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鲜为人知 冷战专家回顾:柏林墙本来可以避免

—美邀请冷战专家回顾建柏林墙前后美苏角力历史

人们都知道柏林墙的倒塌,但是修建柏林墙前后美苏角力的幕后故事不为人知。5月23号,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邀请冷战专家和肯尼迪总统传记作者回顾那一段历史。


图片:(从左至右)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历史教授阿兰•宾克利(Alan Brinkley),《新闻周刊》和《华尔街日报》前记者弗里德里克•坎平(Frederick Kempe), 《肯尼迪总统权力剪影》(President Kennedy: Profile of Power)一书的作者理查德•里弗斯(Richard Reeves)(紫荆提供)
肯尼迪传记作者理查德•里弗斯(Richard Reeves)的文章中写到,肯尼迪公开说柏林墙让他恶心,但私下里却觉得那也是自己的成功之处。肯尼迪知道苏联要建柏林墙,他也希望如此。而且说过,只要盟军的利益不受影响,苏联和东德在他们的区域可以自己决定做什么。

里弗斯说,在美国人眼里,柏林墙代表了苏联的霸道,实际上柏林墙解决了双方当时的大矛盾。

当时苏联面对的问题是大量的人从东德和东欧逃到西柏林。

理查德•里弗斯说:“有时趁度假的机会带上全家,高峰时每天有六千人,平时也有二千人。这不是普通的二千人,是年轻人,最聪明最优秀的,包括医生、工程师、企业家、受过教育的人。”

他说,与西柏林接壤,看着对方建成一个现代都市,而东柏林依旧是瓦砾堆。赫鲁晓夫不相信共产主义教义能够抗衡这个现象。年轻人会说,前途在哪里?我要去西方。所以他不想让他的国民和卫星国的国民看到西方人是怎么生活的。

而肯尼迪当时的考虑是,树起一面墙总比打起来要好。二战后美国削减了军队。如果苏联有所动作,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之内有可能占领欧洲。那时美国就需要使用核武器阻挡了,肯尼迪不想使用核武器。
 
报导冷战的新闻周刊和华尔街日报记者弗里德里克•坎平(Frederick Kempe)则认为,让柏林墙建起来是肯尼迪失败的地方。

肯尼迪作为当选的最年轻总统,第一年在外交上是不太好过的,他很怕被赫鲁晓夫看做软弱,担心他的做法会影响苏联的举动。
 
肯尼迪上任之后,不相信赫鲁晓夫释放的友好信号:释放了被苏联打下来的美国间谍飞机上的人员;减少对美国之音信号的干扰;在苏联媒体上全文刊登肯尼迪就职演说。肯尼迪看的是赫鲁晓夫当年一月对共产党员的讲话,认为冷战要升级。而当时的专家认为那不过是例行公事的宣传,没什么了不起,于是肯尼迪错过了和赫鲁晓夫的握手机会。

弗里德里克•坎平说:“43岁,出身豪门的年轻总统肯尼迪,面对67岁,农民的儿子赫鲁晓夫, 这两人不那么容易能互相理解的。”

坎平说,肯尼迪默许柏林墙,认为这可以减少双方的紧张程度,让他在谈判中集中精力在他要谈的问题上禁止核试验,减少核威胁。但肯尼迪这样并没有使这个世界更安全,反而更危险。此举并没有给他换来一个能合作的夥伴,反而换来一个难缠的人物。

其实苏联和东德在真正开始建柏林墙之前还等了几天,看肯尼迪的反应。所以其实在维也纳峰会时,如果肯尼迪明确表态,柏林墙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美国人真的干涉,苏联在柏林附近的35万军队会不会跟盟军在柏林的1万2千军人打起来? 当时美军驻欧指挥官克雷将军认为,根据过去的经验,不会打起来。

坎平说:“赫鲁晓夫得出结论,啊,我可以再得寸进尺一下。”

他说,美国当时的战略核武器可以从12个方向打击苏联,而苏联没有可靠的制导技术,所以只能考虑中程导弹。一年后的古巴导弹危机,原本可以不发生,但是赫鲁晓夫从猪湾事件,维也纳峰会,建柏林墙等一系列事件得出结论:只要他把导弹运到古巴,就可以控制肯尼迪。他对儿子说,肯尼迪可能会叫喊,但是最终不会有什么行动。

肯尼迪虽然在古巴导弹危机中扳回一局,但柏林墙仍使得冷战又延续了30年,成千上万的东欧人原本可以更早获得自由。

与会者还分析了苏联和美国内部政治对外交的影响。


 
以上是自由亚洲电台特约记者紫荆发自纽约的报道。

责任编辑: zhongkang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1/0527/20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