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长篇连载 > 正文

蒋介石:俄共在中国所使用的各种战术之综合研究

 
补 编  俄共在中国叁十年来所使用的各种政治斗争的战术,及其运用辩证法的方式之综合研究

  本书各编中所叙述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俄共及其傀儡中共与我们的「和平共存」,在实质上就是他侵略我们中国的一种基本策略。战争失败了,他就要求和平共存。待他实力长成了,他就要破坏和平谈判,发动武装叛乱。而且他正对我们和平谈判的时候,也就是他对我们准备武装叛乱的时候。这就是他「辩证法」所谓「矛盾的统一」和「对立物的转变」。所以我们对共作战,必须观察并把握他的战争思想及其行动规律,-能判定自己所取的战略和战术是否正确。我们与共党相持叁十年之久,第一个经验就是依据辩证法来研究其战争思想,并把握其行动规律。而且我们认为要拿这一实际经验所得的各种作战方式,公之於世,尤其是对於自由世界反共国家,更有其贡献。故特在本书各编之後,另成一编,为之补充,以供参考。

第一章  退却、防御与攻击

     每次莫斯科提出「和平共存」的口号,一般人总以为苏俄是在退却。但从俄共和中共对华侵略的历史过程中,我们知道他「和平共存」的要求,有时他用作退却的掩护,有时他用作防御的手段,也有时他用作攻击的方法。

     (甲)退却 二十四年(一九叁五年)八月,莫斯科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决定了「统一战线」的战略。共匪即展开其「人民阵线」的活动。(注一)到了二十五年二月以後,匪军困处陕北,无法生存,乃自延安发出「停战议和」的通电。此後他就要求与国民政府和平商谈,至二十六年(一九叁七年)二月,订定了四项原则。这就是他提出「和平共存」的要求,来掩护他的退却,最显明的实例。(注二)

     (乙)防御 共匪为了防御而要求与我们中国国民党及国民政府和平共存与合作,最早的事例,就是民国十五年(一九二六年)叁月二十日广州定乱之後,鲍罗廷接受本党「整理党务办法」。(注叁)中共这时的和平协议,其作用是保持国共合作,准备在北伐过程中,再对本党伺机反噬,这就是他运用「和平共存」来作政治上的防御战的实例。

   [377]  到了抗战时期,中共与国民政府五次和谈,他就是从防御转变为反攻,第一次至第叁次和谈,还是掩护匪军的发展,到了第四次及其後的和谈,那就是他政治上的攻击战了。(注四)

     (丙)攻击 共匪以「和平共存」为攻击的手段,最显明的事例,就是抗战结束之後的和平商谈。(注五)这次和谈乃是他对国民政府的政治上积极的攻击战。

     我们要判断苏俄及其国际共党的行动规律,首先必须把握他对於防御与攻击,以及退却与前进,是依据辩证法的矛盾律和质变律来运用的。谁都知道,军队的退却是为了反攻,防御是为了攻击。但是共党的战法不止於此。他的退却不仅是为了反攻,他的防御不仅是为了攻击,并且他的退却和防御,同时使用,而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就是分散敌人的力量而集中自己的力量,松懈敌人的斗志而加强自己的斗志。尤其是他退却或采取防御的态势之时,乃积极施展其政治心理渗透战术,从敌人的内部瓦解其反共壁垒,并分化其反共盟友,而後施行其最後的一击。我们把握他这一特点,-能看出为什麽苏俄和国际共党,无论在其退却、防御或攻击之时,都可运用「和平共存」的口号了。

   (注一)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七节,第六七至六八页。

   (注二)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六节,第六六至六七页;第十一节,第八零至八叁页。

   [378](注叁)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叁节,第叁八至四叁页。

   (注四)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一节,第八零至八叁页;第十六节,第九一至九四页;第二叁节,第一零七至一零八页;第二十八节,第一一六至一一八页。

   (注五)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六节,第一叁九至一四一页;第十四节,第一五八至一五九页;第二十一节,第一七五至一七七页。

