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长篇连载 > 正文

蒋介石:和平谈判与停战协定

 

第叁节  奇袭

     秘密、机动、伪装、诈术,都是攻击构成奇袭的条件。这些都是中共所惯用的手段,所以他历来在政治战、宣传战和军事战上,常能施展其战术的奇袭。兹分别说明如下:

     一、在政治战上,中共对我们政府进行其斗争,常从一个方式转换为另一个方式,而使其新斗争方式发挥其奇袭的效用。即如其在军事作战中,突然提出和议;又如其在和谈进行中,突然施行武装攻击,乃使我们政府陷於被动的地位。这都是他惯用的战法。

     二、在宣传战上,共党认为「最好的防御是攻击」。这一原则在他的宣传战上更是应用得最得意的。当敌人对他的甲点施行攻势宣传,而使其无法辩护时,他转换一个角度,就是在其敌人猝不及防的乙[421]点上,施行奇袭。如此乃使其敌人不能不放弃其对甲点的攻势宣传,而转换为对乙点的守势宣传,而其敌人的宣传战亦即从主动转为被动。这也是他惯用的战法。

     叁、在军事战上,共匪自夸其「红军的作战,一般都是奇袭」。但这是在其敌人进入他匪军所组织的民众及其游击战所能达到的地区之内,不能不分兵防卫自己的阵地,因而陷於被动的地位,他-能集中其兵力,而施逞其突击和奇袭。反之,如其敌人步步为营,坚壁清野,使匪军无法展开其游击战,亦无从寻找空隙来进行其突击,那他的奇袭即无所施其计了。

     民国十九年十二月国军第一次围剿开始,至二十二年一月第四次围剿结束,匪军的战法,是以游击战,牵制我们国军的正面或侧翼,而集中其兵力,向国军的两个部队之间的空隙,对国军实力比较薄弱的部队的侧翼或後方,迂回突袭。第一次围剿的龙冈之战,第二次围剿的富田之战,第叁次围剿的良村之战,以及第四次围剿的黎川之战,匪军的奇袭都得了手。

     但是我们第五次围剿,采取战略的攻势,和战术的守势,处处设防,步步为营,束小了匪区的范围,使他的小部队不能展开其游击,而他的主力亦不能施逞其突击。以前四次围剿时期,匪军的一切调度,必期其第一个战斗能够得手,来影响其整个战局。到了第五次围剿时期,他第一个战斗,即第二次黎川会战,完全失败,以後他展转作[422]战於我们国军的主力与碉堡之间,始终不能取得主动,获致胜利。到了最後,他就只有化整为零,向西逃窜了。

第四节  宣传战

     宣传战是使用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影响敌人的心理和情感,使其依照我方的意志而思索和行动。我们知道,战争的目的是要使敌人屈从我方的意志。宣传战乃是直接诉诸敌人的意志,使其动摇、改变或屈服。所以宣传战就是俄共不使用军事武器,不进入军事战场,而击败其敌人的主要战术。

     要使敌人接受我方的宣传,必须将宣传隐蔽起来,使敌人不知其为宣传,他-能接受。俄共不承认宇宙间有什麽真理。但他偏要用「真理」的名义来说服群众,或克服敌人的意志,这「真理」在其本质1上,不过是隐蔽宣传,使群众或敌人不知其为宣传而予以接受的一种武器。所以我们绝对不能从俄共及其国际「同志」和同路人的文字语言中,发现任何真理。我们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国的共党的宣传,都是撒谎诬陷,欺世骗人的诈术。共党的宣传战的特徵如下:

     一、诡辩 共党认为唯物辩证法是他的思想武器。他的唯物论是[423]要打破他人的一切理想和信仰,他的辩证法就是运用其诡辩,使他人相信宇宙间一切现象都是矛盾和斗争,而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这一诡辩,到了中共的整风运动,否定民族性,甚至否定人性,而认为人类只有阶级性,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极点!他为什麽这样做?他是要准备我们中国抗日的民族战争,转变为阶级战争,以便其出卖民族,制造其俄共傀儡苏维埃政权。所以他必须经过这样一个整风运动的阶段,先使其一般干部丧失其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然後-能达到其最後目的。(注十五)

