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存照 > 正文

为中共捐马其顿校车辩护 “环球时报”光屁股裸奔

作者:
编者按:环球时报早已裸奔,处处为中共辩护。正如大陆网友一语道破:你们掌控的“国家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对立的。

逐句驳斥《环球时报》胡言谬语

向马其顿捐校车本不该引来多关注——

引起这么多关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绝大多数孩子没有足够的、安全的校车可乘,上学难、上学危险牵动着千千万万有良心的国民的心。嫌关注多了是因为你良心少了!

什么应该关注?什么不应该关注?关注国家、民族的孩子的成长与安危是不应该的吗?难道只应该去关注为官老爷擦屁股?

别用这事否定中国对外援助的合法及合理性——

我们是在用这事否定官方对百姓、对平民孩子忽视、蔑视的不合法、不合理性!

这起外交部参与执行的对外捐助,被公布出来的时机与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撞到了一起。这个本应避免的“巧合”未能得到避免,外交部显然有值得反思之处——
仅仅是“公布出来的时机”问题吗?仅仅是“巧合”吗?你们以为避开“巧合”的“时机”就可以瞒天过海、蒙骗天下了吗?

必须指出,中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对外捐助——

更必须指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没有对百姓的各种形式的社会福利保障。你们治下的中国有吗?

而且迄今为止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中国的外援规模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

当一个国家的百姓没有任何的福利保障的情况下,当许许多多的孩子还生活在贫穷困苦之中时,这个ZF的内治和外援政策与作为显然都已经处于不合理的范围。

单就向马其顿捐赠校车一事,如果没有甘肃校车事件做背景,不能被认为是不恰当的——

是的,正是由于有甘肃校车事件的背景,所以向马其顿捐赠校车一事是不恰当的,更是由于有大量存在的比甘肃校车事故更恶劣、更糟糕的教育状况和平民孩子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你们的“各种形式的对外援助”都难以令人相信是合理的。

不单单是向马其顿捐赠校车一事,你们哪件事是真正为百姓着想的?

外交部不是民政部,它需要承担责任的,是为中国发展创造尽可能好的国际战略环境——

“中国”指什么?不包括中国13亿老百姓?让老百姓们和孩子们生活在艰难竭蹶之中而熟视无睹、无动于衷,这种“国际战略环境”是干什么用的?

中国所有政府部门都应加强针对舆论的敏感,它们必须对每一项工作做认真的舆论预判,对舆论做预判不是耍滑头——

不是对民众耍滑头,而是对百姓搞阴谋。

然而,这并非从此政府可以无所作为的信号。恰恰相反,好的政府机构和优秀的官员,就是要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及公众的理解力之间走好钢丝,实现完美的平衡——

一语道破:你们掌控的“国家利益”与人民的利益是对立的。

中国互联网上的舆论在用发达国家的尺子量度中国社会的中心,以及它的边边角角。这样的对照一旦变得不顾一切,它对中国社会的刺激必然是过量的,它的很多鞭策是当下中国不可能实现的——

发达国家的尺子是你们反对和害怕的,所以是你们极力让这种鞭策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国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扩展,而社会的各种关切却越来越内向——

一个不关切国内民生甚至孩子的处境的ZF,有什么资格谈国际交往?

但如果公众的关注转向对国家政策制定形成狭隘的强迫,就会制造崛起中国的整体不理智。这并非中国人民的福音——

如果一个国家的民众浑浑噩噩、麻木不仁、逆来顺受、听天由命,何谈什么国家的“崛起”?

一个万马齐喑、鸦雀无声的社会是你们所希望的,但那绝非人民的福音,而绝对是民族的悲剧!

 

 附:《环球时报》原文

环球时报:向马其顿捐校车本不该引来多关注,别用这事否定中国对外援助的合法及合理性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人人网豆瓣网腾讯微博MSN[复制帖子地址] 返回[锐思评论]
  关闭窗口 | 隐藏边栏       
06473739 cool-119
发表于:11-11-28 16:58 [只看该作者]  中国向马其顿捐赠校车一事,引起网民们的强烈不满。这起外交部参与执行的对外捐助,被公布出来的时机与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撞到了一起。这个本应避免的“巧合”未能得到避免,外交部显然有值得反思之处。

  必须指出,中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对外捐助,而且迄今为止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中国的外援规模已经超出了合理范围。单就向马其顿捐赠校车一事,如果没有甘肃校车事件做背景,不能被认为是不恰当的。外交工作自有它的节奏和舞台,外交部不是民政部,它需要承担责任的,是为中国发展创造尽可能好的国际战略环境。

  中国所有政府部门都应加强针对舆论的敏感,它们必须对每一项工作做认真的舆论预判,对舆论做预判不是耍滑头,它应成政府“好心办好事”工作流程的一项“标配”。政府机构可以仅仅按照“工作需要”来安排做事方式和时间表的时代结束了。

  中国舆论近年在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建设性”不再是舆论监督的唯一出发点。舆论在变得严厉,有时看上去“不讲大局”,对政府的触动经常通过对抗和“全盘否定”来实现。或许很难对这些变化做“好”与“不好”的价值判断,它是政府需要正视并主动针对其做自我调整的现实。

  从积极角度理解,这样的舆论监督能够起到以往不可想象的作用,制造各级政府改革工作方式和作风的紧迫感。可以预见,舆论无孔不入的“挑剔”和“找茬”,将彻底改变政府的工作环境,中国的舆论监督将逐渐达到世界级的高标准,不难想象,这种“推力”结构的改变,将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多么深刻的变化。

  很难说舆论的触动都是合理、恰当的,也很难说它们不会对政府的工作形成某种“干扰”。但在一定的监督甚至“干扰”下开展工作,对政府来说这未必就不是正常的。在政府和舆论之间,前者适应后者,而非后者根据前者的期待作调整,很可能是中国未来的大势所趋。

  然而,这并非从此政府可以无所作为的信号。恰恰相反,好的政府机构和优秀的官员,就是要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以及公众的理解力之间走好钢丝,实现完美的平衡。

  舆论的自我克制也是必须发生的,中国互联网上的舆论在用发达国家的尺子量度中国社会的中心,以及它的边边角角。这样的对照一旦变得不顾一切,它对中国社会的刺激必然是过量的,它的很多鞭策是当下中国不可能实现的。

  中国的现实一定会在两个方向上进行淘汰:淘汰改革动作迟缓的官员,和将那些用激进口号制造社会不切实际幻想的“舆论积极分子”边缘化。因为社会既承受不了某些官员的不作为,也承受不了各种“大跃进”的折腾。中国改进的节奏既是人决定的,也不以社会那些激进的意志为转移。

  向马其顿捐校车本不该引来这么多关注,这些关注是今天中国一个特殊表情。它告诉了我们中国内部的某种隐痛。别用这一件事否定中国对外援助的合法及合理性。中国国际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在扩展,而社会的各种关切却越来越内向。这个变化是不可改变的,但如果公众的关注转向对国家政策制定形成狭隘的强迫,就会制造崛起中国的整体不理智。这并非中国人民的福音。

责任编辑: 郑浩中  来源:猫眼看人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1/1129/22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