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故宫爆料不止 5角一套卖3000套御林军铠甲

8月9日,财新网刊发题为“10万元封口费悬案”的记者手记及《故宫又有重要文物被损坏》的报道。文中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的话说,2009年前后,故宫曾发生过内部人私分票款案。

按照规定,故宫门票款须全部直接上缴财政部。但故宫内部人士与导游勾结,导游可以带领游客逃票进入故宫,钱款由导游和故宫的警卫人员分成。但逃票的事情被人发现,该人全程拍下来作为证据,并向故宫索要20万元封口费。故宫派出工作人员谈判,将价格压到10万元,最后经领导同意,从财务部门将钱款拨给勒索者。勒索事件就此平息,事后也只是开除了一个涉事的合同员工。

10日,故宫对此回应称,封口费的传闻不实,不过确有私吞票款的事件发生,当年他们已协同公安部门对此案进行了调查处理。

上周,网友爆料称,来自内部人士的消息,在哥窑瓷器受损前,故宫曾发生过四起文物受损事件。据网友介绍,2006年前后一级品明代法器受损,2008年佛堂旧址二级品佛像损坏。几年前故宫宫廷部不慎扔掉10多件佛像。另有一次事故详情不明,网友称“胳肢窝没夹住那件,碎了。”

对于这些传闻,故宫调查后表示,馆藏祭法器里没有一级品,因此,不存在“2006年前后一级品明代法器受损”的事实。佛堂旧址未发生过安全事件,不存在“2008年佛堂旧址二级品佛像损坏”。而后两件文物损坏事件因为叙述语焉不详,根本无从调查,而且也不可能发生那样的事情。


3000套清代御林军铠甲变棉被 故宫文物谁来管?



作为中国顶尖的博物馆,故宫近来丑闻频出。继失窃、商业会馆、错别字、打碎文物之后,又有媒体披露多年前的损毁文物事件。报道称,“文革”期间故宫曾经以5 角钱一套的价格将3000套清代御林军铠甲卖给员工做福利,并规定买到的盔甲不得保持原状,必须拆掉,很多人抽出其中的丝绵做成棉被棉衣。此外,故宫还将 1000件铠甲拨给八一电影制片厂做道具。

故宫博物院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最困难时期,曾花费了无数金钱购买和收集珍贵文物,故宫的收藏中也有许多收藏者无偿捐赠的宝物,然而,进入故宫之后,多数被深藏库房,外人再难得见,甚至随意损毁。

学者秋风说:“文物的意义在于让公众去鉴赏,去体会文化的传承。把文物集中放在一个‘篮子’里,往往会引发不可预测的灾难,文物应该回到民间,让公众可以自由参观,并且接受公众管理。”

【文物就是让人看的】

故宫文物损毁事件频频被披,引发社会上关于文物去向的争论。许多评论认为,作为国家财富的文物,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参观和鉴赏的,但如今许多珍贵文物深藏库房,很难被公众见到,更不知命运如何。如果不是有人爆料,公众可能永远都不知道有些文物早已被损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

文物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它应该放在展厅里还是藏在库房里?秋风说:“文物是文明的物质性载体,它对当下人的价值非常重要,能够让人们感性地认识到祖先的生活、观念、价值等。传统社会对文物极其珍惜,历来文人士子,都有鉴赏和收藏文物的习惯。它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传承者。”

现代博物馆的收藏方式出现于20世纪初,秋风说:“上世纪初,出现了以现代博物馆的形式来收藏文物,它的好处在于专业性强,可以更好地保护文物,并且建立常规的公共展览地,让人们可以随时参观。”

让公众参观和体会,这正是文物最重要的功能,也是现代博物馆的优势,秋风说:“博物馆不是库房,把文物藏起来,无人得见,也就失去了文物原本的价值。”

【反文化时代的影响】

然而,博物馆建立整整一个世纪之后,文物被损毁,被随意处置的事件仍旧频频发生,究竟是什么让人们失去了对文物的敬畏?

秋风说:“一个人可以随随便便地拿起文物,这简直不能想象。这种现象的背后,其实是对文化的漠视。从上世纪中叶开始,我们的社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反文化时代,影响至今。这个时代形成的观念是厚今薄古,传统中认为历史活在当下的观念被颠覆了,反文化者认为历史死了。同时,文物观念也被颠覆,认为文物除了鉴赏,对当下再无用处。”

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把清代铠甲拆了做棉被自然顺理成章,秋风说:“反文化时代的结果就是文物管理缺乏专业化。原本由专业人士担负的保护和管理责任,变成了行政化管理。”

这种局面并没有随着新时代的来临而改变,甚至更加严重。

秋风说:“上世纪90年代后,一批生长在反文化氛围中的专家进入文物管理体系,同时因为行政化管理,这些专业人士在管理中不具备发言权。故宫发生的种种事件,与从事文保工作的人有最直接的关系,因为他们大多不具备文物专家应有的职业素质,更加缺乏强烈的职业荣誉与职业道德。”

【行政人员缺乏专业度】

故宫事件并非偶然,之前也有很多文物管理不规范的事件被披露出来,特别是地方博物馆,诸如不登记造册,管理不善,甚至盗卖等事件俱有报道。

这也引发了对于文物管理体系的议论,究竟我们的文物管理体系有没有管理和发挥文物功能的能力?

秋风说:“公立的博物馆,只局限于行政体系内部管理内部监督,这显然不是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行政化管理和监督的体系,带来的种种问题已经不容忽视,秋风说:“公立不等于官立,公有不等于官有。行政化的后果,第一是不专业,文物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让行政人员去做,显然不够。其次,行政人员不具备专业人士特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荣誉感。最后,行政化难免要顺从追求经济利益的潮流,例如故宫收取门票,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如果要限制参观人数,大可以采取登记等其他方式。”

至于如何才是合理化的管理方式,秋风说:“首先政府要投资,因为这是公共事业。同时,管理要专业化、公众化,例如可以建立联合理事会,让行政部门、专业人士、公众同时参与到管理中来。而博物院内的执行机构,应具备高度专业化。”

【藏文物于民间】

把文物集中到博物馆,固然有方便之处,然而,连故宫都丑闻频出,那么文物藏于馆中还安全吗?

梁启超在西方见到社区图书馆都收藏和展览文物时,曾惊叹西方人文物观念的普及。鲁迅曾批评过官僚管理文物的弊端。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收藏方式才是合适的?

秋风说:“在公众参与管理之外,藏文物于民间,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文物本来就是让公众鉴赏和体会的,集中管理,虽然有种种方便,但是管理体系一旦出问题,对文物来说可能就是一场灾难。”

所以,尽管今天的民间收藏更多带有逐利的色彩,秋风仍旧认为这是件好事,他说:“收藏家愿意让别人鉴赏他的收藏,这是他的荣誉所在。甚至即便是为了升值、逐利,这也没问题,他买回去了,收藏了,把玩了,总会受到熏陶。”

所以,秋风认为,放宽私人收藏文物的限制,鼓励民间收藏的公共化,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补充,他说:“比如有人收藏了很多文物,他往往就会想建一个私人博物馆,让这些私人收藏的文物得以展出,变得公共化,让更多人看到。”

北京晨报 记者 周怀宗

经典诵读

●扒掉一段城墙,就好比扒了我一层皮。梁思成

●骨者,所存过去之精华,如肉腐而骨存也;董者,明晓也。骨董者,即明晓古人所遗之精华也。

董其昌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尚书》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张謇为南通博物苑题联

责任编辑: 王笃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1/0812/21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