     二、造谣 听信谣言也许是一般社会的习性。共党利用这一社会弱点,乃以传布谣言来夸大他的力量,打击政府的威信,动摇国际观感,制造社会恐慌,瓦解反共心理,这是共党在宣传战中,最重要的一种战法。例如抗战期间,他时常散布谣言,说国民政府与日本秘密进行和谈。更进一步他又利用这种谣言,作为他对国际宣传的资料,使盟国人士相信我们国民政府内部有投降派,要对日妥协,乃是为了要对共党发动「内战」的原故。(注十六)

     又如叁十七年戡乱期间,共党及其外卫团体,散放谣言,说我们政府与他要求和谈,以造成社会的疑团,希望和谈的实现。到了他宣传奏效,一般人国家非和谈即无出路的时候,他又散放烟幕,说「蒋总统要下野,-有和谈」了。(注十七)

   [424]  叁、撒谎 对群众的宣传要简单,要反覆,-能发生影响。共党的宣传战,更进一步,惯用「假逻辑」,制造一种简单的口号,反覆鼓吹,来欺骗群众。即如共党及其外卫团体所宣传的「反共即是法西斯」,就是一个假逻辑(注十八)。事实上,共产主义和法西斯都是反对民主政治的。我们叁民主义国民革命的目的,是建设中国为民主国家。所以我们反共,亦反对法西斯。但是共党为了破坏我们剿匪戡乱的政策,乃提出「反共即是法西斯」的口号,使一般人误信共党要民主,要自由,甚至误信他是民主党派,和土地改革派,反而指我们的反共是独裁、是法西斯。(注十九)

     四、威胁 我们如对於某一问题,发表意见,提出两个以上的解决方法,这是讨论,而不是宣传。对於群众的宣传,一个问题,只给他一个答案,-能发生影响。共党对於这一要诀,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极限。他的宣传,常为狂妄的武断,且带有猛烈的威胁性。他要屈服你的意志时,他就在中外的社会上,发动无数的报刊、无数的会议、无数的讨论、无数的耳语,无形的来攻击你,但在表面上,他好像是劝告你,而实际是威胁你。他一面与你和谈,而另一面对你威胁,这种威胁的宣传战,最显着的实例,就是民国十四年至十五年之间,本党中央在广州时,一般党员几於没有人敢说一句反共的话,而本党中[425]央到後来也就几於完全被他控制。(注二十)又如叁十五年至叁十七年之间,一般政治和社会人士,几於没有人敢反对和谈,也没有人敢提戡乱动员了。(注二一)由此可见共党的威胁宣传,在社会政治上的影响如何了。(注二二)

第五节  矛盾律与否定律的运用

     共党的伪装、诈术和宣传战,就是他对辩证法的矛盾律和否定律的运用。例如他以政治战术掩蔽其军事战术,以防御的姿态掩蔽其攻击的行动,以及其宣传战乃是诡辩与撒谎,诱惑与威胁的结合,都是基於「矛盾的统一」的原理。又如他以和谈否定敌人对他的战斗,同时又以战斗否定他与敌人的和谈,就是基於「否定之否定」的法则。总之,共党的宣传战法,不仅是无恶不作,而且是无中生有。尤其是他虚构事实,捏造伪证,至於指鹿为马,张冠李戴,更是他认为宣传的道德。他如以「人」为对象的宣传,乃可使魔鬼变为上帝来造就他,亦可诬上帝为魔鬼来毁灭他。他如以「物」为对象的宣传,乃可使地狱变为天堂来诱惑世人,亦可指天堂成为地狱来恫吓世人。因此更可了解共党的外貌宣传,是与其实际行为完全相反的。最显明的是他自己剥夺民众的自由,而对政府要求一切政治自由。他所侵占的地区[426]以内,完全是黑暗和控制,而对外宣传他政治的民主和光明。他所谓「人民」,就是榨压人民的共党本身。他所谓「解放」,就是奴役。他所谓「和平」,乃是战争的另一方式。他所谓「共存」,就是由他单独统制的变相。所以他所扮演的笑容,亦就是他最狰狞的另一面目。这是我们自由世界,对俄共卑劣的宣传战法,应该彻底认识,而且必须予以随时戳穿和反击,那-可打破他一切宣传的邪恶伎俩,而不为其挑拨离间的诡谋所乘,亦不为其威胁利诱的诈术所动。这是目前团结反共力量的第一要务。

