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言论 > 正文

周西:谷歌事件与中共的国际形象

作者:
2010年1月13日,中国网友发明了一个新词叫作"Google-Bye",以此来表达他们对谷歌的依依不舍之情。我们今天的话题就从这里说起。这场即将在全球互联网第一巨头和崛起中的新兴大国之间爆发的纷争,举世瞩目。为此,有分析认为,谷歌凭借其在业界的地位和威望,使得这一事件迅速成为全球的新闻头条,将中国的互联网管理制度曝光于众目睽睽之下。FT中文网上作者和菜头的文章接着说,因此,这与其说是谷歌和中国政府之间的一场利益博弈,倒不如说是一次谷歌关于其"不作恶"企业理念的公关宣传。但是,谷歌退出的意义又不止于一次公关。由于它本身就是互联网新兴经济的代表,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在全球巳经获得了巨额利润,而谷歌这次的决定则意味着这种商业模式却无法在中国市场正常运转。由此可见,在这个世界的新经济版图上,中国是一块化外之地,因为在这里需要遵循的是自由经济之外的其它规则,而这恰恰是谷歌所不愿意再忍受下去的。

与此同时,也有人批评谷歌,说它别有用心,想达到其政治目的。这不,谷歌刚刚对中国施加压力,美国政府就站出来说话了,这不是打算破坏中国主权又是干什么呢?中选网上学者李开盛的文章接着说,尽管这些话似乎也有点道理,但关键的问题是,国家主权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服务于本国人民的利益,如果所谓的主权只是像北朝鲜的金家王朝一样,为其压榨国内人民提供便利的话,那样的主权是否值得我们珍视呢?从网民的角度来看,如果国家主权只是为了保障其网络愚民政策的顺利实施的话,我们宁愿不要这种自己阉割自己的主权。文章又说,事实上,在相互依存的当今国际社会中,国家之间的交涉、妥协和退让多了去了,如果都归结为损害主权的话,那么,我们的许多地方政府为了引进外资,税收可以不要,土地可以免费,是不是更加有损于国家主权呢?那些批评者们都应该想一想,你们到底是真的想捍卫中国主权?还是仅仅把它当作一块可以掩盖其它事情的遮羞布呢?

《环球时报》15号发表的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的文章《谷歌究竟想干什么?》,则集中代表了上述这一类观点。文章说,谷歌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商业范畴,变成了那些惟恐中国不乱、不改变颜色的西方政客的帮凶。金教授甚至委婉但是明确无误地提醒读者,谷歌胆敢对崛起的中国提出"治外法权" 的要求,这与过去那些踩在中国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拉屎拉尿的西方列强如出一辄。而同样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南风窗》杂志总编朱学东,听说谷歌要离开中国,则毫不掩饰自己的依依难舍之情说,"如果一天不上网,不用谷歌,我就会觉得生活与世隔绝了"。朱先生在其博客文章《谷歌与我》中写道,不过,更为重要的是,谷歌的经商原则正是中国所稀缺的。正如有信仰的人一样,有信仰的企业才能成为强大的企业。在朱先生看来,不是谷歌无视中国的法律,而是全世界的政府和企业都被中国用市场给"收买了。谁不爱钱呢?连最能坚持的加拿大总理哈伯也熬不住了"。如今,谷歌终于决定反潮流,不再只为利益而战了。

综上所述,中选网上作者关中人的文章点评道,如果说金教授是想让我们"忆苦思甜",回顾鸦片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耻辱的话,朱先生也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在此之前的那段历史:1792年,英国特使马噶尔尼出使清王朝,那位至今仍然活跃在电视荧屏上的乾隆皇帝,曾经居高临下、不无蔑视地告诉他,我"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无所不能,更无须与西洋各国互通有无"。但这位大清皇帝不知道是,当时的中国,已经是日薄西山了。

此外,还有人说,谷歌敢于跟当局叫板,是因为它在中国的营业收入相对于公司的总收入少得可怜,因此,犯不着低声下气地任人宰割。换句话说,谷歌可能是想利用其挑战中国的策略,在美国和世界其它地方赢得好感,拓展更大的商业空间。对此,关中人的点评则是,为什么挑战中国就能赢得外界的普遍好感,甚至还能改善公关形象,换取更多的利润呢?中国难道不是一个世界各国人民都喜爱的、美好的、遵纪守法的国度吗?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法广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0/0119/155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