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人民币“入篮” 是重大利好还是双刃剑?

10月1号,人民币被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一举措将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的介绍,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是基金组织于1969年创造的一种用于补充成员国官方储备的国际储备资产。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记帐单位,可以被兑换成能够自由使用的货币。10月1日人民币“入篮”后,特别提款权的价值根据由五种主要货币构成的货币篮子确定。其中,人民币以10.92%的份额位列第三,处于美元和欧元之后,日元和英镑之前。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认为,这一举措是对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一种认可。不过,人民币“入篮”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胜利,而不会重塑市场格局。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这一决定自去年宣布以来,各国央行只是小幅提高了人民币储备。

旅居美国的中国经济学者秦伟平认为,“入篮”对中国政府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入篮”)对改变人民币的国际形象是有一定帮助,但这种帮助有限。另一方面,未来中国政府想大幅量化宽松、解决债务危机的时候它可能会有顾虑,因为好不容易拿到入篮资格,因为五年要一评审,如果说这几年你因为要顾眼前的债务危机,又大量释放量化宽松、印刷大量人民币,比方说十万亿、二十万亿人民币投放市场,那么五年后辛苦拿到的入篮资格可能就会被拿掉。所以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中共官方媒体新华网近日的报道称,入篮后,未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会明显加快,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会显著提高。中国国内也陆续传出声音,人民币将撼动美元霸主地位。不过,秦伟平认为,未来二十年到三十年内,人民币不可能动摇美元的主导地位:

“国际货币有两个基本的要点,一个是作为储备货币,另外一个是在整个国际贸易当中作为结算货币。大家知道现在的国际贸易大部分是由美元来结算,差不多90%,说明美元的信誉比较好。包括一旦市场有动荡或者有风险,不管是经济的风险、政治的风险还是战争的风险,大家会迅速的持有美元,甚至黄金这一类的避险工具。而人民币现在只是刚迈出了第一步。”

《华尔街日报》引述康奈尔大学经济学家、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部主管普拉萨德(Eswar Prasad)的观点分析,中国并没有赢得外国投资者的信任,因为中国没有稳健的金融机构,例如一家独立的央行、值得信赖的法治,和公开透明、相互制衡的政体。这有可能会使全球储备中人民币的持有比例限制在5%-15%。

现在美国的中国经济学者程晓农认为,目前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并且存在贬值风险:

“中国不仅控制老百姓换外汇,外资企业合法的、正当的在中国取得的利润,想要汇出中国,中国政府都在设卡。这说明中国政府害怕。怕什么?怕人民币贬值。”

早前,一些经济学家对人民币入篮存在质疑,认为中国对人民币汇率和跨境流动资本等的严格管控,不符合入篮货币“市场化”的要求。而人民币入篮后,中国政府仍将继续面临国际社会对于其操纵人民币汇率的种种疑虑。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楚天

来源:RFA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