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军政 > 正文

神秘部队‘穷凶极恶‘20万朝鲜特种兵 8图 网友爆笑

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签订后。朝鲜有感于美韩联军的空中及海上优势是自己无法战胜的,因此开始积极准备特种作战,希望利用非常规作战手段抵消对方的装备优势。为此,朝鲜建立了一支地球上最大规模的特种部队。据推测,据韩国国防部最近完成的“韩朝非常规作战能力现状”报告显示:韩军特种部队规模只有2万多人,朝鲜却有超过20万人。朝鲜包括陆海空在内总共有120万兵力,平均6个军人中就有一个属于特种部队。

来源:香港党媒凤凰网

  一般人认为特种部队应该是百里挑一的精锐,而朝鲜却是六里挑一。其实这也不能说有问题,因为朝鲜的特种作战理论跟欧美和苏联都不太一样。一般而言,欧美往往把特种部队当作侦查的眼线或敌后的别动队使用,赋予特种部队比较大的自由裁量权,而前苏联的特种部队主要以精锐突击兵的模式存在,往往执行前出侦查或对定点目标的破袭任务,因此对单兵技能的要求比较高,且往往携带比较强大的单兵火力。

  《新世纪周刊》曾有过恰当的比喻,如果说美军的特种部队类似手术刀,苏军特种部队就类似鱼肠剑。而朝鲜与这两个派系都不太一样,完全是一把开山斧。朝鲜的特种作战思想接近于苏联,但往往把特种部队当作强力突击部队使用,甚至在朝鲜本部的想定中,三八线附近的一些硬据点突击也交由特种部队。

  朝鲜特种部队是一支充满神秘色彩和传奇经历的武装力量。根据任务规划,朝鲜特种部队主要用于在敌后实施侦察、突袭和破坏活动,协助间谍机构活动。人民军特种部队最高指挥机关是国防部,朝鲜特种部队分为三类:轻装步兵、侦察部队、狙击部队。

  朝鲜特种部队的每支部队都堪称人民军的“尖刀”。实施特种作战时,队员们通常穿便装或美韩军装,3-5人一组,骚扰敌人,搜集情报。通常在夜间或能见度较低时进行渗透,越过非军事区,可步行穿越陆界,钻地道,借助小型空中运输工具空降,或者从海上登陆,使用超小型潜艇或外形与普通渔船一样的特种高速船。

  特种部队的装备视任务而定,通常装备匕首、无声手枪、老式捷克制微型VZ-61冲锋枪、AK-47自动步枪或M16步枪、手榴弹、高爆炸药、RPG- 7或AT-3火箭筒、60或82毫米迫击炮、SA-16便携式地对空导弹等。实施特种作战时,突击队员们通常穿便装或美国、韩国军装,3~5人一组,骚扰敌人,搜集情报。通常在夜间或能见度较低时进行渗透,在越过非军事区时可采用步行穿越陆界,钻地道,借助小型空中运输工具空降,或者从海上登陆,使用超小型潜艇或外形与普通渔船一模一样的特种高速船。

  1968年,朝鲜派遣31人特种部队暗杀小组,企图行刺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其中28人在青瓦台附近死于枪战,一人被俘,剩下两人逃回朝鲜。


  相比其他国家特种部队,朝鲜特种部队的武器装备简直太一般了。但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足以使朝鲜特种部队成为一支具有非常战斗力的“穷凶极恶”的队伍。老秦明白这种制度下的特种兵,它的成员政治上绝对可靠、意识形态上完全从忠贞于朝鲜劳动党的士兵中选拔。



  

神秘的武装部队:“穷凶极恶”的20万朝鲜特种兵(多图)



  

神秘的武装部队:“穷凶极恶”的20万朝鲜特种兵(多图)



  

神秘的武装部队:“穷凶极恶”的20万朝鲜特种兵(多图)



  

神秘的武装部队:“穷凶极恶”的20万朝鲜特种兵(多图)



  

神秘的武装部队:“穷凶极恶”的20万朝鲜特种兵(多图)



  

神秘的武装部队:“穷凶极恶”的20万朝鲜特种兵(多图)



  

神秘的武装部队:“穷凶极恶”的20万朝鲜特种兵(多图)



  

神秘的武装部队:“穷凶极恶”的20万朝鲜特种兵(多图)
 
阿波罗网收集网友点评,真爆笑:
 
在美国高科技面前不过是一撮炮灰。
 
看上去像解放军
 
你说错了,他们比现在的解放军强多了,因为他们不像我们,可以花钱买官,让别人去送死,你说是吧?就像那解放军大酱吹嘘打航母,这种解放军没法和以前比喽
 
没饭吃,再穷凶极恶也没用。
 
不过是20万炮灰而已,国内外民心俱失,就是200万特种兵也无济于事
 
把特种部队当作强力突击部队使用?这哪里是特种兵啊, 明明就敢死队嘛!
 
还想叫这些人象60年前那样为金家王朝卖命?我不相信他们还会那么蠢!
 
靠个人体力和轻武器如何对付美国的“不接触”“无损伤”战争?最后就是人肉靶子!
 
一群被人牵来牵去的狗,不明白为什麽做了狗自己还挺得意。
 
珍宝岛时代的装备。连伊拉克都不如。
 
共和国卫队。。。见美军就投降,不信可以试试。。。。。。
 
靠, 当年傻大姆也这么吹他的国民卫队。 后来美国佬进来一看, 溃不成军。 还没打进城呢, 就都跑散了, 哪个SB 要为毒裁首领卖命呢?

责任编辑: 王笃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0/1211/188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