那样:即使没有世界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早就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一是受限于生态制约,资源供给不可持续;二是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偏高,进出口贸易占GDP比例高达约70%,国际市场的需求不可持续。三是投资张力不可持续,目前外资纷纷撤退,只剩下中共政府许诺的4万亿政府投资。这些投资有许多还得依靠政府发行各种债券才能兑现。

        可以断言,中国经济不可能再现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直至2006年的繁荣,因为那种“繁荣”,是中国用饮鸩止渴的透支方式营造出来的。为了这曾经有过的“繁荣”,中国将支付沉重代价,目前这种支付还刚刚开头

**********************************

我国居民收入感受指数创10年新低

2009年06月13日16:16  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6月13日消息 (记者冯雅) 据中国之声15时05分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昨天公布了5月中下旬在全国50个大中小城市进行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

  数据显示,当前居民对未来就业形势持悲观情绪,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不乐观,城镇居民消费更加谨慎,买房意愿持续低位徘徊,买车意愿回升。

  央行调查显示,目前居民对他们的收入感受指数首次降到了负值区间,二季度城镇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8.6%,比一季度下降20个百分点,是1999年开展调查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时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也非常不乐观,只有3.4%,和去年、前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4%和17%,居民对当前的就业形势也很不乐观,超过45%的居民认为现在就业形势很严峻,比一季度更难。对下季度就业预期比本季度好一点,但也是负数。

  消费方面,被调查居民对物价满意程度非常低,超过40%的居民认为物价很高,难以接受。这个比例比上个季度增加了20个百分点,接近07年下半年到08年上半年CPI在最高位时的水平。认为物价可以接受或令人满意的居民占比分别降至53.3%和3.5%。

  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我们CPI现在是负数,为什么大家觉得物价很高,难以接受呢?这是因为大家对收入的预期更加强烈,物价下降的速度没有大家对于收入下降速度感受那么快,所以同样情况下大家觉得物价很高,对物价感受不满意,因此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很快。另外储蓄和投资意愿增强,将近一半的城镇居民安排资金的时候,选择更多地储蓄,不愿意去消费,这个比例目前达到历史最高位。只有15.1%的城镇居民认为目前还是可以更多地消费,但是这个比值目前也是历史上最低的。

  此外,超过6成的居民认为房价高,难以接受,同时也认为今后房价会越来越高,不房价看跌的比例非常少。大家对房价有一个奇怪的心理,看涨不看跌。相反,大家对购车的意愿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达到了百分之十二点多。这个原因主要是和鼓励消费的政策有关系,因为现在如果买排量为1.6以下的车,会免一个购置税,大家不想错过么好的一个时机,这个是一个主要的原因。

****************************************

经济回暖VS用电量下滑:统计数据奇怪背离

http://business.sohu.com/20090507/n263815684.shtml

2009年05月07日06:36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肖明  


  天津某电厂,4台发电机组被拆开了3台,只剩下1台在工作。

  “现在用电量那么少,赶紧趁机会拆开机器保养。”该电厂检测部门的余经理成了大忙人,“可能5、6月份用电量要增加。”

  今年以来,全国大部分电厂的发电量进入同比负增长阶段,而且大部分厂都在强化机器检修。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工业用电量为5507.80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38%。

  虽然一季度的农业用电量、第三产业用电量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均有所增加,但工业用电量占到全社会用电量的70%左右,带动了全社会用电量4%的同比下降。

  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预测说,4月份全社会用电将同比下降3.5%,比3月份降幅还要有所扩大。

  与工业用电量的持续下滑不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工业生产开始好转,比如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1-2月同比增幅高出4.5个百分点,达到8.3%。

  其他经济数据,比如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信贷数据也非常高,4月PMI数字为50%以上,反映出经济的扩张趋势。

  这就让人纳闷了——工业用电量在下降,那么工业增长从何而来?在4月16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就这个问题承认,“直接从数据上很难解释。”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郑浩中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