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朱长超:中共社会科学研究获奖规律论

作者:


            朱长超


我读科学史,深深为一个个重大的发现所振奋。牛顿发现力学三定
律,奠定了力学的基础;法拉第发现电化学三定律,奠定了电化学基
础;化学家们发现倍比定律,定组成定律,奠定了原子论的基础。没
有这一系列发现,科学就是一片空白。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发现也
很重要。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奠定了资本论的基础;弗洛伊
德发现潜意识规律,奠定了心理分析的基础。可惜,中国学者发现的
规律不多。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一件事。

不过,最近从网上看到,有个中国学者研究湖南社会科学研究的获奖
现象,发现了一系列重大的规律。这个老学者粗粗总结,就发现了中
国社会科学研究的规律有近十条之多,每一条都言之凿凿,持之有
据。这是中国社会科学发现的新的里程碑。这些规律的发现,是总结
了中国社科研究经验的结晶,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对于指导中
国现代化事业,其意义也许十分深远。

这位研究者发现了中国社会科学获奖的什么规律呢?一个研究者从湖
南哲学社会科学获奖奖项(特别奖14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28项
和获奖者身份的分析中得出一些重要规律:

“第一,凡是从名称上看是学术著作文章的作者,一般冒得(没有)
官衔。

第二,凡是从名称上看不是学术著作文章的作者,一般都有官衔。

第三,特别奖的获奖人都是官员。

第四,凡是官员的著作文章都有学者打工。

第五,从三等奖到二等奖到一等奖到特别奖,有官衔身份的人逐渐加
多。获奖的级别越低,官员获奖的可能越少;级别越高,官员获奖的
比例就越高,获奖者的官衔也越高。

第六,论著、文章的作者常常人数众多,是一个团队的集体研究。这
个团队必定有一两个是当官的,还有一些学者。凡是作者多的文章,
从题目看,都不怎么样,质量也一般。

第七,凡连续获奖、多次获奖的人,通常都是官员。有人在第八届评
上一等奖,在第九届又评上一等奖。还有几个人在第八届评上两个
奖,在第九届又评上两个奖。这些获奖人都是有官衔的。

第八,大多数刊物的社长主编都有评奖,有的还连续两届评上高等级
奖。”

如果将这些复杂而有点繁琐的规律以一个更简单的规律来加以总结,
可以归纳为一个规律:即官位越大,越容易得奖;越容易得大奖;越
容易多次得奖。以特等奖为例,获奖者有某厅厅长,某局局长,某副
省长,某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某市市长,某市市委副书记,某办主
任,等等。连续多次得奖的,也都是一些党的官员,政府官员,人大
官员。

当然,不是说官员不能获奖,人家有那个学术水平,作出了那种贡
献,他是有权利获奖的,也应该获奖。总体而言,中国官员的水平现
在是越来越了得了,官员之中,博士,硕士满天飞,现在拿个博士之
类的学历,对于有些领导同志来说,如探囊取物。水平高,自然写出
有份量的著作论文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得奖的机会也就越多。以后,
为了发展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建议各个大学研究所、社会科学院,
多聘请一些市长、书记、局长、厅长、主任等当特约研究员。这样,
既能有效地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可以保证他们主持的课题年
年得奖。也许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研究事业的一条捷径。

这些获奖规律启示我们,官学结合,是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的重
要途径。这位研究获奖规律的学者总结的规律的第四条是,获奖作品
除了官员之外,也会有一些学者。显然,有官有学,官学结合,是保
证学术研究质量、保证课题得奖、得大奖的一条宝贵经验。一般而
言,署名者中,前面是官员(业余学者兼专业官员),而第一位总是
最大的官员,或是最有权力的官员。官员的名字一般以官位大小有序
排列;学者们的名字一般都放在后面,尊卑有序。同是学者,也以职
称高低、资历高低有序排列,就像梁山英雄排座位一样。官学结合的
好处是,领导当主角,当主编,提思想,发指示,壮声势,拉关系,
可以比较有效地将课题列入重点课题的行列,也能保证课题的经费来
源。官学结合的另一个好处是,让课题有点学术味道,避免太政治
化。学者也是需要的,没有他们,繁琐的工作就没有人做,总得有人
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有些学者,也乐意跟着领导做研究。一是这种研
究的成功率比较高,论著肯定出版,评审肯定通过,经费肯定有保
证,而且比较丰厚,评奖常常得奖。特别是,跟着领导搞研究,不会
有什么风险。对有些学者来说,跟着领导做研究,这是领导的信任,
何乐而不为呢?前头有领导把关,他们乐于出苦力,可以说是乐此不
疲。

