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外媒看中国 > 正文

外媒记者十八大现场见闻录 出现“没有〞幻听

作者:

11月14日,星期三,中共“十八大”闭幕日。

闭幕会的上半段议程,是闭门会议。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外,上千名中外记者等候两小时后,获准入场旁听下半场。

尾声是三项表决:政治报告、中纪委报告和党章修改案报告。胡锦涛总书记主持表决:同意的请举手/不同意的请举手/弃权的请举手。三项表决结果,均全票通过,无一人反对,无一人弃权。大会堂内,巨大的扩音器里,不时传出各种男声错落有致的报告“没有——没有——没有——没有——没有——”。“通过!”。全场,爆发热烈掌声。

当晚,中国国家电视台CCTV的“十八大”特别新闻中,没有出现这段“没有”的画面。

走出人民大会堂时,耳边恍惚,仍有“没有/没有/没有”的幻听。新闻中心,邂逅一位外国记者同行,有些低潮:“这次特地飞来北京,报十八大,最重要的就是见证明天的新领导层上任与媒体见面。但中方说,名额有限,我未得到请柬”。我安慰她,让她再与中方好好协商,放在替补名单上。听罢,她赶紧上楼找新闻官,协商去了。

1987年11月2日,中共十三大闭幕后,当时的总书记赵紫阳应大会发言人之邀,率另外四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并接受提问,开启一个新惯例。此后,从十四大到十七大,一中全会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层后,常委们都会与中外记者见面,成为媒体追逐焦点。

大会新闻中心通知说,周四的见面会安排在一中全会结束后,11点许开始。不到九点,我赶到东门外时,已有上百中外记者等候。摄影摄像记者居多,多扛着摄像机和三角架等重家伙。新闻中心一官员告诉我,见面会共邀请了260多位外国记者,尽量照顾国际媒体。

早上,突来寒流,风有些刺骨冻人。队列中,一位外国记者,指着手上的请柬说:“这里有个注意事项,特别提醒严禁携带武器、弹药和爆炸物。”此段文字果然幽默,众记者,已忙碌一周,大笑。暖身。

按照惯例,每届党代会闭幕后次日,即召开一中全会,通过中央政治局常委人选。因一中全会属闭门会议,中外记者们直接在东大厅等候。闭幕日那天,我在安徽厅,邂逅美国女摄影记者Gwendolyn。她已过花甲之年,高大,但腿脚不便,拄着手杖。她在哈佛拿的政治学博士,但一辈子给了摄影。她抱怨说,在场很多记者未经她许可,随便拍她照片。她很不喜欢。她要求一位记者把拍她的照片立马给删了。她从钱包里拿出一张仅书签大小的黑白老照片,说:“我不重要。他重要。”

照片上,是一脸笑意的中年胡锦涛,一束射灯漫洒在他身上。这是1992年Gwendolyn采访中共14大时给未满半百的胡锦涛照的。二十年前。胡总首度进入中国最高权力层,成为最年轻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当时,总书记江泽民这样介绍他:“这是一位年轻人,胡锦涛同志,今年49岁。”政治磨人。外界已很多年没有看到胡总如此阳光释怀的微笑了。Gwendolyn告诉我,明天她要去拍胡锦涛政治生涯的最后一天,完成一个时代的记录。

东大厅内,除了官员与警卫的预留席外,几无空座。得一工作人员相助,我在两家海外重要媒体高大的摄像机位空隙,找到一个站位。背后摄像台阶上,一位欧洲电视记者正在责骂日本同行的摄影凳太高,挡他的镜头。平时通情达理的同行,到了现场一线,也有翻脸的时候。

东大厅,可能是人民大会堂内最有历史最有规格的会见场所。重大外交仪式多在此举行。大厅内,可惜无电讯信号,只能短暂告别微博。新闻官宣布事项,提醒记者关闭手机。场内大笑。我请身旁一位高屋建瓴的香港摄像师帮忙,仔细瞧瞧红地毯上有无任何细小的站立标记?若有,数一数。他看了看,又与另一位同事核实,说:“有,地毯上有7个小标记。”这样,可肯定是“七”,而非传闻中的“九”。中外媒体穷追猛打半年之久的“常委人数”,就由这几张不起眼的小纸片独家曝光了。

漫长等待,已比预定时间晚了近一小时。一中全会延时了?大会新闻发言人蔡名照入内,

记者席内,一阵骚动。对他们来说,等待的是一场重要的政治加冕仪式。几分钟后,他看看表,宣布说,一中全会刚结束。他邀请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

东大厅右面,一幅巨大的屏风背后,预料之中,走出了中共新的总书记习近平。他微笑着,向记者席挥挥手,幅度不大。他身后是六位新的常委:李克强(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副总理、重庆市委书记)、俞正声(上海市委书记)、王岐山(副总理)、张高丽(天津市委书记)。他对六位新同事的介绍略显简短。从今日起,他们七人将掌管中国。

七常委,均着深色西装。除王岐山外,他们均依照惯例,系红色或红底领带。整场见面会,仅习近平和李克强两人,数次向记者席招手致意。依照严格的政治礼仪分析,上任首日“习李体制”已呼之欲出。

蔡名照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讲话。第一次听到这个称谓,还是有些陌生。权力交替完成,中南海入住新主人。

习近平的简短演讲,连带现场翻译,不到20分钟。他开场白一句

“让大家久等了”,没刻意停顿让台下有鼓掌的机会。与通行中国官场的假大空语言不同,他的演讲更显平实直白,语调平缓,口语,少有政治标语。说到重点段落处,并不拉高声调,暗示掌声。他提到,全会选举产生了七位中央政治局常委,选举他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只是一笔带过。

演讲中,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除了“打铁还得自身硬”,他没有用中国官场泛滥的成语或排比句。新人新政,从平实直白的语言开始,力求上行下效。正常的公共政治生活,语言正常化是一个前提。

不到二十分钟,见面会落幕。习近平挥挥手,与众常委由左面离席。略感遗憾的是,见面会没有任何提问时间。

“七常委”走后,数十位中外记者涌上临时搭建的主席台,抓拍红地毯上领导人脚下的站位标记。出乎我的意料,这些纸做的标记,是1-7个号码。习近平的站位“1”,李克强站位“2”,张德江“3”。见面会上台时,我注意到,七常委多先往地上扫了一眼,应是在找号码,确认自已的位置。

抓拍完李克强的“2”号位,我移过去拍摄习近平的“1”号位。不少同行站着坐着,围拍地上站位的“1”标记。突然,来自黑龙江日报的一位男记者伸手把“1”标记从地上抓起,捏在手里,扭头而去。正在拍摄的同行面面相觑。我追上前,与他商量,请他把标记先放回红地毯原处,让同行拍摄完你再拿走收藏。这位高个子记者坚拒。他说:反正不是偷的,报警好了。

或许这个“1”号码,有朝一日会再度露面,出现在拍卖行的目录和拍卖锤下。习总书记大概不会知道,在他上任第一天站过的红地毯中央,还有这段故事。

半小时后,七名工作人员卷起了红地毯,开始收走花草。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仪式也变得如此实际和有效率。

任何一个政治家上任后,都有一段蜜月期,或长或短。新政如何,百日之后,应看出一些端倪。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于飞

来源:金融时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