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科教 > 正文

“最美女教师”救学生轧断腿仍未脱离危险期


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至今还没有脱离危险期。 照片来源:黑龙江晨报

最美女教师

张丽莉老师生活照。 照片来源:黑龙江晨报

为带好初三毕业班曾不幸流产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美女教师”

关注

聚焦热点理性透视

近日,关于佳木斯女老师张丽莉为救学生而失去双腿的微博,在互联网上爱心传递着,张丽莉也被网友亲切地称为“最美女教师”,更有网友希望政府能安排好张老师今后的生活。

救人女教师未脱离危险期仍在抢救中

5月8日20时38分,在黑龙江佳木斯市第四中学门前,一辆客车在等待师生上车。因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之中,张丽莉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卷入车底,造成双腿截肢,另有4名学生受伤。目前,4名学生已无大碍,而张丽莉由于失血过多,尚未脱离危险期,还在抢救中。

经佳木斯市宣传部确认,当时肇事女驾驶员精神分散,并与车上人说话,将腿架到操纵杆上,令大客车冲了出去,与前方停靠路边的另一辆客车相撞,顺势又撞到另两辆车。恰逢第十九中学学生晚上放学,人群密集,张丽莉在疏导学生过程中,发现车辆撞向学生,危急情况下,她将学生奋力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倒。

佳木斯市宣传部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张丽莉伤势严重,双腿已截肢,但由于失血过多,还没有脱离生命危险。而同时受伤的4名中学生已无大碍。肇事司机已被刑事拘留,正在接受调查。

她每天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学生身上

据悉,张丽莉今年29岁,是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语文教师。另外,与她同时受伤的4名学生也来自第十九中学,由于学校的校舍正在装修,第十九中学的初三学生租用或借用四中校舍。

据一名学生家长介绍,由于初三属于毕业班,学生上课上到比较晚,第十九中学为此找来大客车接送学生,每个月接送20天,每位学生收费140元,而在事发时,第四中学校门口光线比较黑暗。

据张丽莉同事介绍,为了带好初三毕业班,张丽莉选择先不要孩子,每天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了学生身上,这一点一滴的付出,让同事很是敬佩。

学生家长贾红杰在接受采访时说:“张丽莉接教这个班的时候刚结婚,到现在还不到两年,在这期间,她曾经怀孕,但为了带好这个班,连她的孩子都不幸流产了。”

“十九中学生”回忆事故经过

在张丽莉老师出事后,有自称佳木斯第十九中学学生的网友在网上发帖回忆事故发生的过程:“不久前,学校说我们的校舍是危楼。我们被迫迁至第四中学上课。我们来到四中后,学校说要加晚课。教育局来查,我们就早放学,教育局不查,我们便加课,加到很晚很晚……学校为了我们的安全,租了一个叫××巴士公司的大巴车来做校车。

就在5月8日晚放学时,由于时间已经接近9时,校园门口一片漆黑,3辆校车停在学校门口等着接我们。2号车停在最后面。 2号车司机是个女的,不知道她是如何做的,当时就踩到了油门。校车冲了出去,撞上了前面的车,前面的车又撞上了最前面的车。据当时乘坐校车的学生说,最前面的车都被撞出去七八米,可想而知当时冲力有多大。

就在2号车向前冲出的那一刻,张丽莉老师为了救几个学生,没能在校车冲来之前跑出去,双腿被碾压得严重变形,当场昏迷。

5月9日,我们来到学校。本以为张丽莉老师是头部受重击而导致暂时性昏迷,可是当我看见班主任老师红肿的眼睛时,我沉默了。

5月10日中午,我们知道张老师已经截去双腿……我傻了,一阵鼻酸。张丽莉老师是学生公认的最漂亮的老师,可是却从此失去了双腿。当她再次醒来的时候,她会发现自己已经不再高挑,可能还会失去活下去的希望。

张丽莉老师,你不知道我叫什么,因为学校里和我一样的学生太多,但是你让我们学到什么叫奉献。”(薛琰辑)

网友评论·微博评论

@与谁天涯若咫尺_与谁咫尺似天涯:对张老师我是真的心生敬佩。换作是我,我在那一刹那不一定能有这样的勇气。爱她,希望她能尽快恢复健康,尤其心理能够康复。我更希望她的家庭能支持她,社会也能支持她!

@Somniloquy花落:真勇敢!希望政府能给她一个好的安排!真的向张老师致敬。也希望大众不要因为有些老师的不道德行为而否认众多教师的高尚品质。

@Rita-倩倩:太久没有这样温暖的事情发生了!愿这位伟大的教师能坚强!

@吃出来的抵抗力:作为一名校车司机怎么会犯下这种低级失误?作为校方,对校车司机挑选的不负责就是对学生生命的不负责!老师是好人,但是不能总叫好人为某些人的疏忽大意埋单!

@e荔枝:危难时刻,张老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学生,这是一种大爱。只是希望老师好好恢复,静静休养。

@风筝的恋曲:宁愿不要看到见义勇为,也不要发生这么多的悲剧,感人之后往往留下的是终生遗憾。

@山鹰遨游:赞美的语言固然聊以抚慰,但她以后的人生路怎么办?赞美她奋不顾身的同时也为她的余生担忧。

责任编辑: 紫薇  来源:广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www.aboluowang.com/2012/0513/246208.html