   (注一)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八节,第二六至二九页。

   (注二)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节,第叁一至叁叁页。

   (注叁)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一节,第八零至八叁页。

   (注四) 毛泽东妄以叁民主义为其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最低纲领」,而以社会主义为此阶段的「最高纲领」。其实,他所谓「新民主主义阶段」,仍为过渡阶段,他要从此过渡到苏维埃的阶段,-是他所追求的目的。

   (注五)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六节,第一七至一九页。

   (注六)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叁节,第叁八至四叁页。

   [427](注七)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五节,第一一零至一一二页。

   (注八)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四节,第一零八至一一零页。

   (注九) 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五节,第四八至五二页。

   (注十) 共匪企图转变我抗日的民族战争为内战,参看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六节,第九一至九四页。他利用「民主联合政府」的口号来打击国民政府,参看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叁十一节,第一二叁至一二五页。

   (注十一)本书第二编第二章第四节,第二叁四至二叁五页。

   (注十二)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四节,第一八叁至一八七页。

   (注十叁)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节,第一七叁至一七五页。

   (注十四)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八节,第一九叁至一九四页。

   (注十五)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四节,第一零八至一一零页。

   (注十六)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六节,第一一二至一一叁页。

   (注十七)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六节,第一九零至一九一页。

   (注十八)勒朋所着「群众」,英译本,六六页至六七页:「一连串的逻辑的辩论,是群众根本不能了解的。可以说,他们并不推理;或是说,他们是假推理,他们不受推理的影响。[428]....群众所接受的判断,只是加给他们的判断,而不是他们讨论所达到的判断。」共党使用假逻辑作宣传,即是如此。

   (注十九)本书第二编第二章第叁节,第二一七至二一八页。

   (注二十)本书第一编第二章第十二节,第叁六至叁八页。

   (注二一)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二节,第一五叁至一五六页。

   (注二二)一九叁叁年德国宣传专家哈达莫夫斯基所着「宣传与国家机构」,以为「宣传与恐怖不是相反的。事实上,暴力可作为宣传中必要的一部分。暴力的作用,是激起群众的注意,使其受宣传者意志的操纵之闪电式的效力。」纳粹主义的宣传如此,共产主义的宣传更是如此。

第八章  和平谈判与停战协定

     共匪在「和平共存」的口号之下,有两种斗争方式,最容易使自由世界认为他真是争取和平,或真是实现和平的途径。

第一节  和平谈判

     一般人认为和平谈判是从战争转入和平的途径。凡是苏俄或中共要求「和平谈判」的时候,自由世界的人们,立刻认定他是不再作侵略战争,而愿意和平了。其实共党的「和平谈判」不是和平的途径,而是战争的一种方式。所以他的和谈,不是为了达到和平的结果,而是为了达到作战的目的。以中共匪党与我们国民政府历次的和谈为例,和谈的作用有下列的几种。

     一、和谈可以延缓我们对他的攻击。如民国二十五年五月五日,共匪提出「停战议和」,就是缓兵之计。(注一)

     二、和谈可以掩蔽共匪的武装变乱。如抗战期间,第一次至第叁次商谈,即是他武装变乱的烟幕。(注二)

     叁、和谈可以增强中立主义的声势,而扩张其外卫的後备力量。如抗战结束後,毛泽东在重庆的和谈,就是这个作用。(注叁)