获奖规律的研究还表明,有些领导是获奖专业户。中国以前产生过水
产专业户,刮鱼鳞专业户,养猪专业户。这些专业都是车浆卖水者
流,从事的粗俗工作。有些领导则另辟蹊径,将自己修炼成了获奖专
业户,今年得这个大奖,明年得那个大奖,后年又得了另一个大奖。
又扬美名,又得实惠。只要他们还掌着权,他们通常会不断地得奖。
一直到他们退休或者下台为止。奇怪的是,有些领导在掌权期间,学
术活动成了一生的黄金时期,一会儿得这个奖,一会儿得那个奖,手
忙脚乱,应接不暇。但退休之后,门前冷落车马稀,不要说获奖了,
有时候连发表一篇文章也变得困难重重。看来,有一首唐诗说的道理
不错,略加修改,就更加意义深长: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掌权
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等无权空折枝。

领导和研究者的结合,是现在很流行的一种研究方式。用今天中国的
流行语来说,是“双赢”的,或者说是“三得利”的。某课题请了某
位领导当头,领导答应了,大家觉得脸上光彩,课题的档次也提高
了。后来,课题组写好了前言,让领导过一下目,顺理成章地就成了
领导为该著作写的前言,领导轻而易举地得了名,课题又轻而易举地
得到了领导的表扬(课题组起草的前言里就借领导之口自我表扬了一
番)。领导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会将这个课题提升为重点课题,会
增加经费。你看,双方比大欢喜。此时已经是双赢了。不过,好事还
在后面。出版社看到领导重视,课题意义重大,会主动出版。对于领
导的前言,按特别身份和特别重要的规格给予稿费。此后,该作品评
奖时,不知是评奖者看到领导亲自挂帅的事实,还是虽的什么原因,
自然得到了一个大奖。课题组得了一大笔奖金,出版社也因此风风光
光,不仅销路大增,而且也因出版获奖作品而连连获奖。研究者、出
版者、领导者,这样的三结合,真正是三得利了。

不仅获奖有规律,课题的申报也有规律。而且获奖规律和课题申报规
律基本重合。这个规律是,越是重要的领导,他拿到的课题越大,拿
到的课题越多。他们就像一个大的包工头一样,手里有一大包课题,
利用这点课题,就可以招兵买马。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然后,
将总课题请人打成几个分包课题,再将分包课题招来课题人。当然,
分包课题的经费的总和远远低于总课题经费。比如说,总课题30
万,它分成五个分课题,每个分课题定个2万,将来再将各个分课题
汇综一下,余下的课题费,就全是总负责人的了。因此,现在人们把
容易拿到课题的人称为老板。其余的研究者都只是打工者而已。研究
发现,总课题专业户和获奖专业户常常是重合的,是互相促进的。手
里的课题越多,经费的来源就越多,手下的兵也多,也越容易获奖。
而得奖多,则是收入也多,名气也响,又越容易拿到更多更大的课
题,如果有人不懂什么叫马太效应,这些课题专业户和得奖专业户的
例子,就是马太效应的最好说明。

与历史相比,这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一项新的创造。中国社会科学
研究的先驱人物,如蔡元培胡适鲁迅,他们还不太懂得“胆子更
大一些,步子更大一些”的革命的硬道理,还是死守着君子谋道不谋
食的老规矩。因此,他们似乎都没有参加过这个重点课题,那个重点
课题,他们也没有得到过今天的领导同志轻而易举地获得的这个大
奖、那个大奖。我们的领导在这方面确实是远远超过了古人和前人
了。这真正印证了“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大道理。

如果这些课题的研究确有重大意义,确有质量,大家一起分享胜利成
果,皆大欢喜,也是应该的。问题是,这些获奖者研究成果,真的会
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吗?真的能鼓舞学者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
性吗?真的对国计民生有什么推动作用吗?当然,不能说绝对没有。
但是,多数的获奖作品只是大家演一场戏罢了。大家心里明白,只是
送几块匾、送几个钱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物罢了。对于有些人来说,
热闹一下,完成一个例行公事,可以写进汇报,写进政绩,完成了一
件日常工作。人们决不认真地以为真的有什么意义。甚至可以说,那
些所谓的获得大奖的作品,常常是没有多少社会效应的。有时候,整
个获奖课题的厚厚的一叠报告,连课题组里的研究者、评审者也从来
没有认真仔细地通读过。研究者通常只是将自己分包的一部分交差了
事,他们领会自己的打工身份。几个评审者也会翻翻这些作品的目
录、前言,但决不会认真地看。因为如果认真地看,那太花精力和时
间了,从投入产出看,那是非常不经济的。参加评奖的人通常是所谓
的著名学者。这些著名的学者又带着一群博士研究生、每年要让他们
评的博士论文、硕士论文、获奖论文总有一大堆。对他们来说,能者
多劳,够他们辛劳了。因此,别人也许看着神圣,对他们来说,只是
例行公事罢了。他们通常很知道什么论文该评什么奖,什么作品必须
评个什么样的奖。非常奇怪的是,一部获得大奖的作品,其获奖之
日,也正是它死亡之时。奖状一拿,奖金一分,此后便没有人想起它
了。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网络文摘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0528/88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