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四川金沙遗址中挖出一座规划神秘的商周宫殿

昨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遗址工作站公布,经过一年的考古挖掘,在黄忠街办辖区内,发现金沙遗址商周时期大型宫殿遗址。这和之前同样在黄忠发现的两处金沙遗址大型建筑遗址,共同构成了金沙遗址黄忠村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共计约1万平米。专家介绍,这项重大的考古发现,

之前发现的金沙祭祀区,进一步证实金沙遗址是继广汉三星堆之后的古代蜀国第二都城。

    有力证明

    这是古蜀国第二都城

    国内、省内多名知名考古学家,都先后来到发掘现场指导。不少专家认为,这是金沙遗址继2001年祭祀区发现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

    1999年,考古专家们在黄忠“三和花园”地点,发现了5座商周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最大的一座基址面积约为438平米,长54.8米以上,宽8米。 2006年~2007年,又在“金牛城乡一体化5号A地块”发现了3座商周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最大的一座基址约为221平米,长23米,宽约9.6米。这次挖掘出的F160、F161两座大型建筑基址,与前两者的时代相当,结构相同,建筑走向一致,位置毗邻,应属于同一建筑群的不同组成部分。它们所组成的大型建筑基址,具有等级高、规模大、结构严谨、布局有序,与金沙遗址同时期的中小建筑基址有明显的区别,应属于金沙“王都”最高统治者使用留存的重要遗迹区———宫殿遗址区。其中,前两处基址,距离这次发现的基址,直线距离都约为30米左右。

    张站长介绍,金沙遗址黄忠村大型宫殿遗址区的确认,和之前发现的金沙遗址祭祀区,进一步证实,金沙遗址是继广汉三星堆后的古代蜀国第二都城,意义重大。这也表明,成都是中国惟一一座3000年来没有改变城址的城市。它的发现,为考古专家们研究古代蜀国的都城布局结构,研究金沙王国的都邑形态、布局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为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物证。

    规划神秘

    隔河相望代表什么?

    金沙遗址宫殿,和中国商周时期的其他宫殿建筑相比较,共同点很多。

    在建筑方式上,普遍使用木骨泥墙方式构建墙体,对称等距离埋设大型木柱用以承重;在建筑结构上,主体建筑外都建有廊庑一类的附属建筑;在建筑群空间结构上,都普遍采用“前朝后寝”的复合四合院式布局方式;在室内空间划分上,采用横向平列式的分割形式,主体殿堂的空间分割,一律为横向分割,各室平行分列;单体建筑的规模上,大小相当,面积大都在100~500平方米。

    但它也具有不少独特之处。金沙遗址黄忠村宫殿建筑中,未发现夯土台基遗迹,都是平地挖槽建设。这或许和南方地区多雨多潮湿的自然环境有关。成都平原早期城址群和三星堆遗址的城墙的构筑方式,也是采取平地起夯,斜坡堆筑的修筑方式。而中原地区的宫殿,多采用“三代”的夯土台基。

    中原地区三代宫殿建筑群的空间闭合意识很强,往往用围墙、廊庑、庭院和主体建筑组成一个闭合严密的独立空间,与外界隔离开来。而金沙遗址黄忠宫殿基址的建筑风格要开放得多。虽然仿照了中原地区的复合四合院式布局方式,但单体建筑之间各自独立,互不联属,闭合并不严密,目前也未能发现专门的围墙将宫殿建筑与外界隔绝。它可称之为“散点式”的布局结构,或许同古蜀人独特的宗教文化有关。

    金沙遗址的宫殿区在北,祭祀区在南,两者隔着摸底河两两相望。这和三星堆遗址宫殿区在北,祭祀区在南,两者隔着马牧河相望的结构有着惊人相似。这种具有神秘性的规划,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和其他的都城遗址不同,或许也和古代蜀人的宗教文化有关。而与此相比,中原地区则将宫殿区同重要的手工业部门规划在一起。金沙遗址黄忠宫殿基址,是我国早期古代建筑模式多元化的杰出代表。

    规模宏大

    “金沙宫殿”初露轮廓

    挖掘现场在黄忠街办辖区内黄忠村7组一工地,这里也是金沙遗址文化遗存的重要分布区。南面约700米处,就是金沙遗址祭祀区,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清理工作。站在工地上,放眼望去,地面上用不同的颜色标识出宫殿基址的所在。其中代号为F160、F161的都是同一时代的宫殿基址,而其余5座建筑为其他建筑基址。窑址、灰坑、柱洞都清晰可见。

    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金沙遗址工作站站长张擎介绍,这处遗址是在去年4月对该工地做文物勘探时发现的。当年5月,便开始考古发掘。考古工作人员共布探方18个,加上扩方面积,揭露总面积约2750平方米。共发掘出商、西周时期大型建筑基址7座,窑址 4座,灰坑33个,灰沟2条,出土陶器、玉器若干。目前,考古人员已经将大型建筑基址完整揭露出来,并对局部进行了解剖发掘。下一步,还将继续进行发掘工作。

    其中,F160、F161方向为西北———东南向,年代约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在这次发现的7座建筑基址中年代最早。它们的平面都为长方形,两座房址平行分布,南北相对,相距17米。建筑形式完全相同,都是以木骨泥墙为墙体,以大型木柱承托屋顶。它们应属于同一时代一组建筑的不同部分,是宫殿基址。其中,F160长31米,宽8.25米,大部分柱洞间距在1.2米~1.5米之间,柱洞直径约0.2米~0.3米,檐廊宽2.4米,已揭露面积约330平方米。F161长50米,宽8.4米~8.5米,柱洞直径约0.2米~0.3米,檐廊宽2.8米,已揭露面积约560平方米。

    考古工作人员将这7座建筑基址分为四期,其中宫殿基址F160、F161为第一期,年代约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第二期F159,应该是一座典型干栏式建筑。F157、F158为第三期,是木骨泥墙建筑。F155、F156为第四期,也是木骨泥墙建筑。这几座建筑的年代约为西周早期至中期。

    本报记者 刘婷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成都商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0614/91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