     四、和谈可以打击我们的士气。如抗战结束以後之和平商谈及军事调处,即是这个作用。(注四)[430]

     五、和谈可以使自由世界发生「两个中国」的印象。(注五)

     所以俄共与中共都善於疲劳谈判。列宁在一九一六年写信给他的「同志」说道:「你来信说,你疲於通信和商谈。我完全了解你,但是你必须耐烦。你一旦担任了谈判工作,便不许你慌张或失望,否则那就不是无产阶级了。」(注六)他这话,就是布尔雪维克与其他党派商谈方式的教条。由此亦可见俄共与中共的疲劳谈判,也就是他共产集团的一种斗争方式。

第二节  停战协定

     「喘息战术」是俄共惯用的一种方法,他为了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不-与敌人和平谈判,并可与敌人签订一个停战协定,甚至签一个和平条约。一九一八年叁月叁日,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协定。列宁对他的党徒说:「除非我被迫不得已,我并没有意思履行他。」又说:「这个条约是可耻的麽?每一个真诚的农工将要说我是对的,因为他懂得和平是集结实力的一个手段。.....历史告诉我们说,和平是为了另一战争的喘息,而战争乃是取得一个或[431]者好些或者坏些的和平之方法。」(注七)这是俄共喘息战术的一个最显明的教条。

     共党这个战术并不是单纯的防御。共党利用和谈与停战,来整补他的部队,准备下一次攻击,或是为了发动政治宣传攻势,分化敌人的同盟者,打击敌人士气,瓦解敌人内部的团结。这都是他和谈与停战的积极作用。

     一、共匪向我们要求停战,第一次是民国二十五年,他从陕北向国民政府提出停战议和的要求。(注八)二十六年中共的四项诺言,也就是他所签订的停战协定。(注九)

     二、共匪与我们国民政府签订停战协定,最後一次是叁十五年一月十日,由政府代表、中共代表与马歇尔特使「叁人小组」的协议。(注十)共匪这次的和平谈判,接受了美国调处又破坏这个调处,签订了停战协定而又破坏这个协定。他利用这一协定对我政府所加的约束,而他自己不受其中任何条款的一个字句的约束。於是他在政治和军事作战上,处处都能保持其主动,时时都可以肆行其攻击。这一实例最足以说明他的「喘息战术」不是单纯的防御,而具有攻击的作用。(注十一)

     我们如依辩证法的否定律来判断苏俄及共匪的和谈与停战,即可[432]把握其本质。为什麽苏俄及共匪对於一个战争,要进行和平商谈,要签订一个停战协定,但是他一面尽管实行和谈而一面仍在进行作战,并且一面签订停战协定而一面随即破坏这停战协定呢?我们要知道,在苏俄及共匪的思想上,认为和谈与停战乃是战争的否定,而破坏和谈与停战协定乃是他「否定之否定」。当他的武力战不能制胜的时候,他就否定战争而与其敌人进行和平商谈,甚至签订停战协定。到了他的政治战分化了敌人的阵营,动摇了敌人的斗志,打击了敌人的士气,以至完成了他作战准备的时候,他再否定其和谈与停战,而实行其最後决战,以收获其战果。

   (注一)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六节,第六六至六七页。

   (注二)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六节,第九一至九四页;第二十叁节,第一零七至一零八页;第二十八节,第一一六至一一八页。

   (注叁)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六节,第一叁九至一四一页。

   (注四)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四节,第一五八页以下。

   (注五)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二十六节,第一一二至一一叁页。

   (注六) 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册二四七页。

   (注七) 列宁「战争与和平」,选集第七册,叁零一页至叁零二页。

   [433](注八)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六节,第六六至六七页。

   (注九) 本书第一编第叁章第十一节,第八十至八十叁页。

   (注十) 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十四节,第一五八页至一五九页。

   (注十一)本书第一编第四章第二十七节,第一九一页至一九四页。

 

责任编辑: 吴量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8/0718/9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