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中国威胁论、岛链、围堵政策

 

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此处“中国”皆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乃国际关系上一种诉诸对中国采取围堵(英语:containment)的说法,始于后冷战时代各国裁减军备之际,中国因改革开放后大举扩充军备,特别在于海空军在东海及南海的联合作战能力,相关国家产生的忧虑与质疑,此质疑于1995年因南海问题及对台湾领海试射导弹达到高峰,然近年来东南亚国协国家、美日等国的实际作为并非围堵,而是一些防范及牵制。

中国官方一再宣扬其外交理念,希望可借此弭平国际上可能的“中国威胁论”,而不正面从中国军备发展上解除关于中国威胁论的疑虑。[1]

相关各国对“中国威胁论”近年的转变
时至今日,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在冷战后,对“中国威胁论”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或减弱。


新加坡
新加坡在1995年5月13日前往北京某国际企业年会演说时,就道出国际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视中国为商机,另一方面又是威胁。经媒体的报道后,“中国威胁论”更广为流传,特别在当时1995年2月中国和菲律宾(与新加坡同为东南亚国协会员)的背景下,中国当时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正式驳斥该“中国威胁论”的说法,指“中国永不威胁或侵略别国”。

近年来因中国与东南亚国协的关系改善,新加坡的中国威胁论有淡化的走向。


中华民国/台湾
台湾解除戒严后,1990年代初期,台湾人对于中共恶感并不如现在、甚至可以说是台湾弥漫较为亲中的社会气氛;国民党在当时已经使用红色恐怖高压统治台湾人近40年;过去国民党的教育被视为洗脑教育,因此中国国民党的历史教科书对于中共的恶评在当时也被台湾人怀疑。

但是,首先是六四天安门事件、千岛湖事件大幅增加台湾人对中共的恶感;而后95-96台海导弹危机乃中国1995年7月以导弹试射威胁台湾,对后冷战裁军备的国际社会是一大打击,不但台湾人非常不满,而国际媒体也出现围堵中国的主张。

尽管台湾历经对中华民国宪法的修宪上,已终止动员戡乱,不再视中国共产党为叛乱敌人,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支持者经常以台湾人无法接受的方法回应对1947年内战及中华民国政府的看法与立场,并不断以武力展示及外交恫吓台湾。反分裂国家法受台湾民众普遍反对,反而确立中国威胁论在台湾内部政治的地位。

特别是1995年的导弹试射,那时刚经过六四事件、千岛湖事件的台湾,具象化“中国威胁论”的实在性,使“中国威胁论”迄今主导了台湾的内部政治。近年来,由于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党执政,加上中国大陆的人权问题(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权状况)以及不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并部署几百枚以台湾为目标的中、短程导弹,这些都让台湾人民、政府对中国大陆的崛起不得不有所担心、警觉及反感。

随着两岸交流及资讯流通,台湾人的民意有许多改变,由这些改变可以知道,中国威胁论已经深入台湾民心:“中国人”、“中国”、“统派”成为负面用语、支那一词已经被一些台湾人用来攻击中共或中国民族主义支持者、台湾人中的中国人身份认同者的下降及台湾独立支持率的上升。


美国
在后冷战的背景下,1991年12月13日《纽约时报》栏作家Leslie H. Gelb撰写题为“Breaking China Apart”(分裂中国);后有Charles Krauthammer在1995年7月31日的《时代周刊》(Vol.146,Iss. 5)撰文“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为何我们必须围堵中国)。

中国威胁论在新保守派很流行。他们的想法是,美国有特别责任领导别的国家到一个民主的将来,也觉得美国必须当世界唯一的超权国家。但是在整个的美国保守运动,中国威胁论是有争议。美国“商业保守派”非常反对这个思潮,认为贸易和文化接触会对美国和中国双方有利。


日本
2005年12月22日,属于鹰派的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发言:“中国正成为威胁。”这是小泉历届内阁首次有阁僚在公开场合提出“中国威胁论(中国胁威论)”。


印度
中印军事关系的紧张主要在于中国对西藏的持续扩张军备,以及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1998年5月,印度国防部长乔治□费尔南德斯在印度进行核试验后,宣扬“中国是印度潜在的头号威胁”的言论。及后,费尔南德斯本人和其后任逐渐收回这种说法,表示要和中国友好。


国际中国威胁论与中国共产党威权主义
有些观点认为“中国威胁”是来自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威权主义显示出的“不友好”,特别是将美国视为霸权主义的反美情绪鼓动上,藉以排斥国内政体民主化。国际关系学者普遍认为这是中国共产党寻求内政专制合法性的一种外交表现。[2][3]

中国解放军少将朱成虎的对美核武言论曾引起很大的争议。

中国海外民主人士则主张,中国威胁论并非本质上的爱国主义对抗霸权主义,而是中国共产党政权继续一党专政的借口。这一派人相信,民主宪政、保障人权的中国将是充满人道关怀的国家,而中国威胁论自然会弭平。[4]

资料来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3月1日外交部就“中国威胁论”和中日关系等答问.
^ He, Baogang,Yingjie Guo(2000).Nationalism, 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 Downs, Erica Strecker,Philip C. Saunders(1998Winter).“Legitimacy and the Limits of Nationalism”.International Security.23(3):114-146.于2007年10月3日访问.
^ 刘宗正(10).中国威胁论.

*****************************************

岛链
 
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地理边界线所谓“岛链”,是由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在1951年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义,又有政治军事上的内容,其用途是围堵亚洲大陆,对亚洲大陆各国形成威慑之势。

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地理边界线

第一岛链
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琉球群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的链形岛屿带。

在第一岛链的“封锁链条”中,最为关键的是台湾岛。它位于第一岛链的的中间,具有极特殊的战略地位,掌握了台湾岛就能有效地遏止东海与南海的咽喉战略通道。也有了与“第二岛链”内海域的有利航道及走向远洋的便捷之路。


第二岛链
是指北起日本群岛,经小笠原诸岛、火山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帛琉群岛,延至哈马黑拉群岛。


太平洋锁链
是美国目前在亚洲战略部署的重点,而它所要围困的主要目标就是中国,这条锁链是以太平洋上的第一岛链为基础,东起靠近北极的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韩国是这条锁链的中心,而台湾岛和关岛则是中轴,其一直延伸至东南亚中南半岛的新加坡、菲律宾群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等。

**********************************************

围堵政策

围堵政策是指美国在冷战早期的外交战略,目的是限制所谓的多米诺效应,即新兴国家多倒向社会主义苏联,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欧美. 


总览
该思想主要是来自于孤立导致停滞.

历史

近期使用
对萨达姆的伊拉克政权.

 

以上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0427/84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