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人民的好公仆陈良宇

—人民的好公仆陈良宇(人民日报,1990)

本文原载1990年4月23日《人民日报》,题目是《父母“失”去一个儿子,群众得到一个公仆——“面疙瘩”区长轶事》,作者:李富昌,刘士安。
      
      “面疙瘩”区长是谁?您只要到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走一趟,别人就会告诉您:那是他们的区长陈 良 宇。陈区长常常加班加点地工作,很晚才能回家。肚子饿了,老让食堂做点面疙瘩充饥,于是就得了这么个风趣的绰号。那么,“面疙瘩”区长的父母到底有什么苦恼呢?
      
      父亲有苦难言
      
      陈 良宇的父亲陈更华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十年动乱中受到冲击,被迫交出家中一间住房。“文革”后,陈更华为归还这间住房四处奔走,可是有关部门很快解决这类问题有困难。就在这时候,陈 良 宇升任市老干部局局长,陈更华顿觉眼前一亮,心想这下总该有点希望了吧。父亲提起房子的事,陈 良宇马上表明态度:“老干部中 要解决这类问题的人很多,我不能先为自家着想。”陈更华见儿子言之在理,房子的事就搁了下来。
      
      1987年5月,陈 良 宇担任了黄浦区区长。消息传开,不少人对陈更华说,这次好了,房子的问题总算可以解决了。可当上区长的陈 良宇尽管忙得经常吃面疙瘩,却没忘记向家里人关照一件事:房子的事要相信党的政策,该解决的早晚也得解决,不该解决的找谁也白搭。他向家人打招呼,不管在何时何地,都要和过去一样,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反映问题,决不能打他区长的牌子。儿子有言在先,父亲虽然想不通,却也从未违反。
      
      去年10月,陈更华怀着最后一线希望,给市长写信反映自己的房子问题,又怕寄信到不了市长手里,便向儿子提出最后一个要求,托他方便时把信面送市长,但是又被陈 良宇拒绝了。为了减轻父母家里四世同堂、拥挤不堪的困难,陈 良 宇把年逾九旬的祖父母接到了自己的家里。
      
      陈更华给市长的信直到如今也没有发出去,房子的事他再也不提了。他说:“家里的事连儿子都不办,讲出去好多人都不信,还有人说我房子解决不了是因为条件太苛刻,我真是有苦难言。”
      
      陈 良 宇从父亲这件事上深知信访工作的重要,在他繁忙的公务日程上,处理群众信访占了重要地位。去年直接写给陈 良 宇的群众来信有304封,经陈良 宇解决或解 释的有235件。陈 良宇还根据来信线索,时常骑着自行车上门家访和实地调查,召集有关部门现场协调,责成限期处理。就这样,好几件疑难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母亲伤心“失”子
      
      陈 良 宇是家中长子,母子感情很深,可现在母亲李谋真讲起儿子来却总是叹气:“良宇自从当了区长后,一年内路过我家门不知多少次,但他进家门来只有两三次,也还是来去匆匆。”
      
      李谋真1987年得了胆结石,卧床休息了几个月。她知道儿子忙,人称“面疙瘩”区长,没让家里人把病情告诉陈 良宇。不久过春节了,母亲大年初一打电话给陈 良宇,让他无论如何回家来团聚。上午11点过后,陈 良宇赶到家里,看到母亲面色不好,一问才知生病的事。午饭刚吃完,陈 良宇就告别父母匆匆走了,说是下午要到区里值班。李谋真算了算,这半年多来母子难得的一次见面才个把小时。事后,陈 良宇捎给母亲100元钱,说公家的小车不能派私用,这钱是让母亲看病时坐出租车用的。
      
      李谋真想起儿子60年代参军后经常给家里写信问安,而如今想见他一面都如此困难,不禁两眼湿润、声音哽咽地说:“良宇当了区长,我却失去了一个儿子。”
      
      李谋真“失”去了一个儿子,黄浦区的群众却得到了一个好区长。陈 良宇常说,黄浦区是上海市的窗口,工作做得好坏,关系到上海和国家的声誉。在区委的支持下,他刚上任就提出了黄浦区各项工作都要争创一流的指导思想。为了争创一流,陈 良 宇全副身心都扑在工作上,连孝敬父母也无暇顾及。去年,黄浦区夺得了10多个市和全国重大项目竞争的第一,陈 良 宇欣慰地笑了。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0423/84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