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中国大陆2009年大旱

 

大陆7省196万人饮水困难

据大陆《中国青年报》报道,去年入冬以来,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雨雪严重偏少,部分冬麦区发生严重干旱。华北、黄淮一些地区连续无雨雪日数超过70天,一些地区累计雨量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小值。

  中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总指挥说:“当前冬季旱情发生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小麦受旱面积之大多年少见。”

  这1亿元急拨付的特大抗旱补助资金,将重点支持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冬麦受旱地区。财政部要求有关地方严格管好用好抗旱资金。

  据水利部的数据,截至1月19日,这七省冬麦区因旱饮水困难人口196万人,影响大牲畜67万头。目前,在黄淮海一些山区和丘陵地带,一些民众拉运水距离远,缺水持续时间长,抗旱成本高,对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中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要求减少严重干旱对夏粮收成的影响。当前北方冬麦区作物受旱面积1.04亿亩,是近5年来的同期最大值。其中重旱2428万亩,大部分省冬麦区受旱面积超过在田作物的三分之一。

  据气象预测,2009年春季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气温仍将偏高,黄淮大部、华北东部等地降水仍持续偏少,北方冬麦区发生大范围春旱的可能性很大,抗旱形势十分严峻。

***************************

中国北方旱情持续发展 全国1.19亿亩小麦受旱
2009年01月20日 21:37 来源:新华网 


  中国农业部20日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目前河南、安徽、山东、河北、山西、甘肃等主产省小麦受旱1.19亿亩,成灾2617万亩,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亿亩和2000万亩。

  据农业部种植业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入冬以来北方大部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华北、黄淮等地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七成至九成,旱情持续发展。河南、安徽、山西3省小麦受旱面积均超过五成。

  严重的旱情给一些地区小麦安全越冬和正常生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对此,农业部要求各级农业部门加强灾情监测,落实抗旱防冻措施,并指导受旱较重的河南、安徽两省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全力抓好小麦抗旱田管。农业部派出的6个专家组已分赴各小麦主产区开展巡回指导,落实田间管理措施。

  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积极落实各项抗旱防冻措施,努力减轻灾害损失。安徽省农委于17日启动了农业抗旱保苗二级应急响应,明确包片和驻点责任制,实行抗旱信息每日一报。河南省政府派出14个工作组,督导落实抗旱措施,省农业厅先后派出8个抗旱工作组和18个专家指导组,狠抓抗旱保苗措施落实。


  此外,各地还组织专家指导农民及时落实技术措施,努力做到科学浇水、应浇尽浇。对已灌田块及时中耕保墒;对旋耕不实和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采取镇压和秸秆覆盖等措施进行保墒防寒;对苗弱苗小麦田及时追施腊肥,促苗转壮。(记者董峻)

***************************

中国7省冬麦区受旱1.04亿亩 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2009年01月24日

《了望》文章:罕见旱情悄然发展

  文/《了望》新闻周刊记者

  春节快到了,可生活在北京的人们,仍然没有迎来一场像样的降雪。自2008年11月以来,北京市降水量仅0.1毫米,较常年同期的11.0毫米显著偏少,是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小值。
 
 
 
2008年10月1日至本刊截稿的2009年1月23日,北京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超过60天,为1995年以来的最大值;而日降水量≤0.1毫米的最长连续日数超过90天,突破历史同期最大值记录。

  这还不是全部,北京有没有下雪也不是最重要的──和一年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广受关注不同,在这个冬天,一场罕见的旱情正在持续深入地悄然发展。

  截至1月19日,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7省冬麦区受旱面积总计达1.04亿亩,其中重旱2428万亩,因旱饮水困难人口196万人、大牲畜67万头。

  2008年入冬以来的这场严重旱情,不仅威胁着我国北方地区,给冬麦区抗旱保苗,保夏粮生产工作带来严峻考验,而且在江南东南部、华南东部等地亦未得到有效缓解,仍维持较重干旱。

  来自权威部门的判断是,当前冬季旱情发生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小麦受旱面积之大多年少见。

  据气象部门预测,近期和今年春季,黄淮大部、华北东部等地降水仍持续偏少,北方冬麦区发生大范围春旱的可能性很大,未来抗旱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宣布启动三级抗旱应急响应。

  气象专家分析,导致大部地区入冬以来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缺乏充足的水汽。今冬的大气环流有些异常,造成了孟加拉湾水汽很难输送到我国大陆;二是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较为频繁,路径偏东偏北。除东北地区外,我国大部地区易受西北气流控制,造成了大陆盛行西北干冷气流,湿度条件较差,不易形成降水。


  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抗旱会商会分析,当前北方冬麦区旱情呈现四个特点:一是降水严重偏少、气温偏高;二是农作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三是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突出;四是江河来水持续偏枯,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

  所有这些,直接指向两大要害: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由此,当下抗旱工作的重心毕现。

  一是千方百计解决群众饮水困难,确保旱区群众过一个祥和安定的春节。目前,部分冬麦区城乡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突出。各地及有关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放在抗旱工作的首位。对可能发生供水短缺的城镇、农村要认真摸底排查,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早采取相应的措施。供水紧缺城市要强化用水管理,进一步加强应急抗旱备用水源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地区,要千方百计增加抗旱水源,必要时要采取应急措施,组织工矿企业和抗旱服务队为困难群众拉水送水,确保旱区群众基本生活用水。

  二是抗旱稳粮。“稳粮”是中央明确的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之一。当前持续冬旱给夏季粮油生产蒙上阴影,对全年“稳粮”目标的顺利实现埋下隐患。因此各地政府及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起来,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

  黄淮海区域也是老旱区,旱灾损失历来严重,近十多年来,由于黄淮海大部区域降水严重偏少,干旱缺水问题日益严重,抗旱任务十分艰巨。各地要克服麻□侥幸心理,牢固树立抗大旱、防大灾、抗长旱的思想,把冬春抗旱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

******************************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从北京南郊观象台观测数据来看,北京市自去年10月至今,北京市已有89天无降水,破了38年来的记录。图为北京一些民众在冰冻的湖上。(Getty Images)

北京市连续89天无降水 破38年来记录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消息称,从北京南郊观象台观测数据来看,北京市自去年10月至今,日降水量小于等于0.1毫米的最长连续日数长达89天。这就意味着,1971年历史同期本市88天无降水的记录被打破。自2008年10月以来,北京降水稀少为历史罕见。

据中华时报1月26日报导,观测数据显示,从去年10月1日至今年1月20日,本市降水量稀少,较常年同期的11.0毫米明显偏少。自1951年以来,除1971年同期降水为0毫米外,此时段是历史同期次小值。而自去年10月1日至今年1月20日,北京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达到58天,较历史同期的41天偏多了17天,为1995年以来的最大值。而日降水量小于等于0.1毫米的最长连续日数长达89天,是气候平均值44天的2倍。历史上,1971年同期无降水日曾达到88天,创下最高记录。而如今,这个记录已被打破。
  
市气象台专家介绍,11月以来,虽然本市北部山区、通州、大兴等地区出现过降雪,但由于包括城区在内的大部份区域没有降雪,本市日降水量并没有超过0.1毫米。而气象方面,当城市日降水量小于等于0.1毫米相当于无降水。因此,本市历史同期连续89天日降水量小于等于0.1毫米也就是无降水,就打破了1971年历史同期88天无降水的记录。

责任编辑: 郑浩中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127/11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