补 编  第二章  中立主义、统一战线与孤立战术

     我们再进一步分析俄共与中共「和平共存」的斗争方式,就要对他的中立主义、统一战线与孤立战术加以检讨。

第一节  中立主义

     中立战术乃是国际共产党「和平共存」的主要战术。「和平共存」不过是一个口号与一种姿态,而其中立战术-是他具体的斗争方式。今分两项,说明如下:

     一、先说明共党怎样施展其中立主义的斗争方式。共党对於中立[379]者的要求,最初甚为平常。第一、他不要求中立者来帮助他,只希望中立者不去帮助他的敌人;第二、他不要求中立者附和他,只希望中立者反对他的敌人;第叁、他只要求中立者不帮助双方,只希望其反对双方,就是要中立者对双方一齐批评,一齐斥责。如此第一步先使其中立化,再进一步就使其批评政府、反对政府,而在无形之中,使他弃离政府,自陷於孤立。一到匪势猖獗,政局动摇的时候,这些中立者乃自然而然,不得不向共匪附和靠拢了。这样岂不是完全达到他中立战术的目的?其实例如下:

       (子)民国二十四年(一九叁五年)九月以後,所谓「抗日救国同盟」的各种活动,就是中共对国民政府施展其中立战术。(注一)

       (丑)抗战的末期及战後,所谓民主同盟的各种活动,也是他的中立战术。而其在民国叁十五年,对美国调处国共问题的外交斗争,亦不外乎这一中立战术之运用而已。(注二)

     二、再说明共党怎样助长其中立主义的实施。共党为要克服敌人的意志,改变敌人的阵容,首先就要混淆你的耳目,变乱你的印象,使国家社会中,是非混淆,利害不辨,务使一般民众,惊惶恐怖,无所适从。而最後只有慑服他的淫威,接受他的意志。这种方式,可以[380]助长中立战术与和平商谈,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其实例如下:

       (子)抗战胜利之後,国际共党的宣传攻势,使一般人误认苏俄侵华第五纵队的变乱为中国的「内战」,同时误认我政府维持政治社会秩序的戡乱军事为「制造内战」。(注叁)

       (丑)就在这个时期,共党透过其外卫「民主同盟」,利用「民主」和「自由」的口号,在政府和社会中,或正面提出主张,或侧面散布谣言,使一般中立者是非不明,利害不分,对政府与共匪一齐斥责,一样反对,而认为中国只有一条出路,就是进行和平商谈,组织联合政府。(注四)

     中共这两次对於中立主义,有两种不同的用法。我们先对统一战线和孤立战术,加以说明,然後再分析这两种用法不同之所在。

第二节  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是莫斯科及其侵略工具国际共产党的攻击战的主要方式。而在中国,中共曾经多次反覆使用这个战略,来进攻我们中国国民党与国民政府。兹举其最重要的二个事例:

     第一次是民国十一年(一九二二年)八月以後,中共对我们本党[381]提出统一战线的要求。十叁年我们本党改组,中共即在「统一战线」的口号之下,与我们合作,并使其党员加入本党。(注五)

     第二次是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以後,中共要求与我们「一致抗日」,并且他接受了国民政府的四项原则,实行参加抗战。(注六)

     共党的统一战线,在形式上是联合盟友,共同对付一个敌人,但在实质上,他是在对敌人作战的过程中,从盟友的背後,扼杀他这个共同作战的盟友,达到他自己建立苏维埃政权的目的。一九二零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与社会革命党谈判合作,列宁对他的党徒说道:「要记住这一个不可靠的友人,也就是一个敌人。」(注七)一九二四年,季诺维也夫对共产国际第五次大会说:「我们不必对社会民主党人说明:我们不与其他劳动党结成统一战线,是因为他们的领导者是反革命的话。我们宁可告诉他:我们准备与你们结成统一战线,只要你们的领导者接受这些基本条件(大家都知道,这些条件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中共匪党,屡次与我们在统一战线中的和平合作,也就是这种态度和作风。到了後来,他无法在统一战线中并吞我们,於是就要与我们决裂而对我们作战了。这就是他的「统一战线」本来的目的。

