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大陆 > 正文

大陆南方发洪水民间报道 政府制造人祸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县城变水城

2009年7月3日上午,超百年一遇洪水围困了江西大余县,据老家同学说,现在街道上的洪水已没膝盖,且水位还在上涨,这是现场的相片。图中为穿城而过的大余母亲河--章江,中大桥、解放桥、梅关大桥已淹没。

住在一楼的人们家里已经进水了,章河两边离河近的居民家庭大部分都进水了。严重趋势还在加重......

县城都如此,乡镇下的临河的老百姓的状况是多么严重。我今天早上打电话回家,我老家的房子已经倒了,什么都冲走了,就剩下人。我老家临着章江,那个村的所有土房子已经在昨天夜里全部倒塌,仅留下新盖的楼房。水已经淹到2楼了。我打电话回家,家里人是在别人的楼房里避着。家里的任何东西都被淹没,冲走了。唉唉唉。。。!!!

老家的人现在连个喝的水都没和吃的粮食也不够,很多村子的交通已经中断。根本没法过去。电线杆早倒了,也没有电。他妈的Z-F也不知道干什么去了!

目前为止还不知道当地政府有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营救.可以肯定,本次水灾主要原因就是新建的水库让水无法及时排出..我不知道当地政府如何解释此事!!

我老家是在:江西大余县池江镇板棚村,我爷爷奶奶现在住的地方。我老家离河(就是章江)只有20米远。在七、八年前,(至少有7、8年了,我也不记得是哪年),我老家临河的堤坝就已经冲跨了,当时差点淹没家里。 到现在堤坝一直没有修,当初的河边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了河中央了。堤坝早冲走了,而且每年水稍微大些的时候,河边的水田就要被冲掉一部分。

N年前,拿石头在河边垒了一堵墙,说是当河堤用。就是普通的一堵墙,只有30公分厚的一堵墙。!!不过过了1、2年这堵墙也冲没了。

迄今这段河堤一直没有修过。现在发洪水,苦的就是我们老家这些老百姓了。以前的土房子都倒了,而且土房子里住的大部分是老人。这叫他们怎么过。 我们村的青年大部分都去广东打工了。。。。剩下的就是些老人最可怜了!!

去年新农村建设,老家的所有土房子都被政府买单,外面的墙壁粉刷成新的(里面不管)。河堤却从来不提要修。现在好了,当年的"成果"全部被冲掉了,新农村模范村这下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模范的了!!!

我们县的利益集团,为了赚钱,大力修水库,分股(分给有钱有权有势力的人)。修了好些水库,连个防洪功能都达不到要求。每次大雨就被逼开匝放水,不放,水库可能爆掉,淹了整个县城!!

最可恨的是开闸泄洪,竟然不通知下面乡镇的老百姓,只有政府机关的官员才知道,这是何等草菅人命!!!!

不知道人民的政府怎么为人民想的!!实话明白点:来我们县的官老爷最好捞油水,因为我们县还有钨矿这东西("世界钨都"之称的大余,当然现在没有这个叫法了,因为钨不多了,而且都包给私人开采)。我们县的县委书记县长根本干不到几年就走人。按老百姓的说法,来一个,"吃饱了"就走!!

网民呼救声:

我是江西大余县城的,

该死的水库,该死的水。到我家2楼了。我的爸妈还在楼顶上!!!

我们过不去,水太深了!!!

现在晚上21:27分,我的70岁的爸妈还在楼顶上!!!

祈求上天保佑我的父母安康!保佑现在正被水困的所有的人们!!!

黑夜快点过去!该死的洪水快点退去!!!

希望救援的队伍快点出现!!!!快点出现!!!!

我们县只是个小县城,说再多也没有用,世道就这样。。。以下图片是大陆网民提供。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组图)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组图)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组图)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组图)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组图)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组图)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组图)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组图)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组图)

江西大余政府不修河堤 世界钨都江西大余县变水城  (组图)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09/0706/135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