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中国经济 > 正文

财政部再杠央行 中共金融危机应对无计

最近,中共央行官员指责财政部所谓“积极财政”是在“耍流氓”,财政部反击说,财政金融不分家才是金融风险的症结所在。有评论认为,尽管央行与财政部矛盾由来已久,但公开互相批评,还是罕见的,反映出中共管理层对于如何化解当前经济的内部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也侧面说明了,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投资者,对经济下行周期的长期性还没有足够的准备。

财政部回应央行指责:财政金融不分家是金融风险症结所在

7月17日,财政部官网挂出一篇湖南专员办的调研文章《湖南专员办关于防范金融风险的几点思考》。

文章认为,财政金融不分家是金融风险的症结所在:“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就成了把财政和金融混在一起的中间机构,导致财政与金融的不分家。”

该文被外界认为是中共财政部对中共央行言论的一种回应。

7月13日,中共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撰文称,“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

徐忠的言论引发诸多反响,认为徐忠“说了央行很多年想说却没有说的话”,“财政资料不要说人大代表看不懂,我也看不懂”,“财政部将财政风险转嫁金融部门”,“金融机构管不住地方政府的违规融资行为”,“中国的财政部喜欢与美国财政部对比,强调自己的权利太小”,“中国的财政透明度很不够,资讯披露大而化之,缺少公众监督”等等。

路透7月18日报导,中国刚刚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资料显示,中国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仍保持较快增长,但投资的回落以及诸多的不确性显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大,而刚刚开打的中美贸易战亦影响着市场预期,中国股市、汇市、债市等金融市场的动荡难免会有传导效应并波及实体经济,也使得中国防风险重任只增不减。

报导认为,在此背景之下,央行与财政部的互怼不免被市场解读为:一方面要降杠杆,另一方面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央行对资金水笼头的收放掌控难度越来越大,一旦经济下行压力加剧,风险点被刺破,央行有先为货币政策背书的需要。

媒体为央行说话:货币不全是央行印的

7月18日,陆媒老虎财经网刊发文章称,跟基础货币调控一样,央行无法精准控制外汇、财政对广义货币的影响,只能被动去调节银行信用投放对广义货币的影响,是被动配合的角色。

文章举例说,中国特色“准财政”等因素影响投放结构。政府举债有《预算法》的约束,地方政府要花钱,设立了很多表面上是国企,但其实代表地方政府信用的企业,比如城投公司(和以前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由它们举债,去实施一些建设投资专案。银行知道是政府信用,放心放款,从而派生了货币。有限的信贷资源用在这边之后,其他实业能分到的信贷资源就少了,出现了融资难。此时,虽然信贷整体额度是控制得当的,因此M2总体没失控,但是投向不合政策意图,结构失当了。

文章表示,央行有控制货币总量的职责,但不是所有的货币投放管道,都掌握在央行手中。

评论:面对危机中共没有充分的准备

7月18日,市场观察人士“韭菜投资学”发文表示,两个部级单位公开互相批评,此前少见。主要问题是现在经济内忧压力太大,又要稳增长,又要去杠杆,又要防风险,同时要干的事太多,又彼此矛盾,宏观政策调控的空间非常小,事情不顺了,就互相找问题。

文章认为,其核心矛盾其实就是一点:央行觉得财政部钱出的不够多,财政部则觉得,该出的都出了,有钱也不能乱造。

对于地方政府借这么多债,文章认为,央行是有错失的,要不是金融机构设计出这么多产品,地方政府也不会有这么多花样借钱,是金融机构觉得地方政府债务有兜底,利息又多,就主动来出来贷款,现在去杠杆了,想叫财政兜底,怎么可能?

文章认为,央行和财政部的争论,反映出的是中共内部管理层对于如何化解当前经济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也侧面说明了现在局势的复杂。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投资者,看起来都还要做好长期应对的准备。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楚天

来源:希望之声记者贺景田综合报导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