第叁节  孤立战术与反孤立战术

   [382]  要攻击一个敌人,先要孤立这个敌人。要攻击一个战场,要先孤立这个战场。孤立敌人的方法,是离间他的同盟者,瓦解他的阵营。孤立敌人战场的方法,是切断他的左右翼,破坏他的後方交通线。这是任何一个将领指导作战时,应有的军事常识。共党把这个军事作战的方法,应用於政治作战,而构成他的孤立战术。

     共党为了巩固他自己的组织,绝对要封锁自己的战场,不许开一道门,甚至留下一点空隙,让敌人渗透进来。但是共党为了防制他自己的孤立,并展开他自己的工作,绝对反对其所谓「关门主义」。列宁在一九零二年说道:「这-绝对需要的,是首先在自己与别人之间,划一条界线,只是单独的、特定的、排他的、把无产阶级分别出来。然後我们必须宣布,我们要求所有的人解放,要向所有的人号召,要向所有的人申诉。」(注八)这就是共党的反孤立战术,而其所谓「既斗争,又联合」的统一战线,也不过是他反孤立战术的最高方式而已。

     中共的反孤立战术及其孤立战术,是他经常使用的政治斗争方式。今举其最显着的实例於下:

     一、民国二十叁年十月,赣南的匪军,化整为零,逃出我国军的封锁线。此後透过其中共的外卫「抗日救国会」,组织「人民阵线」,打破其政治孤立的状态。直至二十五年五月以後,陕北的共军向我[383]政府投诚,中共与其他政党,以同等地位,参加对日抗战,他的反孤立战术-得到新的发展。(注九)

     二、叁十五年一月至五月,史达林对我政府,施用其中立战术,同时亦就是孤立战术。他企图离间中美的合作,使我们中国陷於孤立地位。但是他这一孤立战术,当时为我们防止,故未达到其预期的目的。(注十)

     叁、叁十四年抗战胜利结束之後,共匪通过其外卫「民主同盟」,以中立主义的伪装,对我政府施展其孤立战术。(注十一)

     四、叁十五年一月,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中共亦在会议的内外,展开其孤立战术,企图联合各党派,以「民主自由」的口号,和「联合政府」的要求,来打击国民政府。但是我们政府代表,在会议举行之初,即提出「扩大政府组织案」,并宣布其「结束训政,实施宪政」的方针。这一着,打破了共党的孤立战术,反而得到各民主党派的支持。於是共党乃只有拒绝参加国民大会,以致国大召开的日期,不得不从这年五月五日,延展至十一月十二日。(注十二)到了十一月十二日的会期,各民主党派应出的代表都报到了,而中共及民主同盟仍拒绝提出代表名单,参加大会。(注十叁)他所施展的孤立战术完全失败,就转而实行其全面武装叛乱了。[384]

第四节  统一战线、中立主义与孤立战术的并用

    共匪与我们的「和平共存」,最显着的两次,都是把统一战线、中立主义与孤立战术并用。这叁者并用,乃使其「和平共存」与中立主义发生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民国二十五年以後,共匪对我国民政府,是战略的防御与战术的攻击。具体的说:当时共匪「和平共存」的要求,在战略上是为了防御我们对其残馀部队继续围剿。所谓「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就是这个战略防御的口号。而其所组织的「人民阵线」,就是他这战略防御之中的一种反孤立战术。同时,他通过抗日救国会所施展的中立主义,却又是对於国民政府的攻击。在其要求「两党合作抗日」的运动中,把一切侮辱和诬蔑,如「法西斯」「不抗日」种种名词,加到我国民政府的头上,使我们国家与政府的信誉,受到莫大的损害,而为共匪来开拓他政治发展的道路。所以我们可以说:共匪这次的「和平共存」,是战略的防御与战术的攻击。

     二、抗战结束以後,共匪对我国民政府的和谈,却改变为战略的[385]攻击与战术的防御。换句话说,他的「和平共存」,在战略上是为了瓦解我们反共的势力,束缚我们国民革命军的双手,以便利他的进攻。但是他在战术上,却采取防御的态势,并提出和平的要求。他只是要求得「和平」,争取「民主」,只是要求党派退出军队和党派退出学校。他博得一般社会的同情,和一般投机取巧和随风转舵的人们的鼓掌和喝彩,来施展其对我国民政府的孤立战术。所以我们说:这次和谈,是他战略的攻击与战术的防御。

     叁、俄共指使其侵华工具之中共,对我们中国屡次使用的统一战线、中立主义和孤立战术,由上述已可了解其大概。今再就俄共对整个自由世界,在其「和平共存」的烟幕之中,所施展的混淆国际视听,转变世界反共阵容的方式和步骤,亦略加说明:

     (子)一九一七年布尔雪维克政权建立之後,俄国的共产主义对於西方资本主义,成为严重的威胁;他的苏维埃制度和计画经济,亦对世界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发生破坏的作用。正在这个时候,世界反共运动之中,法西斯主义乃复乘机兴起。因之当时俄共就一面进行其和平外交,甚至加入国际联盟;一面更采取统一战线和中立战术,促成民主国家与轴心的斗争。於是极权主义的苏俄竟一变而为「民主国家」,而且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这个最民主的国家,在第二次大战中,乃乘其民主盟友以其全力对轴心国家作战的时机,在[386]国际会议中,骗取他们的诺言,作为他战後侵略中国和并吞东欧的张本。

     (丑)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後,苏俄的侵略行为,迫使自由世界不得不结成反侵略阵线,以自卫图存。於是俄共重新施展同样的政治战术。他第一步,以「和平共存」的口号,来欺骗民主国家,使之松弛其反共斗争,动摇其反共立场;第二步以中立主义的战术,来挑起东方民族与西方国家的冲突,使自由世界自启分化,自相矛盾,而陷於一团混乱之中。於是侵略主义的苏俄乃竟自居为「和平势力」,而且是「和平」的代言人。

     在俄共这一和平共存阶段之中,中立主义乃是其主要的枢纽。「中立」对於一个个人,好像是「自由」,其实他是要使之「是非不明」,不负其应有的责任。「中立」对於一个国家,好像是「独立」,其实他是要使之「敌我不分」,失去其应有的立场。俄共的中立主义,就是要叫自由世界一些国际政客们「是非不明」,一些非共国家「敌我不分」;而他更可在这错综纠纷的环境中,施展其矛盾战术:以其敌我不分,他就可混淆视听,扰乱阵线;以其是非不明,他更能颠倒黑白,以假乱真。然後他-能对反共国家实施其各个击破的手段,对非共国家展开其「和平转变」的技术。

     综括上述,在分析共党的统一战线、中立主义和孤立战术这叁种[387]斗争方式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於辩证法的矛盾律和否定律之运用。苏俄及其国际共党为了从群众中瓦解敌人的阵营而增强自己的盟友,他就运用其统一战线。他为了从群众中削弱敌人的组织而准备自己的进攻,他就运用其中立主义。所以在本质上,统一战线乃是共党对矛盾律的运用,而为其攻击战略的张本;中立战术乃是他对否定律的运用,而为其防御战术的张本。至於孤立战术和反孤立战术,则在其整个战略计画之中,发挥其攻击和防御二者并行不悖的作用。但在实际上,他把这叁者综合运用,而形成上述两种斗争方式,其一为战略上的防御与战术上的攻击,其二为战略上的攻击与战术上的防御。於是和平共存与中立主义,也就发挥其积极的作用,而都成为他攻击的武器了。

   (注一)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七节,第六七至六八页。

   (注二)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七节,第一六四至一六六页。

   (注叁)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二节,第一五叁至一五六页。

   (注四)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叁节,第一五六至一五八页。

   (注五)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六节,第一七至一九页;             第八节,第二六至二九页。

   (注六)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节,第七二至七九页。

   (注七) 列宁全集(俄文本)第二十八册一四叁页。

   [388](注八) 列宁全集第六册五九页。

   (注九)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六节,第六六至六七页;            第十一节,第八零至八叁页。

   (注十)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一节,第一五二至一五叁页。

   (注十一)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叁节,第一五六至一五八页。

   (注十二)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一节,第一七五至一七七页。

   (注十叁)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叁节,第一八零至一八叁页。

责任编辑: 吴量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0715/95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